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寒假了,学校里老师要学生们制订阅读计划,可能是有阅读古文的要求吧,孩子选了一本菜根谭。我说这个书你怎么可能看得懂,这个是要人生经历的,是一种人生感悟,你才五年级,能有多少阅历。正好家里有一本道德经,要不你看这个吧,这本书写得是大道,大道无处不在,你可以结合你的学习与生活来理解。然后我们俩就这道德经第一章一起讨论了一下。这道德经第一章,我觉得是一个总纲,他阐述了学习的方法与心态。就象练拳一样,其实意不在身,意在势,在理,在道,但是这些东西往往很难说得清,而肢体运动却是道的外在体现,看得见,摸得着的,于是许多老师就给学生讲外形动作,可是一说动作就是指物造型而已,离大道远矣,所以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正所谓可道之道,可名之名,指事造型,非其常也。在学拳的过程中作为学生要想清楚动作背后的原理,作为老师要多用比喻的方法,引人深思。就如我家娃,上课学了等号两边的换算,说等号左边加移到右边要变减,减变加,乘变除,除要变乘,这当然没错,但这只是表相,他的原理呢,他没想清楚,所以一旦等号两边同时出现加减乘除他就开始混乱了,所以用天平来给他讲解,两边同加同减,这样就很容易理解其背后的本质。学拳也是如此,一个动作为什么这么做,背后的理是什么,学者不可不深思,切不可纠结于动作,执着于表相,表相千变万化,而道为一,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里的知就是表相,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去追求大道。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对于这后面的两句我的理解可能与别人有所不同,我觉得这两句说的是学习时的一种心境,主要是如何平衡主观与客观。作为一个人对于未知的事物,总是选择自己愿意相信的人说的,或者自己愿意相信的,或者与自己脑子里想象的所差不多的,这些主观色彩就影响了我们对于真相的探索,比如天圆地方的概念让人们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接受不了地球是圆的,所以说常无才能观其妙,在练拳的时候,尽可能放松下来,不要有标准规范动作的概念,一旦你追求正确了,你就陷入了主观,陷入了僵硬,要放下一切,去感受自己的身体,无欲无求,万物始于微而后成,始于无而后生,当你真正静下来后,你自然能发现身体的运行奥秘。但是这又不是完全无,完全无就成了无意识状态,就象睡着了一样,所以常有,以观其徼,与前面常无这一句相结合,这其实就是说如何平衡主观与客观,主观之中要有客观,客观之中有主观,正如太极图一样,阴中有阳,阳中有阴,此两者同出而异名,主观与客观同时存在,练拳未发现规律之时,要放下,客观为主,主观为辅去发现规律,这是客观之中有主观,当掌握规律时,带有目的性的去顺应规律,利用规律,这是主观之中有客观。有兴趣学习杨氏太极拳中架的朋友可以私信我了解详情,线上线下都可以学习,正统传承让你少走弯路,传承源流:杨少候——周杰——贾叔芳——曹竞峰线下学习地址,常州市戚墅堰全民健身中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206.html
上一篇文章: 道德经第十章明白四达解析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