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当时的国家档案局管理员。一个和书籍打交道的人,而且还是层次最高的书籍,可以说,老子本老,看透了人世沧桑。中国有句老话: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那么君是何君,书又是何书呢?其实,任何认知层次高的人都是这里所讲的君。用最势利的话说,一个人一生能够赚的钱,都取决于他对世界的理解程度。所以,知识的获取与学习,是一件终身可为且必为的事。老子在函谷关前写的五千言《道德经》,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浓缩了老子一生的智慧。但是能看出这是智慧,何以确定自己理解并吃透了呢?老子在全书的开篇抛出了这么59个字: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我们知道,老子终其一生都想建立一套囊括宇宙的规则,后来却在“顺其自然”面前停了下来,是他放弃了吗?不是,而是老子看透了。他所认为的“道”,就是自然,就是哲学所说的真相。作为道教的基本信仰,也是《道德经》中最高的哲学概念,这个“道”的理解,不知道让多少人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自古以来,对道的理解多有以下几种:无法言说的永恒万物真理。治理国家的方法。人类生活准则。但是这些解释,多多少少带点片面性。别说老子不是这么理解,就是老子也不是这么理解的。读完道德经,不应该是看懂了什么,也不应该说知道了如何治理国家,如何处理生活。真正应该得到的,是一种态度,这个态度就是“不争”,也可以说是体验。“道”是一个形而上的虚无之体,无形无相,无色无声,是一个变化无穷的“众妙之门“。他的有和无两种状态,就像科学的”薛定谔的猫“,随机性极强。所以在”概率云“里就不存在非此即彼的状态。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当事物不存在形态时,就体验他的美妙状态,当事物存在形态时,就感受他与”无的状态“时有何差异。由此可以看出,老子就是个生活的体验派。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这句话是说,有和无这两种状态,也就是在描述同一种”真相“的两个名字而已。如果抛去”有“和”无“这两个名字,其实我们还可以用无数其他的称呼来描述真理。所以就成了”众妙之门“。这五十九个字,有人读过就这么过去了,完全不知道其中竟然是如此严谨的论证分析。当然,最厉害的人直接就能将59个字,浓缩为一个字:道。为什么说老子是认知层次很高的人呢?用现在的科学来说,人们从现象中抽象出概念,来表达和描述事物的状态。但是老子说了,这些概念只是”真相“的一部分,”真相“不可被抽象概括和言说。所以他的论点,在抽象概念之上就又高出一层。那么之前我说的:耳顺之年,一定要读懂这五十九个字,从中读懂的是什么呢?就是”体验“,体验万物,感受万物,而不必去纠结真相,就算是纠结,也没有结果。老子没告诉你的是:”顺其自然“的”顺“,其实就是体验的意思。最后,欢迎在评论区与”老子“论”道“!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13769.html
上一篇文章: 君平文化丨道德指归简介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