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讲:“道常无为,而无不为。”
上善若水,道法自然,从不刻意施为,却能无所不为。
无为是一种有为,就像放下是一种拾起,舍弃是一种收获。
强加于人是愚蠢的表现,顺其自然才是智慧的选择。
有所弃,必有所取;有所失,必有所得,放得下的人,处处是大道。
放下虚荣,收获尊严
《道德经》中说:“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虚荣的人,大多虚张声势;厉害的人,往往低调谦光。
做人不能太自以为是,海水之所以广博,是因为它降低了身段,放下了虚荣。
每年秋天,河水浩浩荡荡,波涛汹涌,仿佛万马奔腾。
河神志得意满,觉得天下的水,尽汇于己。
于是,他意气风发,向东奔去,却在北海边停下了步伐。
看着渺无边际,深不见底的大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收起了自己的猖狂。
古人说:“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汪洋之大,非江河可以比拟;天高地厚,非你我可以丈量。
有一点成绩,别沾沾自喜,觉得高人一等,是没见过世面的样子。
《道德经》中说:“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平时虚怀若谷,才能时时安之若素。
水低为海,人低为王,不虚荣的人,才最有尊严。
放下盲从,收获智慧
《道德经》讲:“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总喜欢窥探别人,却忽视了看清自己。
自恃聪慧的人,或许有知人之智,却未必有自知之明。
赵国人身形伟岸,体态健硕,走起路来步态优美,天下闻名。
燕国人艳羡不已,来到赵国邯郸,模仿学习。
但因为身体差异,不仅模仿不成,还忘了原来走路的样子,只好爬回燕国。
“生态”盖指生命体与其环境的有机联系。生态伦理就是人们对生命存在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念、基本规范和道德实践。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境危机的广泛体认,生态意识猛然走出专业圈囿,置身公众舞台,被赋予影响人类环境实践,维护全球生态平衡的重任,成为世界显学。道教不是生态学,但其生态伦理精神因其独有的特色而为其他学说和宗教不可替代,否则就不可能衰而复兴,流传至今,影响深远。在伦理认识上,道教以其重视生命的喜乐、宁静、恬淡、朴素和心灵的充实与扩展为特色,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3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