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学.第篇》吹者不立.帛书老子.22
悟学.十八子
《道经》第二十二章
「炊者不立,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其在道也。曰:余食赘行。物或恶之,故有欲者弗居。」
「自我吹嘘的人,难以立足。自以为是的人,不明智。自我显摆的人,不聪明。自我夸耀的人,无功。妄自尊大的人,不适合做领导。
这都是客观规律(真理)呀。(俗话)说:剩菜剩饭和赘疣(皮肤上长的肉瘤),估计大家都不喜欢。有欲者(欲望多,则私心重),(所以才会)背‘道’而行。」
陶涧生《道德经》书法作品「(1)炊:通‘吹’,吹嘘,自吹。(2)立:立足,建树,成就。(3)视:自以为是。(4)章:通‘彰’,(彰,明也。《广雅·释诂四》)(5)见:同‘现’,显露,自我显示。(6)明:睿智。(7)伐:自夸,夸耀。(8)功:功绩,功劳。本领,能耐。
(9)矜:自尊,自大。自矜:自以为贤能者,妄自尊大者。(10)长:首领,君长。(11)赘(zhuì)行:赘:多余的,多而无用的。行:同‘形’。魏源本义引司马光曰:“形、行古字通用。弃馀之食,适使人厌,附赘之形,适使人丑。”(11)物:以物代人,指大家。(12)弗居:不处,不为。在此指,不处‘道’,即背‘道’而行。」
范增年作老子演易老子在本章继续阐释了辩证法,也是老子思想的核心之一。
老子对人性体察之微,剖析之犀利。“自吹、自视、自见、自伐、自矜”,人性之弊也。老子指出了这些弊病而产生的相应的后果,即‘不立、不章、不明、无功、不长’。并借‘剩菜剩饭和赘疣(皮肤上长的肉瘤)’比喻这些弊病,让人厌恶。
可世间为什么这些弊病还层出不穷呢?
老子文中指出了产生这些弊端的根源,即‘有欲也’。欲望太多,必私心重;就要自我表现,表现的目的,无非一个字:‘争’。
“世间多事,多起于争。文人争名,细人争利,勇夫争功,艺人争能,强者争胜。无往不争,则无往非病。”
少私寡欲最后老子推出了自己的主张,是以正事反说的暗喻笔法:‘故有欲者弗居。’
很多文章,把此翻译成:“所以有进取的人(积极向上的人),绝不会这么做。”鄙人认为值得商榷?因为这与老子的‘道’不相符,本人斗胆臆测,这是后儒所为,这种翻译非常符合儒家的观点。
老子在第一章,提出‘道’这个概念,并在前述章节,尤其第三章、第十二章,第十八章、第十九章;大致可以得出,老子的‘道’就是:「‘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弃智’,‘少思寡欲’,‘均贫富’,‘纯朴自然’,‘无争’,‘无为’,‘为腹不为目’的上古原始社会。」
所以这句话应该释义为:“有欲者(欲望多,则私心重),(所以才会)背‘道’而行。”
‘弗居’是指不处,不按‘道’行事,故译为‘背道而行。’
老子主张‘少欲,无为、不争’。而“自吹、自视、自见、自伐、自矜”,都是争,都是有为,结果都走向反面。这就是不依道而行的后果。之所以背道而行,是因为他们有欲望,所以,老子说:“有欲望的人,(欲望多,则私心重),不处‘道’。”即“有欲者背‘道’而行”。背‘道’而行的后果就是:‘不立、不章、不明、无功、不长’,且‘物或恶之’。
是故,老子的真正目的就是告诫大家要依‘道’而行!
‘故有欲者弗居’
释义一:「有欲者(欲望多,则私心重),(所以才会)背‘道’而行。」
释义二:「有欲望(有进取心,积极向上)的人不会这么做。」
释义三:「欲=‘道’,得‘道’者不会这么做。」
无欲则刚题外话:儒家的类似观点。
《论语·雍也》:「子曰:“孟之反不伐,奔而殿,将入门,策其马,曰:非敢后也,马不进也。”」
《论语·雍也》:「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译文:颜渊说:“愿意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
《悟学》的宗旨:通过领悟、参悟、感悟上下五千年的国学经典,取其精华,结合当下社会实践,学以致用。让国学中深邃的哲理及丰富的人生成功与失败经验总结,指引我们现实的工作、生活。
更多精彩内容,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1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