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被禁言千年,道德经里的道,到底是什么意思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8/2

上期我们讲到了《道德经》的两个底层逻辑,内容上说,它是“认识论”;形式上说,它是用三维意象解读高维境界。

另外,我们也远远地仰望了一下老子的高维境界,这些都是理解“道”的必要条件,今天我们就来说说在芦氏道体系里,什么是“道”?

相信看完这篇文章,您对《道德经》一定会有个全新的理解。

一、提出“道”这一概念的缘起

前面我们已经讲了,像老子这样的“善为道者”,可以随时清空念头,回到“无”的状态,也可以随心控制念头,在无有之间做“活塞式运动”,没有分别、妄想、执着,也没有烦恼、恐惧、悲伤,这种非凡的能力,只有达到高维境界的人才会拥有,而对困于三维世界的普通人而言,完全不可思议。

现在假设,老子掌握了这样一个可以造福天下人的大秘密,他很想把它传达出来,那么他会怎么做?

让我们大胆设想一下,现在我们就穿越回了老子的时代,然后隐身,在暗中观察一下老子。

眼下正是黄昏时分,老子在干嘛呢?

哦,他在散步!

老子刚刚出了家门,走在路上,有时走得快一点,有时走得慢一点,走累了,就在路旁的某个亭子里歇歇脚,欣赏一下落日的美景,或路边的花草,等歇够了,又继续走,走到某个地方,他停住了,或许是知道再走下去,路会很不好走,所以他就此打住,然后开始原路返回。回到家,拍拍身上的尘土,洗洗睡了。

第二天呢,他又照常出门了。

很可能在某一天,灵光一闪,老子突然明白了,他该用什么来代表他内心深处那个伟大的秘密了。

如果你看过我前几期视频,并且记住了这句话:道,就是念头从无到有走过的路(轨迹)。

你可能会发现,以上这个纯属虚构的场景,是有很深寓意的。

家,就是“无”,也就是一念不生的状态。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是从“无”而来,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们人生第一念之前,每个人都在“无”的境界,这是我们的自性、真我,是我们每个人真正的“家”。

从无到有,也就是起心动念,这就好比离开家,出了门。

为什么出门?肯定有某种需求,比如散步。想散步了,就出门;散完步了,就回家来。

这个需求,就是《道德经》第一章里的“欲”,即“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所徼”的那个“欲”。

那么路上会发生什么呢?

我们来看《道德经全景图》,中间这个时间轴,从无到有,这就是“道”,然后道“生”的一,以及一生的“二”、二生的“三”、三生的“万物”,这些都是一个一个的站点。

像老子这样的得道者,可以控制念头走、停、返,从而在整个时间轴上自由穿梭,《道德经》怎么描述这种能力呢?

比如“无有入于无间”,比如“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所以不殆”,比如“反者道之动”,比如“圣人抱一为天下式”,等等等等。

这里的“一”是个分水岭,“一之下”是三维世界,“一之上”是高维境界,由“一之下”翻到“一之上”,即俗称的“开悟”,也就是《道德经》里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明”。而“知止所以不殆”的知止,就是止于“一”,达到抱一不二、为而不争的境界,这就是“德”。

圣人每次生起念头,都能回到“无”,好比每次出门都能回到家,休息好了再出去,这就是“无为”,从无开始的“为”。

而普通人呢,在人生第一念之后,就离开了“无”这个家,再也没有回去过。

在老子看来,我们都是离开家就迷了路的孩子,这就是“人之迷,其日固久”。

说到这里,您是不是相信,老子取象道路提出“道”这个概念,来揭示他所领悟的那个伟大的秘密呢?

秘密既然要揭示,老子一定是用一个人人都能理解的概念,绝对不可能炮制一个概念出来,都没有人知道讲什么,然后让大家去猜。

比如我们看孔子,他的核心概念是“仁”。这个字,我们是不是一看就明白,“二人”对吧,孔子始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177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