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禅解第二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5/2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道的本体是绝对的,但是美也好,善也好,都是在二元对立中存在的。有一个美的东西,是因为有一个自己认为不美的东西,才产生那个不美这个美的概念。就好像一个班级的学生,有高的有矮的,我们才会说这个高那个矮。如果这个班级只有这一个学生,甚至整个地球上,只有这一个人的时候,你怎么说他高矮哪?跟谁去比较高矮哪?失去了比较,就失去了定义。

善恶也是同样的道理,都是人们赋予的意义。回到道的本体不再执着善恶的时候,这个善恶就成了本体的照见,中间的善恶因果清清楚楚,但是不会再有一个善恶的概念能让你的心痛苦了。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在二元对立的世界里,阴阳总是成对出现的,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这样一一举例的话,有无穷无尽的阴阳对立。

“恒也”,在这个世界中,这个关于阴阳的规律总是这样的。有作者,就有读者;有圣贤,就有恶人;有是,就有非;乃至于有这本《道德经禅解》,就有跟这本书观点完全相反的书,这就是阴阳;而这本书本身内部也就有阴阳,也就是看起来像是对立的地方,这本书里的阴和阳中间,又有阴阳,所谓阳中阳,阳中阴,阴中阴,阴中阳,如是无穷无尽,万物无不如此。在阴阳对立当中,要么阳胜阴,要么阴胜阳,要么相和,要么相背,和则融,背则战,胜则侮,如是生生不息,无穷无尽。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圣人就是清楚了阴阳的道理,所以用无为来行事,以不言来教化。什么是无为?但凡世间人做事,皆是有为,所以这里讲的是心地功夫,做事的当下,没有自我的执着,更不去执着万法,事先不去幻想,事后不去怀念,做事如水上画图,圆而无迹,如空中飞鸟,雁过无痕,所以才能够叫做“无为之事”、“无言之教”。

那有人会疑问,《道德经》本身不也是文字吗,这还叫无言之教吗?所以佛说:“四十九年,未说一字”。所以孔子说的更妙:“知其不可而为之。”

“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如果生而有,那就已经不是真正的有了,如果为而恃,那就已经不是真正的为了,如果功成而居,就已经不是真正的功成了。有人相我相众生相,心远离了道的本体,所做皆是有为,就无从去谈真正的有、为、功成。

如果不执着于这些有为相,也就是“弗居”,才能“不去”。梁武帝曾问达摩祖师:“朕一生造寺度僧。布施设斋。有何功德?”这就是自居了,所以达摩答言:“实无功德”。梁武帝当时还不明白三轮体空的道理,所以面对这一代圣贤,当面错过。

正如《金刚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须陀洹名为入流,而无所入。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是名须陀洹。”

“须菩提,于意云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是名斯陀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阿那含名为不来,而实无不来。是故名阿那含。”

“须菩提,于意云何?阿罗汉能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不?”

须菩提言:“不也,世尊。”

“何以故?”

“实无有法名阿罗汉。世尊,若阿罗汉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即为着我人众生寿者。世尊,佛说我得无诤三昧,人中最为第一,是第一离欲阿罗汉。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离欲阿罗汉。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罗汉道,世尊则不说,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者。以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

佛说:“须菩提,初果圣人会动念认为自己已经得了初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初得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须陀洹的意思虽称为入流却无所入,因其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所以才称为须陀洹。”

佛又说:“须菩提!二果圣人会动念认为自己已经得了二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二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斯陀含的心境,已达于至静之处,心不著生灭之相,所以实无往来。”

佛又说:“须菩提!三果圣人会动念认为自己已经得了三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三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那含,心空无我,已经没有来去之相”

佛又说:“须菩提!四果圣人会动念认为自己已经得了四果吗?”须菩提回答说:“世尊!不会。修行第四圣果的人,不会起这样的思念。为什么呢?因为阿罗汉已心空相俱灭。既无得道之念,也没有得果之念,可以称之为阿罗汉。如果阿罗汉自念得道,即著相,就不能叫做阿罗汉了。

世尊!您曾经这样说过我:说我远离一切著相、取相的分别,远离一切是非,契合真理,已到奥妙之处。在诸弟子中,赞许我为解空第一。是脱尽人我,断绝此念,离欲的阿罗汉。

世尊!我虽蒙师父您如此的称赞,我确实没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世尊!我若有得了阿罗汉的念头,便是生了妄念,又如何得到六欲皆空的阿罗汉。如果是这样,您就不会说我是好寂静的阿兰那行者,因为我心原无所得,亦无所行,只因本分上一尘不染,以此得名须菩提而已。所以师父您才称赞我是好寂静之行者。

这就是“生而弗有,为而弗恃”,至道相通,圣贤心心相印。

老任的大话江湖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12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