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冬天,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了一批极为珍贵的古代帛书,因为这个古墓是汉文帝初元十二年下葬的,所以这批帛书距今已有多年的历史了。
在造纸术发明之前,我国古人普遍使用竹简或者木牍来书写,但这种方式太过笨重,无论是阅读或者携带都极为不便。所以一些贵族家庭会书写在绢帛之上,这就是帛书。
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被放置于一个涂漆木匣之中,多达二十八种十二万余次,内容包含哲学、历史、军事、天文、地理、医学等各个方面,大部分都是失传已久的古书。
如此数量和篇幅的帛书,在历史上极为罕见,这批帛书中尤,其引人注目的,就是《老子》甲、乙两个版本,以及《老子》乙本卷钱的古佚书。
顺便提一下,《老子》就是我们所说的《道德经》,《老子》甲本抄写在半幅帛上,因为文中并没有避开汉高祖刘邦的名讳,所以它应该是抄写于刘邦死之前
《老子》乙本则抄写在整幅帛上。它避开了刘邦的名讳,却没有避开汉惠帝刘盈的名讳,所以应该是抄写于汉惠帝和吕后执政期间。
不过我们今天的主角并非帛书《老子》。而是放置在《老子》乙本卷前的四篇古书,及《经法》、《十大经》、《称》和《道原》。
那么,这四篇诗传已久的古书到底有何来历呢?为什么会和《老子》写在一起,并且写在老子的前面呢?
通过以下几个线索,学者唐兰先生揭开了他们的神秘面纱。
首先,这批帛书是在汉文帝初期被埋葬的,那个时候,正是道家黄老之学盛行的时期。黄老之学及皇帝和老子的学说,这四篇古书与《老子》写在一起,应该是和黄老之学有一定的关系。《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邢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
意思是申不害和韩非子这两位法家学派的代表,重视“刑名”,其实是归根于黄老之学的。什么是“刑名”呢?古代把“刑”和“形”通用,所以这刑名就是形和名,指的是事实与名称。这里的“名”后来被法家延伸为法令。
但我们知道,《老子》通篇是没有提到“刑名”的,说明这“刑名”的思想,并不是来源于黄老之学中的“老子”,而是来源于“黄帝”。恰好,《老子》乙本卷前的那四篇古书,正好是有讲“刑名”的。
再加上这四篇中的《十大经》,还专门讲述了与黄帝有关的内容。所以可以得出结论,这四篇古书与黄帝有关。
再者,这四篇古书在思想体系方面是连贯的,所以它们应该是一本书中的四篇。那么,历史上有没有和黄帝有关,又恰好是四篇合在一起的,已经失传了的古书呢?还真有,《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黄帝四经》四篇”。那么这四篇古书,极有可能就是《黄帝四经》了。
再来看《隋书经籍志》的记载,汉时诸子、道书之流三十七家,其,《老子》二篇,最得深旨。
我们已知“《老子》二篇”就是《道德经》中的《道经》和《德经》。那么很显然这“《黄帝》四篇”就是指《黄帝四经》了。《黄帝四经》能与《老子》并列,足见其地位不一般。书名的问题解决了,还有两个问题,这《黄帝四经》成书于何时,作者又是谁呢?
通过《黄帝四经》中的,“金天下大争”、“强国”、“中国”、“小国”等字眼,在根据书中,将“道”和“德”,“精”和“神”,“性”和“命”分开使用,并未使用复合词,可以判断此书应当为战国中期以前的著作。
至于《黄帝四经》的作者,网上有这么一种说法,道家的学说不是由老子自己开创的,而是黄帝传下来的,理由就是老子作为一个图书馆的馆长,怎么可能突然悟出那么高深的道理来呢?肯定是得到了某个牛人的传承。
那么这个牛人是谁呢?就是黄帝,为什么是黄帝呢?因为马王堆汉墓出土的《黄帝四经》,很多内容都与《道德经》相似,这种说法,有两个想当然的地方。第一个就是老子不可能自己突然悟道,必须要有人传授。第二点就是《黄帝四经》的内容一定来源于黄帝。
这两点其实都不是必然的。第一点不值一驳,历史上靠自己领悟出新东西的人物太多了,学说的创始人,理论的发现人,新事物的发明者,难道都必须要有人传授吗?如果真是这样,最初那位传授者的知识又从何而来呢?
况且,老子也并不一定是突然领悟大道的,也许是经过长时间对宇宙万物和人事生活的观察和思考,最终才写出《道德经》来的。
只因正史中关于老子的记载,仅寥寥数语,才给人一种神秘莫测,突然悟道的感觉。
至于第二点,《黄帝四经》一定来源于黄帝吗?不一定,甚至可以说几乎不可能。
我们所说的黄老之学,虽然表面上指的是黄帝和老子的学说,但实际上是假托黄帝之名的,老子学说(道家学说)属于道家学派的一个分支。
战国时期,田氏取代姜氏,成立了新的齐国政权。田氏的祖先本是陈国人,之前因逃避战乱来到齐国,所以当田氏掌握齐国政权之后,就选择了同样是陈国人的老子的学说。
同时,为了让自己的政权更加正统和合理,田氏又竖起了黄帝后裔的旗号。于是,田氏政权所奉行的老子学说,也被假托黄帝的名号进行发展,以此来打压其他学说。
这就是黄老之学的由来。而《黄帝四经》作为最早的黄老著作,也应当是假托黄帝之名。至于它的真实作者,已无从考据了。其实,不仅是道家学说,大部分学派都有假托黄帝之名的著作。《汉书艺文志》中,就提到了十二类二十六种,冠于黄帝之名的著作。所以总结来说,认为《黄帝四经》来源于黄帝,并以此推论老子的思想,是接受了黄帝的传承,是经不起推敲的。更何况,老子的《道德经》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涉及黄帝的地方。
实际上《黄帝四经》是在老子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发展的,两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所差异。
《老子》的哲学思想在《黄帝四经》中很容易见到,且《黄帝四经》引用《老子》的字词,概念多达一百七十多处。比如《黄帝四经道源》认为,在遥远的洪荒时期,天地万物还未出现之时,大道就已经存在,大道无声无形,无增无减,无生无灭而又无处不在。
天地万物都遵循着大道循环运作,这和老子的说法几乎是一样的。此外,老子主张的清静无为、柔弱不争,谦逊退让、知足知止、诚实守信等为人处世的原则,以及辩证统一的思想。在《黄帝四经》中皆有体现。当然,两者也有所差异。从《黄帝四经》开篇一句“道生法”,我们就很容易得知,它与老子思想的差异之处。
《黄帝四经》的作者认为,天地万物以大道为根本,而法律法令则是大道的衍生品。所以它是讲究制法和执法的,由此延伸出一个“刑名”的概念,也就是事实和名号。
作者认为,因为大道是空虚无形的,想要准确的使用法律,就必须给所有事物确定形名关系,这样才有所依据。这些都是老子没有提到的。另外,老子重恩德、轻刑罚,而《黄帝四经》则主张恩威并施。
作者认为,无论是治理国内还是讨伐他国,都必须同时使用恩威两手。还有老子对战争是很反感的,尤其反对主动入侵他国的行为。
但《黄帝四经》却认为去讨伐那些应该被讨伐的国家,这是顺应天道,如果不去讨伐反而不好,在用兵和治国方面,《黄帝四经》都非常重视,天时、地利、人和。比如主张不扰乱四季的运行,不违背农时,不乱改变原始地貌。
要搞好君臣关系,顺应民意等等。除了以上提到的,《黄帝四经》还涉及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黄帝有关。
比如里面提到黄帝在生擒蚩尤之后,剥其皮制成箭靶让人射,剪其头发装饰在旗杆顶端,命名为“蚩尤旗”,又将其胃塞满毛发制成皮球让众人踢,还碎其骨肉供天下人咀嚼。这些行为是极端残酷的。可以说对黄帝的形象有很大的颠覆。
尽管其真实性存疑,但还是比较符合远古部落时期的行为方式的。当然,《黄帝四经》的内容远不止于此,我只能说个大概和重点。
像我们熟知的句子,当断不断,反受其乱,顺天者昌,逆天者亡,都是出自这里。总而言之,《黄帝四经》能与《老子》并列,其地位和价值不言而喻。
而它重现于世,也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此前人们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司马迁要把老子和韩非子列在一起作传。明明一个讲究自然无为,一个讲究以法治国。还有为什么司马迁要说韩非子的“刑名”思想,归根于黄老。
《黄帝四经》的出现,这一切都可以解释的通了。从老子的思想过渡到《黄帝四经》,再从《黄帝四经》过渡到黄老思想。黄老思想最后又过渡到申不害和韩非子的法家思想,这样一个清晰的脉络就连接起来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11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