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文章讨论管理理论的类别与应用。程兆谦教授评论如下:
马老师,写的幽默、精彩[强]不过,对于把德鲁克、《基业长青》、《蓝海战略》,我估计还有《定位》列为“洋灰式”理论(这个是认同的),并颇有鄙薄之意,不太认可。固然有文化差异,但我觉得,它们是在接近管理的普遍规律,只不过方式不那么“学术”,更多是个体的观察、体悟、直觉和想象的结果。是以整体的方式去尝试接近、揭示,而不是分析地、实证地。的确有“前科学”的甚至原始的强烈色彩,但并不等于它是错的、无用的、浅薄的。正如《道德经》,没有任何科学方法,也谈不上学术圈的共识,可谁能否认它的超卓智慧。至少对我来说,德鲁克关于企业存在目的、事业理论、目标管理、自我管理的强调,颇有开创和启发意义。一孔之见,请马老师批评[抱拳]
我在其评论之后做了简单回复:
学说,理论,个人意见,都可能是对的或者错的。科学社区的垃圾很多,但可以判别。个人智慧,无论如何超卓,都可能是尚未开化的混沌及难以证伪的谬误。
我自己就是直觉感悟型的,写的东西小聪明成分远多于科学的成分。但我深知自己的局限性。德鲁克的东西读来都觉得有道理。但除了让你自己觉得愚蠢外,不解决任何问题。
我就纳闷儿,为什么任何人的评论都可以长篇大论,而我的回复必须限制在字之内。不知道鹅厂是咋想的。
关于程教授说的智慧问题、感悟问题和holisticperspective,见仁见智。估计搞战略的对此大概都不会过分贬抑,即使是战略管理的学术研究者。
我将在适当地时候,专文总结和评述畅销书市场上的各类管理学说和贡献。
然而,对于科学社区的人而言,战略管理研究是一个职业,是一个专业,需要规范的方法论。否则,谁都可以感悟和智慧。中国的业余科学家全球第一多。
你可以觉得大师们对你有启发,你认同,你欣赏,你喜欢,你信奉,但你如何知道他们是对的?他们的通常是基于独特的个案之一孔之见怎么能够被证明是正确的呢?
科学社区,至少还在假装是证伪,至少要有一定的duediligence。而这帮大师看了仨俩企业直接就斩钉截铁地告诉你人生真谛和管理秘诀,而且都是唯一的正确方法。
德鲁克是见识过学术的。他爹与熊皮特是好友。但他肯定不是一个学者。他学过法律,当过记者,曾与GM做过咨询,在NYU当过讲师,后来就是以大师身份行事。究其一生,他的主要角色是出身世家的精英,见多识广的记者和独具匠心的智者与思考者。
虽然美国管理学会曾将其选为院士(AOMFellow),但没有学者把他当成同行。也没人在学术文献中引用他的东西,虽然他们可能在教MBA时让学生们偶尔接触一下德鲁克。他所说的所有东西听起来都没错,都有道理。但智慧大多解释的是理想状态,最缺乏的是解决问题的机制。
就像你去看一本美容杂志,上上下下都是美,不同风格的美。你看完之后,只能觉得自己不美,怎么按照大师说的去打扮还是不美。这边还没弄美,又发现自己另外一种不美。你永远在对别人勾勒的美的崇拜中,而自己就是不美。
当然,科学研究的结果也不一定能帮助你解决自己不美的问题,但对不同情境下的问题解决方案及其成功的概率而言,科学研究的系统考察与实证结果要比大师们个人的智慧和渲染强得多。
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
从任何东西都能学到东西,包括邪教,如果你心态足够开放的话。何况是向智者学习呢?
关键是在有限的时间内,你究竟要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对同一个问题,哪一种视角和方案是最有用的?有无更好的替代?
对与实践者而言,兼容并包是扯淡。学者们都做不到。你哪里有那么多闲功夫一天到晚跟风学界和大师们的各类鼓噪。徒增烦恼。
学徒的时候打下良好的基础与持续学习的习惯,提升对学问的良好品鉴能力与欣赏品味乃是至关重要。之后,就看自己的造化了。你必须有自己的专长!
有些企业家,喜好自己创造理论。恨不能隔三差五就写感悟,创理论,恨不得每周一篇文章。最好全体员工都去读。结果只能是搞得大家疲于奔命,无所适从,直至把你的说辞当耳边风。
大学教授都没那么勤奋。他们的任务是把简单问题装神弄鬼搞复杂。企业家的任务是把复杂问题去伪存真搞简单,而不是把自己装扮成作家,学者,思想家,大师。退休后再弄不迟。
回到德鲁克。老先生去世时,《经济观察报》刊登了两篇纪念文章。一篇是著名财经记者吴晓波的。一篇是非著名管理学人马浩教授的。
大师不是一个职业
马浩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
发树管理学讲席教授
BiMBA学术主任
年11月11日,彼得?德鲁克以95岁高龄谢世。一个令人敬重的老派伸士,一个敏锐犀利的资深社会经济观察家,一个富于洞见的商业评论神圣,一个影响广泛的管理论著作者,一个倍受企业精英信赖和尊仰的导师,20世纪管理领域最重要的代言人,驾鹤西去,流下一个难以填补的精神空缺,一个不再拥有大师的时代。
蛟龙过后,只见一片汪洋。
德鲁克,生于风雨飘摇的奥匈帝国,受教于维也纳和英国伦敦,法学博士,在德国作过财经记者,在英国银行当过经济学家,在美国为英国报纸当过特约记者,被通用汽车公司邀请做过名噪一时的调研,在纽约大学当过讲师和管理实践教授,再到加州克莱蒙研究院以自己名字命名的管理学院讲授管理学。将近75年的职业生涯,凡39部论著。
20世纪40年代,推崇分权化管理,强调社区与人在管理中的重要性,50年代推断计算机在未来商业中的广泛应用,提倡“目标管理”的有效性,60年代预测日本和亚洲企业的崛起,暗示知识型工作者的诞生,年股市大跌后自称早就预料到这种下场(不是由于经济原因而是由于美学和道德原因),并在80年代积极主张企业家精神和创新,90年代警示社会“经理报酬超限”可能带来的不良后果,等等。
德鲁克相信管理是人文艺术,他的著作旁征博引,涉及艺术、文学、历史、哲学、宗教、政治等诸多领域。信手拈来,字字珠玑。俯拾即是,精彩语句。生动案例,形象比拟。鉴古喻金,透彻明晰。他永远在最前沿,为管理者指点迷津。他的洞见经常能帮助你证实你的直觉,为你打气撑腰,为你壮胆鼓劲。
他的信息处理容量大,涉猎广泛而判断通常很准,你所能想到的,他都已经想到了,你还没有弄清楚的,他已经想明白了,并给出了相应的预测,对策,建议,和可能的教训。拨开云雾见青天。他把自己的观察和思考,系统全面的写出来,不仅所讨论的主题关键,基础,而且解释得极其透彻可信,文风令人惊叹地简单和清新。
德鲁克的文字,如此基本和关键,以至于往往使人觉得就像空气一样不可或却;如此实在,以至于读来就像呼吸空气一样地自然,不易察觉地滋润。但是,正是由于呼吸空气是如此自然的本能,这个事实被指出以后,我们反倒觉得没有那么震撼人心。
很多事情,一但被别人指明以后,反倒没有什么新鲜感,觉得老生常谈,平淡无奇,比如德鲁克之强调要善待员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12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