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本章阐述了大道所具备的超越一切现象的空性及其生发万象的德用,非“眼耳鼻舌身意”六识所见之境的道理。全章内容分三:一、大道无相;二、空有不二;三、大道玄妙。最后对全章内容再做一个摄要,作为讲记的第四部分。
一、大道无相
所谓无相,即是大道超越世间一切相状。大道超越一切相状,也叫“空”,也叫“无”;这种“无”,不是断灭的无,而是真常不变,所以也称为“常”。本章为了阐述大道的“空有不二”,先解释了大道的无相,也即经中所说的“常无”。
01.非世间道
解释句义
这句话中有三个“道”字,第一个“道”作名词用,指世间的道路;第二个作动词用,意为“取道”,也即分别心去分别道路的形迹,然后行为按照道路的形迹行走;第三个“道”是“大道”的意思,所谓“大道”是指世间一切现象的“行走处”。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有形迹可循的道路,不是永恒不变的大道。换句话说,大道,虽然承载世间万象,并以世间道路的比喻来命名,但却不像世间道路那样有形迹。
也有人将第二个“道”解释成“言说”,将这句话翻译成“世间能用言语描述的道路,不是永恒不变的大道。”这样解释,在义理上是没有问题的,但不如解释成“取道”合理,原因有二:一、解释成“取道”与“大道”的喻名吻合,这与《道德经》的修辞习惯吻合,而且文辞显得更优美一些;二、后面“名可名”中的第二个“名”是“言语描绘”的意思,若将第二个“道”字也解释成“言说”,文句就显得重复啰嗦了。
大道的定义
要想彻底通达“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需要明白大道的定义及其命名方式,以及为什么大道是世间万象的“行走处”。
大道的定义就是世间一切万象的“原始材质”。材质这个概念大家应该都懂的,例如一尊老子的塑像,可以用金或银为材质塑造而成,也可以用铜、铁、陶瓷、木头这些材质塑造而成。
什么是“原始材质”呢?如果我们对一尊金子做的老子像观察与追问下去:“金子是什么做的?”你或许会回答说:“是许多更小金块组合而成的。”
如果再追问下去:“更小的金块是什么做的呢?”你或许会说:“是许多更加小的小小金块组合成的。”
这样继续观察与追问下去,到最后你或许会回答:“是金原子做的,原子是中子、质子做的,中子、质子是夸克做的,夸克到最后是量子做的。”此时就继续观察与追问下去:“量子是什么做的?量子能不能再分了?”
就这样一直观察与追问下去,到了最后你会发现组成一切万物的材质只能是越来越小的“微尘”,而“微尘”小到极限的时候就是没有大小的“虚空”了。
通过这种分析过程而得到的“虚空”,不能是什么也没有的“断灭无”,因为若是断灭的无,怎么会有“量子、夸克、质子、中子、原子乃至金子、金子做的老子像”这些现象呈现出来呢?
就这样,当我们观察与追问宇宙万象的材质,一直观察与追问到这种虚空层次的“有”时,就无法再观察与追问下去了,此时就把这个如虚空一般的“有”称为宇宙万象的“原始材质”。
这个宇宙万象的原始材质既然是如虚空一般的有,就不能在空间上有不均匀性,或在时间有变化性。原始材质的这种没有空间与时间上的变动性的特征就称为“常”。
为何以“道”命名?
为什么用“道”来命名这个原始材质呢?“道”是以比喻的方式来命名的。比如,若一个人喜欢传播新闻,我们就称这个人叫“小喇叭”;假如一个人皮肤比较黑,有时就称这个人叫“黑炭”。原始材质承载万象,万象在其上来来往往、生生灭灭,而它自己却没有任何变化地存在着,这种特征类似于道路与行人之间的关系,因此古人就用“道”来命名这个原始材质。有时候,为了区别世间的道,也称为“大道”。
句义归纳
所以,《道德经》开篇说:大道,虽然用世间道路的比喻来命名,但却没有世间道路的形迹,假如有世间道路的形迹可循,那就不是一切现象恒常无变的承载处了。
“道可道,非常道”这句话实际上是老子借大道的喻名契入下一句“大道无形”的话题,也即引出下一句“名可名,非常名”的结论。
02.超越相状
解释句义
“名”这个汉字是会意字,上面的“夕”表示是晚上,下面的“口”表示人用口发声。夜晚一片黑暗,人用口发声,报自己的名字,可以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存在。所以,“名”在汉语中,既有能诠之“名称”的意思,也有所诠之“相状”的意思。
“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中:第一个“名”作所诠之“相状”解释;第二个“名”兼作能诠之“名称”以及所诠之“相状”解释,意思是“用名称描绘其相状”;第三个“名”也作所诠之“相状”解,但特指“大道的相状”。
这句话的意思是:能够用名称以及分别心的思维所描绘的相状,都不是大道恒常不变的相状。换句话说,大道是没有相状的,或者说是没有相状的相状。
世间相状的分类
世间一切现象可以简单分类为“根、境、识”三类。根有六种: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境有六种:色、声、香、味、触、法;识也有六种: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眼根以及眼根中生起的眼识,其所对之境为色;耳根以及耳根中生起的耳识,其所对之境为声;鼻根以及鼻根中生起的鼻识,其所对之境为香;舌根以及舌根中生起的舌识,其所对之境为味;身根以及身根中生起的身识,其所对之境为触;意根以及意根中生起的意识,其所对之境为法。
大道超越一切相状
对“根境识”这十八界中每一界呈现的现象进行观察,又各有各的相状,而大道则不是这十八界中任何一界中呈现的相状。如《心经》中说:“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意思是说,大道中没有“从眼界到意识界”这十八界任何一界的相状。
也就是说,大道不是眼根相,不是眼识相,也不是眼识所知的色相;不是耳根相,不是耳识相,也不是耳识所知的声相;不是鼻根相,不是鼻识相,也不是鼻识所知的香相;不是舌根相,不是舌识相,也不是舌识所知的味相;不是身根相,不是身识相,也不是身识所知的触相;不是意根相,不是意识相,也不是意识所知的法相。
以心识前呈现的一个物品为例,眼识能了知其颜色,而大道没有颜色,不是红橙黄绿青蓝紫中的任何一种色彩;耳识能了知其发出的音声,而大道没有任何声音,远离一切有意义与无意义的声相;鼻识能嗅到其气味,而大道没有任何气味,远离香臭等一切气味相;舌识能了知其味道,而大道没有任何味道,远离酸甜苦辣咸等一切味道相;身识能了知软硬冷暖,而大道则没有任何软硬冷暖,远离一切触相;意识能了知这个物品的法相,但大道没有任何法相,不是方的也不是圆的,不是高的也不是矮的,不是长的也不是短的,不是美的也不是丑的,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总之远离一切分别心可以辨别的相状。
此外,大道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相,也不是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相,“根”与“识”的一切相状都不是大道的相状。
大道为何超越一切相状
大道如果有形质,我们就继续对这个形质进行分解,一直分解到虚空为止。所以,大道的形质如虚空一般,不是任何形质的形质。
此外,一切现象的形质都是刹那生灭的,而大道没有形质的形质却是恒常无变的,所以是“常名”。
有人问:按照前面所说的对现象的分解过程,会不会分解到一定程度,存在一种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这种具有质地的非虚空式“基本粒子”是宇宙万象的原始材料呢?
回答说:假如你们所说的基本粒子是存在的,那么基本粒子有没有体积呢?如果有,一定是可以再分的;若不能再分,一定是没有体积的。“没有体积”实际上就是“虚空”的另外一种说法而已,就好像说“我给你零元钱”,这等效于“没有给任何钱”。所以,你们所说的不可再分的非虚空式的基本粒子是根本不会存在的。
退一步说,假如先承许你们所说的没有体积不可再分的基本粒子是宇宙万象的原始材质,那么问:这些基本粒子相互之间接触不接触呢?
若接触,则再多的基本粒子相互接触后最终也只能是一个基本粒子一样的大小,不能成为一个物品的形状,因为基本粒子没有任何体积故。
若不接触,那么基本粒子之间的空隙就是“断灭的无”,这样一来,在一片“断灭无”的中间分布一些没有任何体积的不能再分的粒子,由于没有任何体积故,这一片“断灭无”依然还是一片“断灭无”。如此一来,一片“断灭无”根本没有办法呈现出现象来。
所以,这种不能再分的没有任何体积的基本粒子根本是不会存在的。
有人疑问:按照科学研究的结果,原子和原子之间也有很大的空隙,而这些在空间上分离的原子不也能呈现各种现象吗?
回答说:原子和原子之间的空隙,不是“断灭的无”,而是充满了“道”,也即充满了原始材质。原子本身以及原子之间的空隙,都是“道”呈现出来的现象。“道”就是这样一种原始材质,包括虚空在内的宇宙万象都是它呈现出来的。
句义归纳
归纳而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告诉人们:大道虽然以道路的比喻来命名,却不像世间道路那样,有起点、终点、曲直、宽窄、长短、高低、凹凸等痕迹,大道没有任何形迹;大道是超越一切相状的,非青黄赤白等颜色,非大小方圆等形状,非金银铜铁等质地,大道的相状就是没有任何相状。
大道的无相,实际上就是“空”,或者说“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标明“大道是远离一切现象的空或无”,为下一段阐述大道的“空有不二”作铺垫。
二、空有不二
前面解释了大道是超越一切相状的“空无”,这里进一步阐述这种“空无”不是绝对的“无”,而是与“有”一体不二——也即“空有不二”。
01.以推理证成
解释句义
这句话中的“名”和前面一句“名可名,非常名”中的第三个“名”的意思是一样的,是指大道的相状。
“无名”中的“无”不是断灭无,而是指如虚空般没有相状;“无名”的意思是“大道是如虚空般没有任何相状的相状”。“无名,天地之始”这句话的意思是,因为大道是如虚空般没有任何相状的相状,所以它能够成为天地万物的起始,并且任凭天地万物在其中生灭变化。
“有名”是指大道非断灭的无相之相,断灭就是绝对的无;大道虽然如虚空,但也不是绝对的无。“有名,万物之母”是说,大道是非断灭之相,所以万物能够以之为原始材质而呈现出来。
这句话中“天地”与“万物”是一个整体,作“天地万物”解,为了修辞的需要就拆开来,将“天地”放在前半句,“万物”放在后半句。
“始”和“母”则不是因修辞需要而用不同的字,而是意义的需要。“始”表示的是时间上的变化——大道因为空,才能为各种现象的变化提供舞台;“母”表示的是空间上的材质——大道因为不是断灭的无,现象才能在每一个瞬间都以之为材质而呈现出来。
空不碍变
试想:如果大道不是如虚空般的存在,而是内在具有坚硬不通透的特性,那么万物就不可能在其中生灭变化,因为坚硬不通透性对万物的生灭变化会造成阻碍;正是由于大道如虚空,所以就不会阻碍万物在其中生灭与变化。
也就是说,构成宇宙万象的原始材质必须是虚空般的“无相”,才不会阻碍万象的变化与生灭。因为我们现量见到一切万象都是无常变化、刹那不住的,所以大道一定是如虚空般的空无;若大道不空,与现象生生灭灭就矛盾了。这就是“无名,天地之始”这句话要告诉我们的逻辑推理。
有堪为质
大道不能仅仅是空无,假如仅仅是空无的话,就是“断灭无”了。“断灭无”就是什么都没有,什么都没有怎么能成为世间万象的原始材质呢?这无论如何是说不过去的。所以,大道的“空无”是非断灭的,是一种特殊的“有”,而且这种“有”是恒常无变的,故称之为“有名”。
大道必须具有非断灭性,才堪为万象的质地。这就是“有名,万物之母”这句话的内含。
句义归纳
归纳而言,大道这种存在因为是空的,所以能够承载天地万物在其中生生灭灭、来来去去;因为不是断灭的无,所以能够以之为材质呈现天地万物。
以上是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证明大道必须同时具有“空”和“有”两种属性。
02.以觉照证成
解释句义
“故”是“所以”的意思,承接上文大道即空即有的事实,进一步得出下面的结论。
“常无”是指大道恒常不变的空性;“欲以”是指通过努力可以成办的意思;“观”是观察、觉照;“妙”是指大道在空无中呈现万物,空无的大道呈现万物,是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难以观察与理解的,故而称为“妙”。
“常无,欲以观其妙”的意思是:因为大道是恒常不变的空性,所以我们通过努力达到入定觉照的状态时,就可以观察到大道在空无中呈现万象的事实。
“常有”是指大道也是恒常不变的如虚空般的妙有,“徼”是“皦”的通假字,意思是光明皎洁。“常有,欲以观其徼”的意思是:因为大道也是恒常不变的妙有,所以我们通过努力达到入定觉照的状态时,就可以观察到大道的光明皎洁。
句义归纳
这一句话是讲,大道恒常不变的空和有,是可以通过入定觉照观察到的,是可以实证的。因为入定觉照的能力不是轻而易举就可以获得的,需要在悟道愿望的基础上不断努力闻思修才能获得,所以句中在“观”前加了“欲以”二字,是“发愿以成办”之义。
03.空有不二
前面这两句话证成了大道即空即有,前一句是以逻辑推理的方法证成,后一句是以入定觉照能够亲证的事实证成。这里进一步指出“空”和“有”是一体不二的。
解释句义
???“此两者”是指大道的空和有,“同”是“一体”或“不二”的意思;“出”是指用分别心从不同的角度去观察,“异名”是指“无名”与“有名”,也即“空”和“有”。
这句话的意思是,大道的空和有实际上是一体不二的,无法分离的,用分别心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观察时,就得到“空”和“有”两种说法。
如果入定觉照大道,就能体验到大道的空有不二——有就是空,空就是有,有不离空,空不离有,这就是“此两者同”的意义;但出定用分别心来描述的时候,就分出了“空”和“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这就是“出而异名”的意思。???
空明觉
“空有不二”是大道的总纲。在大乘佛教中,将大道的“有”又分成“明”和“觉”两个侧面。所谓“明”,就是光明,这种光明不是肉眼所见的光明,而是证悟大道之后所体验到的与虚空不二的无可言说的光明;所谓“觉”,就是大道的能知能觉,我们之所以有一切眼耳鼻舌身意的见闻觉知,全是依靠了大道的这种能知能觉性,也就是说,一切“知”的本体就是这个大道。
这样一来,“空有不二”也可以说成“空明觉”不二。古德将“空”立为大道之“体”,“明”立为大道之“相”,“觉”立为大道之“用”,也即从“体相用”分别安立“空明觉”。因为“明空不二”故,所以大道之“相”是无相之相;因为“觉空不二”故,所以大道之“用”是无用之用。
在大乘佛教中,也将大道的空分安立为法身,明分安立为报身,觉分安立为化身。
内外道的差别
一切哲学宗派要回答的最根本问题就是:世界万象的本原是什么?这一切现象从何而来?老子用“道德”这两个字回答了这两个根本问题:世界万象的本原是“道”,万象是以“德”的方式而来的。
有人说老子的世界观是“唯物”的,有些说是“唯心”的,这都是不合理的。应该说,老子的世界观既非唯物也非唯心,是“唯道”的。老子在这一章明确说明了,作为世界万象的本原——道,它不能是任何物质性的东西,也不能是任何心灵现象,一切物质性的现象与心灵现象都是从这个无形无相的道产生的。
藏传佛教的一位高僧麦彭尊者在他的著作《定解宝灯论》中曾经说过,对于一切万象的现基——大道,只有承许其“空有不二”的宗派才是无垢的。
不少哲学宗派,虽然也在谈论万象的现基大道,但他们将这个大道执为实有而不空,虽然也在大道上面安立“光明、觉性、神我、大我”等等词汇,但因为不能与“空”不二故,这些都变成了实有的执著。这样一来,大道就成了眼耳鼻舌身意能触及的现象界的现象了,这就是所有外道的特点:现基成了六识之境。即便他们有时候也说非六识能知,但由于不空之故,实际上也变成了一种意识想像出来的实有之境,不是真正的万象的现基。
从老子所承许的大道的“空有不二”可以看出,其所承许的大道至少在见解上是与佛教是一致的,因而应承许为内道见解。
三、大道玄妙
大道的空有不二,不是六识之心能知,故而称为“玄”;空有不二的大道生发万象的德用,也非六识之心能洞悉,故而称为“妙”。
01.谈玄
解释“同谓之玄”
“同”是指大道的空有不二,“玄”是指非“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之心所知。“同谓之玄”是指大道的空有不二不是六识之心所能了知。
如云:“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里,“言语”是指分别心,因为所有的分别心都是以语言的形式呈现出来的,初学者刚对大道有一点体悟,但分别心起来的时候,对大道的体悟就中断了,这叫“言语道断”;六识一动,对大道的体悟就灭掉了,这叫“心行处灭”。
古德云:“一念不生全体现,六根才动被云遮。”初学者一念不生的时候,对大道就能有体悟,但六根一动就被无明之乌云遮蔽了,就失去了对大道的体悟。
《入行论·智慧品》中说:“胜义非心境,心者乃世俗。”这句话中,“胜义”就是指大道,因为是圣者所悟之超胜境界故,称为“胜义”;因为真实不虚故,也称为“胜义谛”。“世俗”就是大道呈现出来的种种现象,因为是世俗之人所见故,称为“世俗”;因为在世俗人面前也真实不虚故,也称为“世俗谛”。胜义之大道不是心识的所见境,心识的所见境只是世俗现象。这里,“心”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识。
遣除疑虑
问:既然分别心与无分别心都无法见到大道,那么凡夫如何悟道呢?
答:以“无分别智”觉照而证悟。心的本体中包含了体悟大道的能力,将这种能力发挥出来就是无分别智。所以,在实修时要仔细辨别“心”与“无分别智”的差别。
解释“玄之又玄”
“玄之又玄”可以从能证与所证两个角度来解释。
若从能证的角度来解释,第一个“玄”可以解释成“非粗大心所知,第二个“玄”可以解释成“非细微心所知”,“玄之又玄”的意思是“非粗大心所知,也非细微心所知”。
所谓“粗大心”,就是指凡夫日常生活时的眼耳鼻舌身意六识;“细微心”,则是指灭除了粗大思虑之后的禅定心,虽然没有很大的波动,但仍是细微的执著。
也就是说,证悟大道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将凡夫的分别心减之又减,突破再突破;粗大的分别心断除之后,还要去除入定后细微分别心的干扰,如是层层突破,才能最终证悟大道。
《广大游舞经》中说,佛陀在菩提树下睹明星悟道后曾说:“深寂离戏光明无为法,犹如甘露妙义吾已证,纵于谁说他亦难了知,故当默然安住于林间。”大道是深奥、寂静、远离一切分别戏论的光明无为法,我虽然已经证得这样的犹如甘露般的胜义,但我知道,无论对什么人宣说,他也难以真正了知的,所以我先默默地在树林里安住。
大乘佛教的论典中说,外道将大道执为实有而谬解;小乘只是证悟了大道的“人无我”分,其实还没有突破第八阿赖耶识;大乘见道以下的资粮道与加行道位,只在信解层面,以细微的分别心来相似地体悟大道,见道之后对道的本相才有真正的证悟,但即便如此还没有彻证大道,快要成佛的十地菩萨,对大道的证悟也还是如夜晚看东西一样不清晰,只有佛陀才百分之百地无误彻证了大道。
从所证的角度来解释“玄之又玄”这四个字,第一个“玄”指修道人已经体悟到的非六识之境的空有不二的大道境界,第二个“玄”是指更高深的证悟境界,意思是“即便对大道的空有不二已经有所证悟,但不要得少为足,大道中还有更深奥的秘密”。
大乘佛教的论典中说,资粮道的菩萨所证悟的大道还只是分别心的理解;加行道的菩萨证悟的大道,最初好像画在纸上的月亮,虽然看起来像月亮,但还不是真正的月亮;再增上证悟的境界,就好像见到了映在水里的月亮,虽然比画在纸上的月亮更逼真,但还不是真实的月亮;直到见道之后,才算是见到了天边真实的月亮;但此时见到的“月亮”还不圆满与清晰,还需要经过十地的修道过程,才能达到完全圆满与究竟真实,此时就得到了佛陀无学道的果位。
佛教里面把大道也称为“如来藏”,意思是说大道里面含藏如来的一切功德;《宝性论》中,将大道称为“宝性”,因为证悟之后就会展现无量妙用与功德。例如清净法身、庄严报身、无边化身,法身具备的清净无染,报身所具备的五种智慧:法界体性智、大圆镜智、平等性智、妙观察智、成所作智,化身所具备的如所有智与尽所有智等等,这些全部都在大道中圆满具备,只要彻底证悟大道,这些功德都会显露出来。
《道德经》对大道中这些很深奥的秘密并未明确系统地给与阐述,在后面章句的有些地方也只是稍稍提及,这可能是当时老子所度化的对象根基还不成熟的缘故,没有必要宣说这些秘密,所以在《道德经》里面只是略略提及;也有可能是,老子本人示现的就是一个小乘圣人,在他的这个示现中并没有完全证悟这些功德。
02.说妙
解释“妙”
这句话中,“妙”是指大道产生世间万象。我们知道,大道生万象这件事在《道德经》里面叫做“德”。为什么将大道的德用称为“妙”呢?因为大道生万象的德用不是分别心所能理解,所以叫做“妙”。
一个现象,若分别心能够理解,就觉得很平常,不会觉得“妙”;如果分别心不能理解,就会觉得“妙”。所以,“妙”本身就是指分别心不能理解,而这里所说的分别心不能理解之事,就是大道生万象的德用。
将这里的“妙”与“玄”相比,“玄”是说大道的体相非六识之心能知,“妙”则是说大道的德用非六识心所能理解,也即“道玄德妙”。不过在后文中,也用“玄”字来修饰“德”,称“德”为“玄德”。由于“德”是道的用,所以“玄妙”二字当然也全部可以用于修饰大道。
据佛经记载,天界有一个宝贝叫如意宝,天人向如意宝祈祷什么,就会立即得到什么。若人间的人亲眼目睹如意宝能满天人一切所愿时,肯定会觉得“妙”;而大道就是一个对一切众生都平等的如意宝,非独天人独享,三界六道众生都拥有,只要你精勤地输入所愿,一定会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因此大道的德用就是“妙”。
从大道生发万象的过程来说,大道无有遗漏地记录心念中的心相,这件事是奇妙的;保持心相不失去,这也是奇妙的;将心相呈现为眼前的现象这也是奇妙的。妙就妙在这一切都没有什么理由,法尔如是,天生就是这样的;而且这样的法尔之理,任谁用尽心思都无法改变。
例如,我们眼前的一朵花就是无形无相的大道所变现,这件事是匪夷所思的,分别心无论如何不能理解——无形无相之中怎么会产生色彩斑斓的鲜花呢?到底是什么原理与机制呢?分别心怎么去解释都是一堆戏论而已。又如,内心的一切分别,也是从无形无相的大道中生起的,这件事也是奇妙的,分别心本身无论如何都无法洞悉自己的来处、住处与去处。
解释“众妙”
什么是“众妙”呢?就是指大道生发的现象不是一个,不只是外在的一朵鲜花,也不只是内心的一种单一感受,而是外在无量无边的显现以及内在无量无边的分别与觉受。
如果对大道所生发的现象进行分类,可大致分为十类——也即“地狱、饿鬼、旁生、人道、阿修罗道、天道、声闻、缘觉、菩萨、佛”这十种世界。大道生发这十种世界都是很奇妙的。
将嗔心播种在大道中,大道会起现充满痛苦的地狱世界,这件事是奇妙的;把贪吝的心念播种在大道中,大道会起现饥饿而贫穷的饿鬼世界,这件事也是奇妙的;将愚痴的心念播种在大道中,大道会起现旁生相互吞啖的愚痴世界,这件事也是奇妙的。
将善恶掺杂的心念播进大道,大道会起现人道的酸甜苦辣,这件事也是奇妙的;将善而好嫉的心念播进大道,大道会起现好战而有福报的阿修罗世界,这件事也是奇妙的;将十善与四禅的心念播进大道,大道就会起现天道的美好,这件事也是奇妙的。
将与“无我”相应的心念播进大道,大道会起现声闻与缘觉的有余涅槃,这件事也是奇妙的;将慈悲与智慧的心念播进大道,大道就会起现菩萨的庄严净土,这件事也是奇妙的;彻证大道,大道就会呈现佛陀的十四无畏、十八不共等一切功德,这件事也是极其奇妙的。
解释“众妙之门”
“众妙之门”这四个字的主语是“同”,也就是说,空有不二的大道是生发一切现象的门径;大道生发万象之事是分别心难以理解与测度的,故而称为“妙”。
所以,一切皆是大道的游舞。内心的快乐是大道的舞姿,内心的痛苦也是大道的舞姿;热爱是大道的舞姿,仇恨也是大道的舞姿;聪明是大道的舞姿,愚笨也是大道的舞姿;善良是大道的舞姿,邪恶也是大道的舞姿;思虑是大道的舞姿,沉静也是大道的舞姿;散乱是大道的舞姿,昏沉也是大道的舞姿;勤奋是大道的舞姿,懒惰也是大道的舞姿。总之,一切心灵的感受皆是大道的舞姿。
男女老少是大道的舞姿,高矮胖瘦是大道的舞姿,美丑俊陋是大道的舞姿,黄白黑棕是大道的舞姿。总之,一切身相都是大道的舞姿。
虚空是大道的舞姿,大地是大道的舞姿;山川是大道的舞姿,河流是大道的舞姿;花草树木是大道的舞姿,蚊虫鸟兽是大道的舞姿;泥沙土石是大道的舞姿,云雾雷电是大道的舞姿。总之,一切自然现象皆是大道的舞姿。
大道为什么能产生万象呢?因为“常无”,所以不碍变化;因为“常有”,所以能为材质。在“常有”中,因为能觉故,所以生命永恒不息;因为光明故,所以境相万千。
四、本章摄要
所谓大道即是万象的原始材质,本章阐述了大道的空有不二,并指出大道空有不二之性的玄妙。所谓“玄”或“妙”,都是指非六识所能理解或了知。
大道玄在何处呢?玄在空有不二之上,如文中说“同谓之玄”。大道犹如虚空,虽喻名为道,但却没有世间道路的形迹,超越一切相状——没有大小方圆之形,没有青黄赤白之色,没有金银铜铁之质,这叫“空玄”;大道虽然空寂,但又不是断灭的无,而是唯一真实的有,这叫“有玄”;大道的“空”和“有”一体不二,空即是有,有即是空,空不离有,有不离空,这是“同玄”。所谓“空玄、有玄、同玄”,是指大道的“空、有、同”不是六识所见之境;六识所见无非“色声香味触法”,而大道非“色声香味触法”之相,故而非六识所见。
大道妙在何处呢?妙在大道能够起现森罗万象的德用。无有遗漏地记录一切心念而没有任何动作,这叫“植因妙”;存储一切心相而不失,这是“持种妙”;呈现一切现象而没有任何勤作,这是“现果妙”。
所谓“妙”,是指六识之心观察不到且无法理解。大道在呈现万象的时候,悄无声息,没有任何动作,没有任何六识所能观察到的行迹;在没有任何六识所见之行迹中呈现万象,这就是“妙”。
多闻DUOWEN聚高士以为先贤传经典
汇鸿儒以为精神筑家园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3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