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篇原文:
民不畏威,大威至矣。无狭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yā),是以不厌(yàn)。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xiàn),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语译:
民众一旦到达不畏惧统治者权势威胁的时候,则民众反抗的大威胁便会降临到统治者头上。不要随便干预和扰乱民众的安居生活,也不要去压榨民众而使其无法生存。统治者只有不压榨民众而不使其无法生存,民众才不会厌弃和反抗统治者。因此圣人有自知之明而不自我表现其权威,自爱自重身心性命而不自炫其高贵。所以要舍弃自见与自贵,取此自知与自爱。
悟解:
老子在此章中通过对有为治世统治者的“自见与自贵”而引发的民众厌恶与反抗来说明圣人行无为治世之道必要性,圣人无为治世自然会舍弃“自见与自贵”,保持“自知与自爱”。自知是道家修炼开悟的专用术语,内涵是自知之明。
自知之明就是灵光“神明”元意识在显发时的光明现象。“神明”灵光显发出来的光明是“内光明”,非人的肉眼所能见。“神明”灵光的显发能令人瞬间开悟明理,得见自我原本真相。这种真知灼见就是“内光明”显发中的自然之知。
自知、自然之知、真知……来源于修道合道行道中的“神明”灵知,是进入无为境界中的自然效应,也是自然所得的真知、大知、全知、本知……
反之,世俗所知,包括陷入相对论中的各类专家、学者等,他们所获得的一切成果及一切学问知识,皆非自知、自然之知、真知、……而是相对存在中的概念名相上的相对表象之知、不断变化之知,是相对存在下的事物发展表象过程中的相对真理。
自见,“见”读“现”音,自现即自我表现,是没有自知之明的愚昧无知的表现。自爱,自爱其身,以保其精气神充足,自然会少思少欲少事少为,乃至无思无欲无事无为。自爱非虚荣爱面子,而是一种修行中的境界。
自贵,自显其耀,自显其贵,这是一种自高自大的虚荣表现,也是一种心理失衡的病态行为。皎皎者易污,高高者易折。高贵者易堕易贱。“自爱而不自贵”是圣人的行为准则,也是无为治世者所必须恪守的!
夫唯不厌,是以不厌。前面这个“厌”字的读音是y,有逼迫压榨之意,是指有为统治者对百姓的残暴统治。而后面这“厌”字的读音是yàn。有讨厌、厌恶、厌弃之意。是指被有为统治者的残暴统治所激起的民愤民怨与反抗心理。
圣人由于修道行道而自然开悟合道,自然本具自知之明(真知大慧)。一旦明了自己的真实身份原本是与宇宙万物生命同根同源同体无分的同一根本存在(虚无空空),自然不会产生自我(假相)表现的欲望。
自爱其身就是自爱宇宙万物生命!这个自然之知的本能大爱不是世人的亲情之爱,而是无私广大的博爱!是爱宇宙天地万物生命一切!只有博爱,没有怨恨!
道治时代的特征就是圣人的“无为”与百姓的“无知”。可以说,完全没有自我存在下的分别取舍意识及作为,完全是一任自然!由自然整体运化生发、和谐平衡。百姓由于无知,自然没有自我存在中的一切分别名相概念,也没有分别取舍争斗的行为。
完全同天地自然万物一样相融相合,和平相处,自身所需能量完全由自然供给,其生命形态与生活方式也完全不同于后人。他们的生活空间是宇宙天地,他们可以遨游天地,独立守神,与宇宙天地同呼吸共命运……这也是《黄帝内经》中所讲的真人、至人、圣人……
本文作者:惟一真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24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