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8《道德经》通解·章五八
原文以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甲本为主。蓝色字体为帛书《老子》甲本残损、乙本原文。红色字体为原本残缺、后人校补。
原文:
其正闗闗⑴,其民屯屯⑵。其正察察⑶,其邦夬夬⑷。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⑸,兼而不刺⑹,直而不绁⑺,光而不眺⑻。
注释:
⑴其正闗闗:◇正,通“政”;政策,治理国家的策略和方法。◇闗,“关”的繁体字;关,本义是用障碍物阻挡通道,关门;引申为隘口、关卡。“关关”意指层层设卡、步步阻挠。☆统御者对民众实施层层设防的限制政策。
⑵其民屯屯:◇屯,甲骨文的字形“像一棵嫩芽正艰难地冲破土壤的阻挠长出地面”,本义是艰难;“屯”是“春”的本字。由于春天来了种子会一起扎堆发芽,故引申为“聚集”;又引申为“驻守”。☆他的民众艰难困苦。
⑶其正察察:◇察,仔细看;明察秋毫。“察察”意指政策法规非常细致,管理极其严格。☆统御者对他的民众实施极其严苛的管理。
⑷其邦夬夬:◇夬(guài),分决。决,堤岸被水冲开,破堤让水流走。“夬夬”意指到处是决口,四分五裂、分崩离析。☆他的国家四分五裂。
⑸方而不割:◇方,本义是剃发戴枷、流放边疆;引申为边疆、边界。古人认为“天圆地方”,故“方”又指正四边形;引申为规则的、方正的、正直的。◇割,用刀截断、切下、切掉。☆方的东西不要去切掉它的棱角。不要割掉方的棱角。
⑹兼而不刺:◇兼,把两份并在一起;合并。◇刺,用有尖的东西穿入。☆合并在一起的东西不要去刺破它。不要刺破完整的东西。
⑺直而不绁:◇直。◇绁(xiè),绳索;系、捆、拴,打结。☆直的东西不要去打结。不要给直的东西打个结。
⑻光而不眺:◇光,光明,光明的事物。◇眺,目不正也,不正视、斜视。☆光明的东西不要去斜视它。不要斜视光明的东西。
通解:
其正闗闗,其民屯屯。其正察察,其邦夬夬。祸,福之所倚;福,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统御者对其民众实施层层设防的政策,民众必然艰难困苦;统御者对其民众实施极其严苛的管控政策,他的国家必然四分五裂。祸是福所依赖的,福中隐藏着祸;谁能明白祸福转换的条件?
★假如一个国家的统御者把民众视为“贼”,对民众层层设防、处处管控;那离灭亡就不远了。因为其忘记了民众是国之本。
万物皆为“矛盾”双方的对立统一;万物皆为“利害同生”,万事皆是“祸福相依”。万物对人有相同的利害作用,关键是要把握使用的“度”。适度使用是福,过度使用是祸。(详细阐述请参阅《道理与智慧》)。使用的“量”不多不少,使物对人的利害作用处于“动态平衡”状态,益生而不害生;这就是“正”。治理社会同样如此,管理过松或过严都是不行的。
“政”本质是使民众的行为“端正”;“端正的标准”是什么?即“孰知其极?”这才统御者应该明白的。统御者必须明白统御社会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明白国家的根本是什么;否则必然“无正”,就会做出南辕北辙或本末倒置的事情。
如何明白“正”的标准,把握事物的使用度?尊重事物本性而不要人为去改变,就能把握使用度。
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也,其日固久矣。是以方而不割,兼而不刺,直而不绁,光而不眺。
如果统御者不知“正”的标准,那“正”就会变成“奇”,“善”就会变成“妖”。人们迷茫困惑啊,迷惑的日子已经很久。因此,(只要)不割掉方正的棱角,不刺破完整的事物,不给直的东西打结,不斜视光明的事物;(即尊重事物本性就明白了“正”的标准)。
★尊重事物的本性,不要刻意去改变它;就是明白了“正”的标准。
遗憾的是,人们普遍不尊重事物的本性(或不知事物的本性),仅是以“自己的认为”或“自己的欲望”为标准去改造事物;从而越搞越乱、迷茫困惑。例如,人类至今搞不清楚“不可持续发展危机”的根源是什么。再如,稀里糊涂的人类居然制造出可快速灭亡人类的“核武器”和“生化武器”。
人类什么时候能尊重自然、尊重自己呢?那些遵循“丛林法则”,把自己等同于禽兽的人们显然不知尊重自己。
译文:
统御者对其民众实施层层设防的政策,民众必然艰难困苦;统御者对其民众实施极其严苛的管控政策,他的国家必然四分五裂。祸是福所依赖的,福中隐藏着祸;谁能明白祸福转换的条件?如果统御者不知“正”的标准,那“正”就会变成“奇”,“善”就会变成“妖”。人们迷茫困惑啊,迷惑的日子已经很久。因此,(只要)不割掉方正的棱角,不刺破完整的事物,不给直的东西打结,不斜视光明的事物;(即尊重事物本性就明白了“正”的标准)。
主旨:
理解祸福相依,明白“正”的标准是“尊重事物本性”;才能正。
北冥之神龙觉得??用??????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12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