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一、老子与《道德经》
二、解释道
三、解释德
四、道德经总义
五、劝学
在学习《道德经》正文之前,我们先解释一下《道德经》的题目,从总体上了解一下什么是“道德”以及《道德经》到底说了什么。
一、老子与《道德经》
01.老子简介
?我们知道,《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据史料记载,老子出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享年岁。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出生于春秋时期的楚国苦县,据考就是现在的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
据传,老子诞生出胎时眉毛是白的,而且还有白胡须,眼睛非常清澈明亮,耳朵硕大,看起来像个很有智慧的老人,因此得名“老聃(dān)”,“聃”在古文中是耳朵长而硕大的意思。
老子年少时就聪慧过人,与教导他的老师讨论问题时,常常难倒他的老师,并能说出超越老师的见解来。后来他告别家乡,到了当时的东周国都洛邑,进入太学进一步学习了《诗》、《书》、《礼》、《易》、《乐》、《历》等各种典籍以及天文、地理、人伦等各种知识。后来又被举荐进入东周的守藏室,管理当时周朝的所有藏书,在那里他犹如蛟龙入海、雄鹰飞天,如饥似渴地阅读了各种书籍,明白了各种道理,渐渐参悟了宇宙的最深奥秘——道德。
因为他智慧广博,所悟到的道德真理深广稀有,所以很快声誉四起、名闻遐迩。据《史记》记载,当时孔子在鲁国听说老子通达并弘扬道德的事情之后,就亲自赶到东周向老子请教。由此也可以知道,孔子关于道德方面的学问是从老子那里继承来的。?
老子在大约80岁左右,决定开始过隐居的生活。隐居途中路过函谷关时,在守关官员关尹子的劝请下,将其所悟到的道德真理著成了五千字左右的《道德经》。留下这部巨著之后,老子就骑青牛出关而去了。
02.《道德经》简介
《道德经》问世后,经中所阐述的世界观与人生观渐渐成了中华民族的核心哲学理念,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
例如,由于孔子从老子那里明白了道德,后来兴起的儒学,其核心哲学理念“明德、天命、中庸”等就是《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德。如儒家《大学》中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德”就是“道德”,意思是说,只有在明白道德的基础上,才能有作新民之断恶,以及止于至善之利他。我们知道,儒家《大学》的三纲八目,在中华大地上流行了两千多年,辉煌的华夏文明的思想基石其实就是“道德”。由此可见,《道德经》对中国人产生的影响有多么深远。
此外,在《道德经》诞生多年后,东汉张道陵将《道德经》作为宗旨,结合一些人体丹道修炼的方法,创立了以羽化升天为修炼目标的道教,追随这一派而修炼的人也是不计其数。我们虽然不能将后来产生的道教与老子以及《道德经》划等号,但老子《道德经》对道教产生的纲领性指导作用也是不可忽略的。
东汉时期,几乎与道教诞生同时,佛教从印度传来中国。大乘佛教中所阐述的空性与业果的教义与《道德经》中的道德几乎如出一辙,而且阐述得更加深广明细。由于道德真理已经在中华大地上流传了近年,所以佛法传到中国来,没有任何困难地就扎根下来并开始广泛传播。
佛经《止观》中说:“元古混沌,未宜出世;边表根性,不感佛兴。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仪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真丹既然,十方亦尔。”《清净法行经》中说:“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虽然对于这些说法出处的可靠性后人亦有质疑,但若细细研读《道德经》,经中所阐述的“道”与“德”,与佛教所说空性与业果的一致性确实是不争的事实,《道德经》对佛教在中华大地上弘传所起的铺垫性作用也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佛陀的智慧能洞察一切,佛陀为了度化众生而有的幻化也无量无边。既然如此,佛智不可能不洞察佛教最终会传到中国来,而为了佛法在中国的顺利传播,佛陀也不可能没有幻化来创造传播的顺缘。观察老子与《道德经》在佛教东移华夏时所起的作用,不能不信老子是佛陀或某个菩萨的幻化。
此外,佛教经典中也说,世间也会有“缘觉”出世。缘觉出世的时候,显现上没有依止传授佛法的上师,却能独自了悟“十二因缘”之理,证得小乘辟支佛的果位。从老子与其所著《道德经》的宗义来看,完全可以承许老子是一位曾经出现在中华大地上的缘觉阿罗汉。
在传统文化日渐衰微的今天,“道德”这个词汇只是社会行为规范或礼仪的一个代名词了,了解古人所说“道德”真义的人越来越少,而以儒道佛为代表的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就是“道德”。所以,认真学习《道德经》,将古代圣贤的道德大智慧用在自己和他人的离苦得乐之上,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二、解释道
01.道的定义
“道德经”中的“道”是指宇宙万象的本体,或者说构成宇宙万象的“材质”。例如,佛像的存在需要借助于金、银、铜、铁、陶瓷、木头等材质。
若追问下去,金、银、铜、铁、陶瓷、木头这些材质又是什么做的呢?非独金、银、铜、铁、陶瓷、木头,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身体、思想、情感等等,这些宇宙万象的存在又是依靠什么“材质”而有的呢?
现代科学一开始认为,构成宇宙万象的材质是种元素。但后来发现原子也是可分的,甚至构成原子的质子、中子等都可以分成更小的夸克,而夸克还可以再分,于是就提出了“量子学说”,认为宇宙万象是由最小的物质单元“量子”构成的。
但是,若我们继续追问下去,“量子”的材质是什么呢?到目前为止,科学家也无法解答。而古代的圣人们早已给出答案:无论是什么现象,即便是现代科学所说的“量子”——假如是可以观察到的现象的话,其材质都是“道”。
有人疑问:假如你们所说的“道”是存在的话,“道”又是由什么“材质”做的呢?
答:“道”是“空有不二”的——也就是说,“道”虽然犹如虚空没有任何实质,但又不是断灭的无,而是真实的存在。因为“道”具有“空有不二”之性故,所以是构成宇宙万象的“终极材质”。为什么呢?因为犹如虚空、没有任何质地之故,所以无法再分;无法再分之故,就不能再追问其材质了,不能再追求其材质之故,所以是宇宙万象的“终极材质”。反之,若不是虚空之性,就说明还能再分,还能再分之故,就不是终极材质。
又问:构成宇宙万象的终极材质,为何要用“道”来命名呢?
答:这是以世间“道路”的比喻来命名的。世间很多事物都是以比喻来命名的,例如,若一女子高雅纯洁犹如荷花,世人就会用“荷花”的比喻来称呼该女子;若人喜好传播新闻,人们往往会用“小喇叭”的比喻来称呼此人。同样的道理,犹如行人在道路上来来往往,而道路却在那里岿然不动一般,宇宙万象在这个“终极材质”上面来来往往、生生灭灭,这个“终极材质”也是岿然不动;因为这个终极材质与宇宙万象之间的关系,类似于道路与行人的关系,因此就用“道”来命名。有时为了区别世间有形的“道”,也称其为“大道”。
世间万象如何在终极材质之上来来往往的呢?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就是“波纹”与“水”。看起来,波纹与水似乎不同,但离开水就不可能有波纹的存在,因为波纹是以水为材质的;波纹虽然在水上来来往往,但水性却不会有什么改变。同样,世间万象就是终极材质之上的“波纹”,虽然各种现象在其上来来往往、生生灭灭,但这个终极材质不会有什么变动。
又问:世间万象可以分为“所知之物”与“能知之心”这两种,这两种现象的材质都是同一个“道”吗?
答:是的。“能知之心”与“所知之物”的本体都是“道”,因为“能知之心”也是以之为材质,故而也称为“觉性、心性”。
如儒家《中庸》中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这里,“天命”意思“是天生就有的觉性”,这句话的意思是:这个天生就有的觉性是能知之心的材质(也即心性),万物不离这个心性的缘故,也称其为“道”。这句话中,“率性”的“率”是“不离、没有间隔”的意思,“率”的主语是“万物”。这句话明确告诉我们,“天命、心性、物性、道”是一个意思。
所以,概而言之,“道”是宇宙万象的本体。由于“道”是宇宙万象的终极材质之故,必须是犹如虚空没有任何实质;万物以其为材质而有故,不能是断灭的无,而必须是“有”;因为也是能知之心的材质,故而必须是“觉性”。
02.道的别名
在《道德经》里面,“道”也被称为“谷神”,这是因为道是山谷一般空无的觉知性,如云“谷神不死”;也被称为“天”,犹如虚空之故,如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也被称为“天网”,不会漏掉任何一个心念之故,如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也被称为“太上”,超越一切现象之故。
儒家经典中,“道”也称为“明德”的“明”,能知能明之故;也称为“天命”,是天生就有的觉性之故;也称为“心性”,是心之材质故;也称为“中”,不是分别心二元对立式的所知故;也称为“庸”,遍布一切万物之故;也称为“上帝”,万象从之而生故。
佛教经典中,道的名称也是不计其数。因为道如虚空之故,称为“空性”;因为真虚不虚、明性不灭之故,称为“光明”;因为能知能觉故,称为“觉性”。
又如,《真心直说》中将其称为“真心”,并说:“《菩萨戒》呼为心地,发生万善故;《般若经》唤作菩提,与觉为体故;《华严经》立为法界,交彻融摄故;《金刚经》号为如来,无所从来故;《般若经》呼为涅槃,众圣所归故;《金光明》号曰如如,真常不变故;《净名经》号曰法身,报化依止故;《起信论》名曰真如,不生不灭故;《涅槃经》呼为佛性,三身本体故;《圆觉》中名曰总持,流出功德故;《胜鬘经》号曰如来藏,隐覆含摄故;《了义经》名为圆觉,破暗独照故。由是,寿禅师《唯心诀》云:‘一法千名,应缘立号,备在众经,不能具引。’”
这段话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正如永明寿禅师的《唯心诀》中所说:“道这一法有成千上万的名称,从不同的角度安立不同的名称,在各部经书中都有详细阐述,难以一一枚举”。
《真心直说》中又说:“祖师门下,杜绝名言,一名不立,何更多名?应感随机,其名亦众:有时呼为自己,众生本性故;有时名为正眼,鉴诸有相故;有时号曰妙心,虚灵寂照故;有时名曰主人翁,从来荷负故;有时呼为无底钵,随处生涯故;有时唤作没弦琴,韵出今时故;有时号曰无尽灯,照破迷情故;有时名曰无根树,根蒂坚牢故;有时呼为吹毛剑,截断尘根故;有时唤作无为国,海晏河清故;有时号曰牟尼珠,济益贫穷故;有时名曰无鑐锁,关闭六情故;乃至名泥牛、木马、心源、心印、心镜、心月、心珠,种种异名,不可具录。”
三、解释德
01.德的定义
橡皮泥摆在那里,不会无缘无故地呈现为某种形状,必须有一种力量按照某种形状去塑造,才会呈现为这种形状,比如用手去捏等等;同样的道理,“道”本来无形无相,不会无缘无故地呈现为某种现象,一定需要依赖于一种力量去塑造。这种塑造“道”成为某种特定现象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我们的心念。
心念将“道”塑造为某种现象的原理或过程就称为“德”,这里的“德”也是以比喻来命名的。
在汉语中,“德”的本来意思是指人内心具备的习气会表现在言语与行为之上。例如,若人内心有谦让之德,言行就会表现为谦让;若人内心有勤劳之德,言行就会表现为勤劳;若人内心有好学之德,言行就会表现为好学等等。也就是说,一个人外在言行的谦让、勤劳与好学等,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心中有谦让、勤劳与好学的习气,这个习气及其对言行的决定性作用就称为“德”。
“道德经”中的“德”是用“心中习气呈现为言行”的比喻,来为“道”呈现万象的原理或过程来命名。“道”呈现为某种现象不是无缘无故的,是因为“道”被我们心中的心念加载了“心相”,当加载在“道”上面的“心相”的力量强大到一定时候,这种“心相”就会呈现为人们眼耳鼻舌身意面前的现象。
《道德经》原文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这句话中,“生之”中的“之”是指“某种现象”,“生之”是指先在心念中产生这种现象的“心相”。所谓“心相”是指这种现象所对应的“心灵画面”。
“畜之”是指道将这种现象的“心相”存储起来,或者说这种“心相”被加载到道上。此时,这个现象还不会在人的眼耳鼻舌身意这六根前呈现出来,还是以隐蔽的方式存在于道中。
“生而不有”是指道将这种心相呈现为人们眼前的现象但不会执著为有,“为而不恃”是指道支撑这种现象持续存在但不会居功自傲,“长而不宰”是指道使得这种现象增长变化但不会认为是自己在主宰。
道的这种产生心相、存储心相、生发心相的作用就是所谓的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这句话中,“玄德”的“玄”是“看不见、摸不着”的意思;“玄德”是说道生万象的“德”的作用是凡夫肉眼所不能洞察的。
有人疑问:既然万象是心念对道进行描绘或塑造而生的,而心念也是一种现象,也是道所产生,那么这不等于在说道自己自生万象了吗?
答:按照佛教经论的说法,道虽然具有觉性,但仅有觉性还不足以产生现象,就像一潭清水不会无缘无故地产生波纹,水面产生波纹还需要风的吹动一样。同样的道理,觉性中产生现象,还需要极其细微的“心风”来吹动。
“心风”不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空气的流动,是指一种极其细微的宇宙中的原始存在,“心风”本身没有任何觉知能力,具备觉知能力的是觉性。最初,“心风”与“觉性”混和而住,宇宙处于没有任何现象的一片混沌之中。当这个“心风”在“觉性”中开始运动的时候,就吹动觉性产生了种种现象。
所以,我们要知道,“心念”不是单纯只有道,是“道”与“心风”的混和;一切现象也不仅仅只有单纯的“道”,也是“道”与“心风”的混和。
“德”实际上是“道”与“心风”共同作用而生万象的规律。产生含裹心相的心念、存储心相、将心相呈现为现实——这些都是“心风”与“道”在共同起作用。
02.德的别名
“德”在儒道佛的论典里有时也称为“感应”。感,是指道对人心念中的心相具有感知与存储的作用;应,是指道会将人感知与存储下来的心像呈现为现实。
“德”在儒道佛论典里面有时也称为“报应”。就像人对着山谷喊什么,山谷就会回应什么一样,人心中生起什么样的心念,道就会回应什么样的现实到这个人面前,如云:“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是说道犹如一张无形无相的网,遍布虚空的每一个角落,虽然看不见摸不着,但却不会遗漏掉我们的任何一个心念。
“德”在佛教中也称为“业果定律”。“业”在汉语中的意思是,人将自己的想法与劳动加载到物质材料上面去,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例如工业、农业、企业、事业等等。“业果定律”中的“业”,不是把想法与劳动加载到物质材料上面去,而是加载到道上面去,成为道上的铭印;所谓“果”,就是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见闻觉知到的一切;“业果定律”是说,我们眼耳鼻舌身意所见到的一切现象,包括自己的幸福与痛苦等等,都是自己过去加载在道中的业所呈现的结果。
此外,在佛教中“业果定律”有时也称为“因果律”,“因”是“业因”的简称;有时也称为“业报”,也即现实中的一切都是道对加载在其上的业的回报。
四、道德经总义
01.能诠之经
经,是指一个宗派中堪为标准的言教。在佛教中,唯有佛陀的言教才能叫做“经”。由于老子所著之《道德经》为华夏阐述“道德”的第一部文字材料且堪为标准,故被后人尊为“经”。
此外,“经”还有“途径、方法”之义,也就是说,经中所言是能令自他真实离苦得乐的途径与方法。
“经”既然是文字,就是人的分别念,并非道德本身;但是,道德真理不依靠文字所示的分别念去指示,世人又无法了悟。
古德用“指月之指”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经”的作用:天上的月亮与指月之手指虽然不是一回事,但是不依靠认识月亮者用手指指示,不识月亮者就永远无法认识月亮。
同样的道理,道德就好比是天边的月亮,而《道德经》就是指向道德的手指,学人依靠听闻、思维此经的所诠义理,就会获得对道德的闻慧与思慧;在思慧的基础上,进一步起修无分别智的觉照,就可以真实体验道德。这就是“经”在人们证悟道德真理过程中的作用。
02.所诠之义以理事二者涵盖
整个《道德经》共有81章,全部内容可以用“理”和“事”二者来涵盖。“理”是理论,“事”是理论指导下的实践;“理”是世界观,“事”是离苦得乐的方法论;“理”是树立见解,“事”是在见解指导下的入定之修与出定之行。“理”和“事”虽然分开而说,但实际上“理”不能离开“事”,“事”也不能离开“理”,“理事”是一体无分的。
所谓“理”,是“真理”的简称。“理”是不随人的主观意志而改变的;人了知与不了知、赞同与不赞同,“理”都在起作用,都在支配着宇宙万象。“道德”就是宇宙万象所遵循的最大真理,宇宙万象无一不在其支配之中,《道德经》的不少章句都在阐述道德真理。例如,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等等,就是在阐述道德真理。
《道德经》所阐述之“事”分二:一是凡夫由于不悟道德真理而引发种种痛苦之事;二是圣者如何使得自心证悟道德真理并运用道德真理令自他获得暂时与究竟安乐之事。
03.道德是整个宇宙的真相
一切万物都遵从道德真理
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纷繁复杂的森罗万象,内至身心,外至一花一草、一土一石,乃至山河虚空大地、日月星辰,都无一例外地遵从道德,受道德真理的支配。如《道德经》中云:“孔德之容,惟道是从。”意思是说,一毛孔大的显现里面,其本质都是“道”。
我们内在的种种心念与喜怒哀乐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道中起现的,或者说是道变现的,因为这个缘故,道也称为“心性”。
外在的一切事物从哪儿来的呢?是从道中起现的,因为这个缘故,道也称为“法性”。也就是说,一切法都是以道为质地的。
道为何起现眼前的能知与所知呢?这是因为我们过去的心念就是如此描绘的,我们的心念所描绘的场景被道接收了下来、存储了起来,到了现在就呈现了出来。如古德云:“如是因,如是果。”当初自己的心念就是如是描绘的,所以今天我们的能知所知就是这样的。
所以,宇宙万象无一不在道德真理的支配之中,道德是宇宙间最大的定律。如《道德经》云:“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势成之。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意思是说,万物都是以道为质地而生的,都是通过德的过程先存储在道中而后再显发出来的,万物都是由道德而形成,一切变化也是由道德而形成。所以,万物没有不遵从道德真理的;道德真理的至高无上,不是人吹嘘赞叹出来的,而是事实就是这样的。
道德真理亘古无变
支配宇宙万象的道德真理会不会有改变呢?今天起作用,明天就不起作用而失灵了呢?会不会在中国就执行得严格一点,在美国就执行得宽松一点呢?或者,对恶人惧怕而不执行,对善人欺负而严格执行呢?
不会的。道德真理在过去是这样,现在是这样,未来还是这样,恒常无变;在东方是这样,西方也是这样,如是南北上下方都是这样,在空间上不会有任何变化;对恶人是这样,对善人也是这样,不会因人而异。
如《道德经》开篇就说:“道可道,非常道。”其中的“常”字说明,道是恒常无变的。又云:“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悟道之后就知道,道在过去是这样,在今天也是如此,安住于这三时无变的道中,就能知过去、现在、未来,所以道是万物运行的“轨道”。又云:“天道无亲。”意思是说,道对于一切人都是平等的。
悟与不悟都是如此
道德是不是随人的主观意志而变化呢?不会的。你承认它,它也不会增加分毫;你不承认它,甚至诽谤它,它也不会减损分毫;你证悟它,它也不会高兴分毫;你没有证悟它,它也不会伤心难过。人证悟道德真理,道德真理是如此;没有证悟,道德真理还是如此。
如《道德经》云:“故从事于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同于道者,道亦乐得之;同于德者,德亦乐得之;同于失者,失亦乐得之。”也就是说,若人从事道德的修炼,就会渐渐证悟道德;若人不去修炼道德,就会一直处在对道德的迷失中。这也从侧面说明,即便一个人是处在对道德的迷失状态,道德也是在起作用的。
非六识能知
道德非眼耳鼻舌身意六识能知。如《道德经》云:“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可以用言语描述的道就不是真正永恒不变的道,可以用言语描绘出来的相状就不是大道永恒的相状。这句话明确指出,道既不是分别心的所知,也不是无分别心的所知。
又云:“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道,用眼睛看不到,所以没有相状;用耳听不见,所以没有声音;用手摸不到,所以没有质地。用眼耳手三者都触及不到,所以道是浑然一体。
又云:“是谓玄德。”其中,“玄”即是六识不能知的意思,“玄德”的意思是“德不是六识的所知境。”
离苦得乐的唯一关要
离苦得乐是每一个生命刹那不离的追求,道德真理对有情生命的离苦得乐最为关要,而且还是唯一关要。
如果将人类迄今为止的所有科学发明全部堆积在一起,那么把这些科学发明对人类离苦得乐的作用,和道德真理对人类离苦得乐的作用相比,犹如一根毫毛与大山相似。为什么呢?一个人即便能够享受所有科学发明带来的便利,若不明道德,仍旧会生起无量的痛苦,而且也找不到解决痛苦的方案;但若证悟了道德真理,即便没有科学发明带来的便利,内心也会快乐安详。
如《道德经》中说:“为无为,则无不治。”也就是说,若一个人证悟了无为的大道,则内外的所有苦难没有不能解决的;若所有的人都证悟了大道,世间的一切痛苦都会息灭。
04.不悟道德而生苦之事
对“道德”真理的愚昧无知称为无明,对道的无知称为真实义愚,对德的无知称为业果愚。由这两种愚昧引发痛苦的原理,详述可以采用“十二因缘”的说法,略释可以采用“惑业苦”的说法。为避免繁杂,这里采用“惑业苦”的说法。
真实义愚引发分别
一个人若悟道时,就知道一切显现无实而幻有,体验着一切显现与大道一味一体的实相;反之,若没有证悟大道,而是处在真实义愚之中,内心就会“执有执无”——也即执著某法在此处实有、他处实无。
在“执有执无”的基础上就会进一步引发种种分别,如大小、高矮、美丑、善恶等等。由内心的分别,引发种种体验,而这些体验实际上都是虚妄不实的,也就是说,大小、高矮、美丑、善恶等一切二元对立在外境上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分别心这样执著,这些二元对立就好像在外面存在了。没有悟道的人就是生活在自己的分别之中,沉溺在分别念所制造出来的种种错觉性的体验中,若不知出离,就无法获得悟道之后脱离分别的究竟安乐。
如《道德经》中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人产生美丑、善恶、有无、难易、长短、高下、音声、前后的分别之后,就会沉溺在这些分别中无法出离,起什么样的分别就会陷在什么样的体验之中,就这样无法享受远离分别的悟道之清净大乐。
又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这里,“大道废”是指内心没有证悟大道,处在真实义愚中;“智慧出”是指有了分别心的辨别智慧,这样一来就会有“仁义”与“不仁义”的分别,而这些分别都是虚妄不实的,在一切现象中都是不存在的,只是分别心制造出来的认知,因此说是“大伪”。
非理分别引发贪嗔等烦恼
在人的分别中,有一部分是与道德相应的,而其余则是与道德不相应的。与道德不相应的这些分别就是非理分别。非理分别中,不仅有真实义愚,而且还有业果愚。
人有了非理分别之后,就会进一步引发贪心与嗔心等烦恼。所谓烦恼,实际上是情绪的别名。
非理分别是如何引发贪嗔烦恼的呢?首先生起“我”和“非我”的分别,此时若对“道德”有闻慧与思慧就会知道“我”与“非我”是平等的,都是大道呈现出来的幻相,若明此理,就会生起自他平等、爱他如己的如理分别;但若连对道德的闻慧与思慧都没有,就会产生呵护“自我”而亏待“非我”的非理分别。
例如,《道德经》原文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故贵以身为天下,若可寄天下;爱以身为天下,若可托天下。”
这句话中,“身”就是指“身见”,也即“我”和“非我”的分别;我们之所以有种种痛苦,就是因为有“我执”,如果没有了“我”与“非我”的分别,哪有什么痛苦呢?所以,应将天下一切显现当做一个“大我”来看待,这样就可以与天下人同心;若将天下人当做一个“大我”来呵护,就可以托起天下,为天下人造福。
又说:“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踮起脚反而不能久立,跨跳反而不能远行。同样的道理,执著自我者没有智慧,自是者反而不能出众,自夸者反而没有功德,自大者反而不能成长,因为“我”在道中是不存在的,是分别心执著出来的东西,万物之上并没有一个“我”,所以悟道的人不会执著有“我”的。
人有了呵护自我的非理分别之后,若分别念断定某人事物对自己有好处,就会生起贪心;若分别念断定某人事物对自己不好,就会生起嗔心。
如《道德经》云:“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人之所以遇到顺宠与逆辱之境,生起贪嗔而让心不能平静,都是因为有“我”与“非我”分别的大病。
贪嗔等烦恼引发恶业
人在贪心与嗔心的驱使下就会造作种种损害他人的恶业,例如杀生、偷盗、邪淫、妄语、离间语、粗恶语、绮语等等。
如《道德经》中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人为什么去争夺、偷盗、心不安宁呢?都是因为心中有“要呵护自我”的分别,这个分别是与道德真理相违的,因而称为非理分别。有了这个非理分别,必然会引发贪嗔等烦恼,在贪嗔烦恼的驱使下,人就会去争夺、偷盗,使得自心不能宁静。
恶业成熟为痛苦
人所作的一切善恶业都会被存储在“道”中,到了一定时候,或者今世或者来世,就会呈现为自己面前的种种安乐与痛苦的境遇。这是德真理决定下来的事实。
例如,《道德经》中说:“天网恢恢,疏而不失。”道就像一张网布满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虽然无形无相,肉眼不能见,但却不会遗漏掉我们的任何一个身口意,它会将我们的每一个身口意记录下来、存储起来、将来呈现为自己的身心世界。
又说:“天道无亲,常与善人。”道对任何人都一律平等,远离爱恶亲疏,它会把快乐回报给善人。同样,也会将痛苦回报给恶人。
若在贪心与嗔心等烦恼的发动下,造作了种种伤害他人的恶业,这些恶业在未来就会呈现为痛苦的境遇。
以上过程中,在真实义愚的作用下产生分别,再加上业果愚产生非理分别以及贪嗔等烦恼,这是“惑”;由“惑”就会造种种恶业,这是“业”;由恶业就会导致未来的种种痛苦,这是“苦”。如是由“惑业苦”次第相生诠释不悟道德而引生痛苦之原理。
05.证悟道德而运用道德离苦得乐之事
积累修道资粮
一个人要趋入对道德的证悟,是需要一定条件的。归纳这些条件,主要有两点:一、观察“我执”所引发贪图享乐的种种过患而少欲知足;二、观察证悟道德的功德而对证悟道德充满兴趣。《道德经》中有不少章句都是在讲述这两个修道资粮的。
如云:“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拿着一个盆并不断往里加东西,还不如放下来得舒服;磨刀使之锋利,只要不停地用,总有一天刀刃会变钝的。金玉满堂,总有散掉的一天;富贵而骄慢,就会积累种种恶行而受苦报。世人为什么会有这些痛苦呢?都是因为要满足一个本来不存在的“自我”,而实际上,在一切成功之中并无一个“我”在起作用,这是“道”上面的真相。
这一段就是帮助人们观察以“我执”而贪图荣华富贵带来的过患,并以“大道无我”的真谛教诫如何不贪世乐。
又云:“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五色、五音、五味、打猎、收集难得之货等,这些都会使人失去智慧,所以圣人不贪图享乐,吃饭只是为了饱肚子活下来,将心放在证悟道德之上而不是世间享乐之上。
如云:“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上等人听闻道之后,就一心勤奋地修道;中等人听闻道之后,有时感兴趣修一点,有时又好像忘记了此事;下等人听闻道之后,会嘲笑道德真理。下等人的嘲笑更显示了道的珍贵难得。
像这样劝勉积累修道资粮的教言还有不少,待到学习正文时,再细致学习与观察。
树立道德之见解
道德是宇宙万法所遵循的真理,通过“闻思修”认识这个真理就是树立见解。对道德的见解分为闻慧、思慧与修慧三个层次。
闻慧层面的见解是依靠传讲道德的善知识的言教而建立;思慧层面的见解是依靠对道德真理的思维与观察而建立;而修慧层面的见解是依靠静虑而获得,所谓静虑就是息灭分别念而觉照。
关于闻慧与思慧层面的见解,《道德经》中有很多阐述,这里不一一例举。
归纳而言,在宇宙之间充满着一种像虚空一样无形无相、能知能觉的填充物,无论是我们的能知之心,还是所知之境,它们都是以这个填充物为终极材质而形成的,因为宇宙万象都不离这个填充物,在这个填充物之上来来往往、生生灭灭,就像行人在道路上行走一般,于是就用“道”的比喻来给这个填充物命名。
一个人眼中的宇宙万象,可用“能知心”与“所知境”来作简单的分类。这个填充物是如何变现为人的能知心与所知境的呢?首先是这个填充物中先呈现一个人的思维,然后思维中的“心相”就被这个填充物记录下来成为填充物中的铭印,当这个铭印的力量足够大时,就会呈现为眼耳鼻舌身意这六种感觉器官中的能知心与所知境。这样一个填充物呈现宇宙万象的原理或过程,就好像人心中有什么德,言语与举止就会如何一样,因此用“德”的比喻来命名。
从“道德”的定义来看,“道”是在说宇宙万象的本质,而“德”是在说万象如何从这个本质中起现的。我们知道,现象和本质是无法分离的,因此“道”和“德”是一体无二的,一个是说“体”,一个是说“体之用”。“道”是因为“德”而得名,“德”是因为“道”而得名。
关于修慧层面的见解,《道德经》中也有不少阐述,如云:“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意思是说,因为道是永恒不变的空性,所以可以通过观察体悟到它与万法的不二双运;因为道又是永恒不变的有,所以可以通过观察体悟到它的光明。这句话中,“妙”是指道出生万法,“徼”是“皦”的通假字,指皎洁光明。所以,这句话实际上就是在印证实修时的见解。
又云:“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道,在其中生起心念时若做到不溢出,也即不迷失对道的体悟,此时就会体验到它像大海一样广阔,万物都不能离开它而有,像天空一样湛然而真实不虚。我不知道它是怎么产生的,好像在有天地万物之前就存在了。
这句话中,“冲”就是生起妄念的意思,让妄念从道中冲出来,“盈”是“溢出而迷失”的意思;凡夫生起妄念的时候,妄念就从道中溢出而迷失了对道的体悟,如果没有溢出与迷失,就能体验到道的湛然清澈。这句话其实也是在印证见解。像这样印证实修见解的章句还有不少,等到学习正文时再讲解。
入定实修
在佛门中,不少对经论缺乏闻思修的人认为:对于“道”,要么是一点都不悟,要么就是毫无遗漏地彻底证悟。对于这种错误见解所导致的过患,不少高僧大德都曾经造论批评过。所以,一个人即使获得对“道”的非思维性的体悟,仍需入定修道而增上。
按照大乘的说法,入定修道有五道十地的阶位。五道是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无学道。十地是见道位与修道位中的十个阶次。
按照小乘的说法,入定修道有五道八圣的阶位。小乘五道的名称虽然同于大乘,但所证与所断有很大差别。八圣位也称为“四向四果”,也即预流向、预流果、一来向、一来果、不来向、不来果、罗汉向、罗汉果,是见道位、修道位与无学位圣人的八个阶位。
从《道德经》的文字表述来看,应承许老子为小乘缘觉果位的圣人,《道德经》可以看作佛教小乘论藏的补充。经中虽然有一些类似大乘佛法的见解,但重点还是落在了“人我执”的断除上,关于大乘佛法发无上菩提心以及大乘见道位以上的见解并未见到其中有表述。
此外,佛门中有些人将老子与《道德经》视为外道而批判,是缺乏观察所致,理由有三:
一、老子离世后年左右张道陵创立的道教,与老子本人并没有什么关系,虽然老子的《道德经》后来成了道教的重要经典,但后来的道教是否完全遵从了《道德经》的原旨而建立见修行果,则不是老子本人能决定的事情。就像在佛门中,也有附佛外道将佛经作为他们的所宗,但所作所为实际上已经背离佛经,我们不能将这些附佛外道的错误做法归结于佛陀与佛经。
二、若细致研读《道德经》,可以发现其中的说法是符合“诸行无常、有漏皆苦、诸法无我、寂静涅槃”这四法印的,若将符合四法印的善说斥责为外道,则也诽谤了自宗的教法。
三、若因《道德经》所说不如大乘佛法了义就将其判为外道,显然有失公平。按照大乘佛教的说法,小乘见道以上八圣位的见解还远远没有达到大乘见道位的见解,他们实际上还没有真正超越第八阿赖耶识,因此对“道”的证悟犹如隔着一层稍微能透点光亮的窗帘看窗外的明月一样,只能看到一些光亮,而看不到月亮本身的真面目。虽然如此,在内道中也没有将小乘教法判为外道,而是判为不了义说,是趋入大乘教法的阶梯。
即便是小乘的修道,获得远离粗大思维的见解之后,仍需要通过入定禅修而提升对道的证悟。如何入定修道呢?《道德经》中说:“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乎?专气致柔,能如婴儿乎?涤除玄鉴,能无疵乎?”
这句话中,“营魄”就是“魂魄”的意思,指代“身心”。道承载着身心,若提起觉照,就能证悟身心与道的合一,能不能安住在这种身心与道的合一中不出来呢?专气致柔,让呼吸进入胎息的状态,能不能像婴儿般断除一切分别念呢?涤除觉照中的细微妄念,能不能让自心对道的证悟没有任何瑕疵呢?
又云:“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意思是说,息灭内心的一切妄念,守住内心的宁静。万物虽然显现,我以观照认识到万物虚妄不实的本面;认识到万物虚妄不实的本面,就会体悟到万物以道为根;万物归于大道之根,就会归于寂静,归于寂静之后就会进一步归于觉性本面,归于觉性本面就会悟到真常,了知真常之后就真实体悟了大道。
出定相应而行
所谓出定相应道德而行,是指座下一方面不离座上的悟道觉受,一方面断除恶念而生起善念,让自心用德造福自他。
如云:“爱国治民,能无为乎?天门开阖,能为雌乎?明白四达,能无知乎?”生起爱国治民的身口意,能不能不离无为的大道呢?见到生生灭灭的万象,能不能将它们消归于大道呢?了知一切,能不能不动分别呢?
又云:“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最高的善就像水一样:水利益万物没有任何自己的形状,总是以所处之物的形状为形状,而且还处在低位,这样的善就与道相应了。随处而安,就是“居善地”;内心无我,是“心善渊”;给与但不执著“是我在给与”,叫“与善仁”;如是,言而有信,治理有方,做事有能力,行动选择好时机,都不执著“是我在做”。只有去除我执而不争,才能远离忧愁烦恼。
所以,《道德经》所说的出定行为,是一方面与“无我”之大道相应,一方面运用道德真理行善利他。
离“我”用道之果
通过树立见解,然后入定安住见解,出定行为相应于见解,最后就会获得寂灭“我执”的安乐果位,并运用道德为自他造福。
如云:“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所谓“无为之事”就是在无分别之中行事,“不言之教”是指在无分别之中教化众生;万物开始不作开始想,生不作有想,为不作“是我所为”想,功成不作“是我所作”想;只有去除“我执”,不作“我如何如何”想,才不会有失败的痛苦。
又说:“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圣人内心没有人我的分别执著,所以无败无失。
又说:“生之,畜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凡所需要,先在思想里描绘,然后道就会存储起来,最后呈现出来,道在呈现、维持、增长事物的时候,不会执著“是我在呈现、维持、增长”,这就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德。这句话不仅给出了“德”的定义,同时也告诉我们,圣人是如何运用道德,为自他创造安乐与幸福的。
证悟道德之后,运用德而创造所需,叫“上德”;虽然没有证悟道德,也可以运用德创造自己想要的生活,这叫“下德”。如经云:“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无为而有以为。”上等者运用德时不执著运用德,因为内心已经证悟德的缘故;下等者运用德时执著于德的作用,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证悟德。上等者运用德是无为而用,下等者运用德时,虽然德的本面是无为,但运用者却执著自己在运用德。
五、劝学
01.人人应学道德真理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虽然表面上各有各的追求,但他们的所有追求下面,都隐藏着一个共同的终极追求,那就是离苦得乐。就像凡是水必定是潮湿的,凡是铁必定是坚硬的一样,凡是心灵就必然是希求离苦得乐的。
然而,从前述“道德经总义”来看,只要一个人不明道德,就必然堕于分别之中,每天体验着无数分别心的滋味,而无法获得悟道之后远离分别的大安乐。
此外,在以“我爱执”等非理分别的驱使下,必然心生贪嗔等烦恼。在贪嗔烦恼生起的当下,不仅内心无法获得安详,而且还会造作种种伤害他人的恶业,而这些恶业一定会被记录在大道之中,成为自己未来的痛苦遭遇。
一个人要想离苦得乐的唯一正确途径就是要闻思修道德真理,依照道德真理而修正自己的身口意,使得自己远离痛苦并获得安乐。离苦得乐除了这条道路之外,别无它途。
所以,每一个对自己生命负责的人,都应该学习道德真理,并运用道德真理让自己和他人离苦得乐。
02.道德乃传统文化之关要故应学
道德真理是传统文化的灵魂,离开了道德,传统文化就失去了其真正的价值。
现今不少传统文化的弘扬者,倡导人们遵守礼仪,断恶修善,虽然也有一定的净化人心的作用,但还不是从根本上下手。因为若不明道德真理,就会觉得断恶修善仅是一种说教,而实际上为善不一定有善报,作恶不一定有恶报。若对断恶修善持有这样观点,则根本不会有真正的善恶取舍。相反,若一个人明白了道德真理,就必然知道断恶修善的重要性,必然将断恶修善作为毕生努力的目标。
如儒家《大学》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也就是说,只有先明白明德真理,然后才会断恶作新民,利他而止于至善。儒家的明德与道德是同一个意思,只不过是用“明”来称呼“道”而已。由此可见,若对道德真理不明,则断恶之作新民与利他之止于至善,都没有可能,如《大学》中云“本乱而末治者否矣”。道德之本不弘扬,却有真实的断恶修善,这是不可能的事情。
所以,欲学习传统文化者先学习道德,欲弘扬传统文化者先弘扬道德。
03.现今道德衰微故应学
“道德”这个词汇现今还在被频繁地使用着,但与古人在这个词汇上所赋予的意义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差别。
翻开《现代汉语词典》我们可以发现,现今“道德”这个词汇有两种用法:一种是当名词用,一种是当形容词用。当名词用的时候,意思是:“社会意识形态之一,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和规范。道德通过人们的自律或通过一定的舆论对社会生活起约束作用。”当形容词用的时候,是指“合乎道德的,多用于否定式,例如:这种损坏公物的行为很不道德。”
我们知道,“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在古代叫“礼仪”,所以,现在人所说的“道德”一词,所指之义与古人所说的“礼仪”一词是一致的。
《道德经》中所说的“道德”不是礼仪,而是宇宙万象所遵循的真理。从道德这个词汇现今的意义就知道,真正的道德已经隐没,只在极少数人中流传而已。
所以,值遇学习道德真理的机会,应该好好把握,认真学习。如孔子云:“朝闻道夕死可矣!”真正学习过道德真理之后,孔子这种对道的珍爱之心在我们心中也会生起来的。
04.西方人高度重视故应学
在西方人的著作中,释迦牟尼佛、老子、孔子都被列为对世界产生重大影响的人物。他们所传播思想的核心就是道德。
西方人对道德真理也早已吸收,如黑格尔学习了东方人的道德思想后建立了辩证法的哲学体系;柏拉图、牛顿、爱因斯坦等对东方的道德学说也是推崇备至。
年左右,美国的华莱士·D·沃特尔斯学习了东方的道德思想之后,撰著了一本影响了无数西方人的著作《致富科学》(《Thescienceofgettingrich》)。书中他阐述获得财富的基本原理说:
“世界上有一种有智慧的存在体,万物皆由该存在体创造。当该存在体处于原始状态时,能渗透、弥漫并充斥在整个宇宙。
“该存在体的任何一个意念,都能透过意念的形象创造出实体事物。人们可以在意念之中描绘事物,并传递到无形存在体,然后创造出人们想象中的事物。”
事实上,华莱士所说的这两段话中,第一段话中所说的“智慧存在体”就是“道德”的“道”;后一段话就是在描述“道德”中的“德”。
近年来,澳洲的郎达拜恩所撰著的《秘密》这本书在世界各国风行,并被录制成电影,被各界人士热播并学习。按照郎达拜恩的说法,在她遭遇人生困境的时候,是她女儿给她看了华莱士的《致富科学》这本书之后,她顿悟了道德真理,提出了“向宇宙下订单”的口号。
当然,郎达拜恩没有用中文中古奥的“道德”这两个字来表述道德真理的,她用“宇宙”这个词汇表述华莱士所说的“智慧存在体”,用“向宇宙下订单”表述了如何运用道德真理来实现人生目标的基本方法。
郎达拜恩撰写的《秘密》一书中说:“一切的存在都是‘宇宙一心’(OneUniversalMind),而这‘宇宙一心’是无所不在的。它存在于一切事物中。这‘宇宙一心’就是所有的聪明、智慧、圆满;它就是一切,并在同一时间遍及各处。如果一切都是‘宇宙一心’,而且存在于每一处,那么它也全都在你心中。”
又说:“你生命中所发生的一切,都是你吸引来的。他们是被你心中所保持的心像吸引而来;它们就是你所想的。不论你心中想什么,你都会把它们吸引过来。”
又说:“真正的供应源是那看不见的领域——不论你称它为宇宙、至高的心灵、上帝、无尽智慧,或其他任何称呼。每当领受到任何东西,要记得,那是你藉由吸引力法则、藉由保持在那个频率上,以及和宇宙供应源保持协调,而将它吸引过来的。无所不在的宇宙智慧会去移动人、时间、情境,把这些东西带来给你,因为这就是法则。”
看看《秘密》这部电影以及这本书的畅销程度,我们就知道,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德真理早已被西方人当做“秘密”运用得淋漓尽致了。
作为出生在道德真理发源地的中国人,如果不学习道德真理,对老祖宗传播下来的道德瑰宝一无所知,是不是输给了西方人了呢?
05.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我们经常说“要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按照现在“道德”的含义,这句话只是让人们做一个遵守礼仪的人。而古人所说的“有道德的人”是指内心对道德真理获得了闻思修三慧,并依靠对道德真理的信心而断恶修善的人。
让我们发愿通过对《道德经》的学习,做一个真正有道德的人!
多闻DUOWEN聚高士以为先贤传经典
汇鸿儒以为精神筑家园
赞赏
长按鍖椾含涓鍖婚櫌鏄獥瀛?鍖椾含涓鐧界櫆椋庡尰闄㈠垬浜戞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2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