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版本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二章你要如何活在时间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8/14
ios开发求职招聘微信群 https://m.sojk.net/yinshijj/26826.html

,道德经第二章你要如何活在时间之外呢?

文/心似海蓝蓝

.4.16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白话文:天下人都知道有美好,是因为有丑恶的对比;天下人都知道有善良,是因为有不善良作为对照。所以,无形的东西产生有形的东西,有形的东西来自于无形的东西。简单与复杂的东西互相成就,长的与短的形成比较,高处的东西向下发展,低处的东西向上追求,音与声相互配合,后面的跟着前面的,前面的带领后面的,这就是万物变化的恒常规律。

所以,悟道的统治者应该处在一种无心而为的状态,用无心而为来治理国家,而不是靠说教与政令,让百姓自然、自由发展而不会拒绝执行命令,培养万物而据为己有,管理国家而不自以为有功劳,成就了功绩而不占有、不夸耀自己的功绩。因为你不夸耀自己的功劳,就不会失去功劳,不会失去百姓的信赖。

人如何活在时间之外呢?

这一章,分成了两个部分,前面讲万物都在变化,而人在做出判断和选择,一切价值、道德上的判断都是相对的。后面一段,则用了“圣人”这个概念,说面对纷纷扰扰的变化,悟道的统治者会怎么做呢?

前面第一章说“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指的是道,是“无名”,道是常无欲的所以展现了天地万物各种玄妙的变化。人与道不一样,人是“常有欲,以观其徼”,因为人有理性,有认知能力,就有了区分,有了取舍,这就会看到各种变化的界分,事物都有了各自的边界,徼就是边界的意思,所以,一切变化都产生了相对的差别,有哪些相对差别呢?老子举了八组相对存在的东西,美与恶,善与不善,有形与无形,困难与容易,长与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这些相对的判断,都是互相搭配,干活不累的,每一种相对的东西,都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换言之,相对的就不是绝对的,相对的判断都不可靠,因为永远处在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中,没有一个固定的样式,而只有动态的均衡,唯一不变的、恒常的规律就是变化。明白了这一点,对我们来说有啥好处呢?其实是让你,作为一个观察者,能够保持一种超然的心态,看见丑恶的就不必讨厌,不必感到烦躁了,因为,那是还未向美好转变的材料。所谓超然,就是超越一切实际存在物,超越相对的价值判断,而俯瞰众生,看见所有变化的规律。

你的心,就超然物外,可以打开上帝视角了,西方人所谓的上帝,就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与道的属性类似。也只有超然物外的心,才是道心,是以道观之,这样的心就是稳定的、和谐的、安详的心。你不必害怕自己丑了,因为可以向美过渡,你也不必担忧自己处在低位,越低越拥有巨大的上升空间。看到世间一切丑陋的、不公平的现象,你就不会愤恨了,因为那只是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再进一步,你可以摆脱时间的束缚了,让你活在时间之外。怎么讲?

时间也是相对的,根据人的感觉而可长可短,快乐的时候觉得时间特别短,一眨眼就过去了,痛苦的时候觉得时间特别漫长。为什么?因为你有欲望,你就看见的快乐与痛苦的边界。你若无欲,则万有皆妙,你就解脱了时间长短的绑缚了,超然在时间之上,静观其妙。

佛陀在《金刚经》里面说“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也是这个道理,过去、现在、未来,都是相对存在、相互依存,互相转化的,过去会变成现在再变成未来,未来也流到现在流向过去。人,本来就可以超越时间,如如不动,压根儿就没有什么过去现在未来的区分呢。前提是你要张开佛眼,打开佛视角,所谓佛就是觉者,以“性空”观之,就会看见妙有一切变化的相,有木有?从这个角度说,老子的道与佛陀的性空,非常类似,都是玄之又玄的万物本体,也是唯一实相。

悟道修佛的人,其实是超越了时空的限制,超越了一切相对的价值判断,所以才能安住这颗心,也能对万物变化,采取一个欣赏、随顺的姿态了。看见美的不贪求,看见丑的也不鄙夷,生活状态就是,好整以暇,有条不紊。

为什么要虚拟一个悟道的统治者?

孔子作为圣人,在儒家的思想里面却很少提到圣人二字,反而是老子《道德经》中,大面积铺开了圣人这个概念,而圣人的含义就是悟道的统治者,是老子虚拟的一个人物,一个假想出来的统治者。换言之,这个圣人,其实是不存在的,是老子瞎编的,有趣吗?

春秋末期,诸侯国为了争地盘互相攻伐杀戮,天下大乱,肿么办?不肿么办,此题无解,是不是真的无解呢?倒也未必,于是乎,老子才展开他的想象力,虚构了一个圣人,一个悟道的统治者来化解天下大乱的难题。

古代社会,很单纯,就两个阶级,统治阶级和被统治阶级,只要这个统治者悟道了,被统治阶级自然就可以安居乐业了,这就是老子的基本态度。所谓治病去根儿,统治者持守住“道”,常无欲,天下太平,甚至天下大同了。当然,这只是老子的理想,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这就是道家思想的特色,知其不可为而乐安天命,所以,老子并没有介入当时的政治生活,而选择了西出函谷关,避开了乱世纷纭。

辣么,这个悟道的统治者,对今天的我们有啥启发呢?现在我们的社会复杂极了,有富人阶级,还有精英阶层,有官二代,红二代,还有各种海归海草,高管和公知,明星与专家。。。远非老子时代辣么单纯,学老子,能学到啥呢?

很简单,学会老子的管理学,虽然你不能成为悟道的统治者,蛋是,你可以成为自我人生的管理者。用老子道德经,来管理自己的一生呗?统治者是管理天下百姓,我们是管理自己的身心灵,生活与天下,是相通的。

这边就能掌握到人生管理学的几个原则:1,处无为之事;2,行不言之教;3,生而不有;4,为而不恃;5,功成弗居。

无为,应理解为无心而为,也就是不要刻意去做什么事情,而不是什么都不干。譬如,你不是刻意考大学,而是为了求知而求知的路上,顺手考个大学玩玩。你不是刻意要赚钱,而是寻访珍珠的路上,顺手赚了几百万。你不是刻意要结婚,只是相爱的路途中,顺手嫁给了一个男生。无为,就是把成绩、财富、婚恋,都当成是副产品,锦上添花的惊喜,而不是必需品了。辣么,什么是必需品呢?道,是必需品,一切赠品都是悟道的过程里,随手捡到的礼物,好玩吗?

无为是一种处世也出世的人生态度,掌握了无为,你就掌握了悟道的神髓,能游刃有余地处世,也能潇洒地出离万丈红尘了。

不言之教,太好用了,也太美妙了,我们对待孩子、父母、盆友,都可以应用不言之教。怎么讲?凡是靠嘴巴说出来的,效果已经打折扣了,沉默才是最好的沟通,你用行动去展现你的意图、影响力,这就是王道。反过来,你用语言去要求、去期待、去希望别人如何如何,那就一定会产生阻力与反抗了,别人会有逆反心理、反抗意识,你说的任何一句话,颁布的任何一个命令,都不会让对方产生自发的心甘情愿,有木有?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三者是连贯了,我生了你这个熊孩子,蛋是,我不占有你的生命,让你自由去发挥你的能力,发展你的个性,才是我安守住道了。我为你做了许多事情,给你吃穿,供你上学,可我不自以为有功劳,不会凭借我的功劳而要挟你服从我的命令,这时候,咱们的父子关系一定是融洽的,一定是温暖的。我有功劳,可我不夸耀自己有功劳,你反而会觉得,老爸真潇洒呀,确实有功劳,这个功劳就不会离开我了。相反,我总是说老爸养你不容易,你要看见我的功劳呀,别辜负我的功劳呀,你就会在心里说“活该,谁让你是我爸爸呢?”于是,我的功劳就消失了,离我而去了,得不到你的肯定和认同了。

我们对待任何人,只要记住“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弗居”,真的是有百利无一害。只要违背了这三条,那真是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管理好自己的人生,让自己活得幸福无边,必须掌握住老子道德经管理学的这五条原则,只要你坚持原则,人生不幸福,是不可能的,好不啦?什么东西,都可以是别人的,人生幸福一定是属于你自己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bb/97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