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电子书在“掌阅科技”关键词搜索排名前三)
该书译文“能够用言语解说的道理,就称不上是恒常的大道”可以简化为这样的逻辑模型:能够说的A,就不是恒常的B。这不废话吗?你把前面那个道说成“道理”,把后面那个道说成“大道”,自然就从A变成了B,就成废话了,A本来就不是B,更说不上恒常的B了。可见,这样的解读译文与原文逻辑完全不同了,所以一定是错误的。(上图标注位置均插入本文评论内容)
“名可名,非常名”作者译文“可以用文字说明的概念”是一个病句,概念都是由文字表达的,应当说:“名,可以命名”。此外,“名”为什么非要把它翻译成“概念”?前者有什么不好理解吗?后者并不等同于前者,如此翻译貌似为了使原文“更像哲学”而扭曲原义,变得不伦不类。把“非常名”译成“就称不上是恒常的概念”,为什么用“称不上”?直接用“不是”不就很清楚吗?“非”=“不是”。为什么会出现这种读起来莫名其妙的译文?因为他不理解“名可名,非常名”是为了说明“道可道,非常道”,二者并非平行关系,而是后者为解释前者而说,但儒家是“名教”文化,所以儒生解道就把它提到平行高度。《道德经》头两句话意思是说:你给道所做的各种各样的描述或标签,与恒常之道是两回事,就好比给一个东西命名一样,改名是家常便饭,它不会因为你改名而改变什么。“无名,万物之始”,作者把“无名”译成“不能用言语述说的初始状态”,在第32,37章中却不译,第41章又译成“没有名称”,混乱不堪。“无名”在《道德经》中类似于专有概念,最好不译,否则容易混乱。把“天地之始”(注:“万物之始”版本更合理)说成是“混沌宇宙的本源”,偷换了一些概念,即便使用“天地”之说,和“宇宙”勉强可以相应,但也是多余的转换,加上“混沌”的描述,已有画蛇添足之嫌,而“本源”与“始”固然是近义词,却也在往近现代哲学概念上套用,其实话语体系不同,套用不仅不会更清楚,反而因为割裂话语体系内在逻辑关系而导致混乱。然而,最致命的问题在于:前面把“无名”译作一种“状态”,它能作为“本源”或“始”点吗?肯定不能啊,这里其实隐含的主语是“道”,它是《道德经》中无可争议的能作为“始”的东西,比如“道生一”、“道生之”、“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等等,解读译文中必须把这个隐含主语体现出来,否则读起来就会显得莫名其妙。“有名,万物之母”把“有名,万物之母”解读为“已经用言语表明了的概念,是孕育万事万物的母体”,这样的译文,读起来有没有一头雾水的感觉?有就正常了,没有就掉入宗教信仰的催眠状态了。译文的句子本来很简单,主语是“概念”,可是“概念”又是如何“孕育”万事万物的?概念是如何成为万物之“母体”的?所以让读者摸不着头脑就不奇怪了。事实上,前面讲“无名”时,道是“万物之始”;这里讲“有名”时,这个“母体”是谁?还是前面提到的“道”,所以后面有“同出而异名”,同出于“道”,在前(无名)则为“始”,在后(有名)则为“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书作者把它解读为“所以,常保持虚无的状态,是意图看清世界的本质;常保持实有的状态,是意图明见事物的表象”。这里引入所谓“世界的本质”与“事物的表象”概念,不仅不会使语义清晰,反倒增加混乱。原文中以“故”作为衔接,表明前后存在因果关系,前面讲“始”与“母”两种状态,紧接的是相应的两种认知方法:“始”的问题对应于“有生于无”,所以“观其妙”的要点在于“无”,也就是经常从“无”出发,审视它如何创造“有”;反之,“母”的问题对应于“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根”,所以“观其徼”的要点在于“有”,也就是经常从“有”出发,审视它如何“归根”,徼,归终也,也就是“复归于无物”或“万物归焉而不为主”。由此可见,原文之间存在丰富的对应关系,相反,如果按照此书作者译文,一方面试图看到“世界的本质”,另一方又想看到“事物的表象”,到底想干嘛呢?思维极其混乱,哪怕他要引入“马哲”,那也是说“透过现象看本质”吧,也不至于使观点处于这种飘忽、游移不定的状态。此外,所谓“虚无的状态”、“实有的状态”到底又是什么样的状态呢?不得而知。“同出而异名”作者把“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解读为“虚无与实有,这两种事物来源相同而名称不同”。“虚无”与“实有”可以称之为“两种事物”?同时,如果说“虚无”算“玄妙”的话,那么“实有”的东西、器物的东西,有什么“玄妙”可言呢?不就是自然科学问题吗?本章前面讲了“始”与“母”两种状态,以及相应的两种方法,那么,这里提及的“此两者”是指什么呢?应当就是“始”与“母”,魏晋时期学者王弼也持这一观点,而现代学者多以为是“有”和“无”,后者看不到有效论证,恐怕与“变正法”或所谓“对反”观念的影响有关。前面提到,二者同出于“道”,(王弼则认为“同出于玄也”,缺乏依据),道的这两种表现都可以称之为“玄妙”状态,这一点没有什么好疑问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作者把这句话解读为“玄秘之中的至高至上者,便是产生宇宙间一切奥妙的门户”。“玄之又玄”真的指玄妙的最高级吗?“众妙”真得可以说成“宇宙间的一切奥妙”吗?根据“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两种不同的“观”(视角),即,“观无”与“观有”可知:“始”对应于从“无”观“妙”(从“无”中看道之生成奇妙万象的功能,道作为创生的力量)而称“玄”;“母”对应于从“有”观“徼”(从“有”中考察万物终将消亡,“归根”于道,道作为“归宿”)而称“玄”,两者合起来就是“玄之又玄”,它反映了“有无相生”(《道德经》第6,2章)特点。作为“始”与“母”的道是“众妙之门”,对应于“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它“绵绵若存,用之不勤”,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德经》第6,42章)。因此,“玄之又玄”反映了“有无相生”或“反者,道之动”的状态;“众妙之门”反映的是道生万物。本人专注于老子思想解读、传播与咨询,以及据此分析中外思想问题。相关知识产权是唯一收入来源,每一篇文章都是长期思考提炼的原创观点,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是国人的启蒙与醒脑之路。您的转发、推荐、赞赏、购买作品,捐赠都是对思想启蒙的推动力,让思想的火种从您手中传递!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54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