需要先说明的是,三反之反通返。
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绝利一源,用师十倍。三反昼夜,用师万倍。心生于物,死于物,机在于目。天之无恩而大恩生。迅雷烈风,莫不蠢然。至乐性余,至静性廉。天之至私,用之至公。禽之制在炁。生者死之根,死者生之根。恩生于害,害生于恩。
我的文章基本不大引用一些注解。说实话,那些注解我批判还来不及的。额,可能说话有点满,好吧,谦虚点。有些注解基本都是望文生义,文字生意。不知理在。
所以,我的很多解说看着毫无根据,细细体会,却又十分符合大道。无论《论语》《道德经》乃至本文,我也不是标新立异,实则他人仅仅依靠文字是达不到这种认识程度的。
比如本文,瞽(音古)者善听,聋者善视,很多人的解释一定有很多大道理,为啥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的。其实作者的用意根本不在这里。所以,我的阐释又是没有人看到过的新鲜说法。
九窍之邪,就包括眼和耳。瞽者之所以善听,是因为闭了一窍。聋者之所以善视,也是因为闭了一窍。所以,作者说,绝利一源。断绝了利诱诱惑的一个源头。这个作用远远胜过老师所教的十倍。若是修道之人,把九窍都关闭的话,我的天,那可不得了。所以作者的用意正如《道德经》所言的,闭其门,塞其兑。这是三要功夫的前提条件。
很多人可能把师解释成打仗的了。本文显然不是的。所以,解错一个字,全文的意思大变。当然了,可能很多注解还在想着,怎么个技术操作能抵得上十个师的作用……
哎,话不多说。
三反昼夜,用师万倍。这个更不得了。其实没啥不得了。
我若是指出来,又是大吃一惊,出乎意料。看着无根据,无名家的引用,但又说不出错在哪里。
昼夜代指阴阳。我曾经说过,道家典籍很多都用代指。为的是怕泄密嫌疑。实则大可不必。正是这种说半句藏半句的方式,浪费了太多人的生命去解读。而且解读的对还好说,若解读的不对,又耽搁了多少人的生命呢?这何尝不是一种造孽,有损功德呢?
当然,三返阴阳也不好理解的。阴阳又指乾坤二卦。噫!我这是不是越扯越远了,其实这是真意。听我慢慢道来。
真正的奥秘在于三这个字。我已经提了很多遍了。对的,假如认真看我的文章的话,就明白了。三就是三个五的三。
《悟真篇》不是说了么,三五一都三个字,古今明者实然稀。
此处的三就是这个意思。嗯,这就牵涉到抽坎填离功夫了。
三个五返于戊己阴阳之地。一朵金莲大地开了。抽坎填离就是用真阳填真阴,真阴养真阳。到最后,把这个戊己地就化成纯阳了,也就是金丹生了。明白了这个道理,当然抵得上老师所教的一万倍了。这就是君子固躬。固躬的就是这个。小人轻命,轻的也是这个。三个五返于戊己阴阳之地。
其实就是讲三要化九窍之邪的道理。先要闭其门,塞其兑,然后三反昼夜。抽坎填离在戊己鼎,三要的道理就在这里。
机在于目,目通心,故目为离卦。耳通肾,耳为坎卦。至于这个机在于目,有人说守心,有人说守上中下三丹田,等等不一而足。其实都不是。也是抽坎填离的一个步骤。不多言。
天之大恩在于太极。这个点明即可。细细体味自可明白是这个太极。也无需多说。
至于擒之制在炁。有的版本可能为气。其实还是炁好。代指太极。擒九窍之邪,五贼之盗机的主宰就在于这个炁,这个太极,河图的五十中,洛书的五中。
重点说说生死互根,恩害相生的问题。
河图,顺五行是相生的。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这个在河图是顺行的。这就是天之生。但若是遵循这个生,人依然是无法跳出五行的,依然受阴阳五行的雕琢。所以生中有死。怎么办呢?法门就在于那个天之大恩。
但是若是洛书八卦逆着看,那就是中央土克北方水,北方水克西方火,二七属于火。二七火克南方四九金,四九金克东方三八木。木克土,土克水。这就是死为生之根,害里生恩的道理。道理在哪里呢?
逆是人逆,非天时逆。这点需要明白。人逆这个则生。
比如土克水。水代表哀。前面文章说过的。那么土克这个水,这个水就会把坎卦中的那一阳爻解放出来,恢复这个阳爻的本来面目。所以相当于把后天的五贼之哀,再变回人本有的智,并且把这个智纳入中央太极位。就是易传所言的藏诸智。同样的水克火,也是让火所代表的的五贼之乐恢复其先天的那个礼,礼回则元神生也。这样一圈下来,喜怒哀乐欲就变回了仁义礼智信。仁义礼智信回归本性,则人心归于清净。这就是三反昼夜的道理。昼夜即代指阴阳。我只是就其大略而言之,在于人明阴符经所言之关窍在哪里耳。
所以,克听着是害,实际上却是天之大恩生也。只不过看着复杂,说起来很简单,比如中庸之道,喜怒哀乐之发皆中节,就是五行相克的过程,就是回归本性的过程,这样人心就会达于中和。达于中和,自然五贼不再生。此后再有功夫,超凡入圣,指日而待也。
需要提及一点的是,看着儒学是言人道,好像离象数很远,实则儒学和周易一样,一字一义无不是由象数而来,只是在人会通之也。比如人之仁,数三也。其象为甲木,为震。
这个生死互根,害恩相生的道理在修身上就是这个道理。特稍微指出。以阐明阴符经所言之真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145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