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仁义、智慧、孝慈、忠臣(忠诚)作为“大道”之外等而次之选项的评价,既是传统文化的思维惯性,也和原文容易误读有关。对于《道德经》第18章内容,有网络译文如下图:可能引发误解的相关原文有两处:第一,“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第二,“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之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这两处都是在排序。道治,是太上之治,也是“上德无为”的治理,无为之治,其它的都是有为之治,所以有“下德为之”、“上仁为之”、“上义为之”,“上礼为之”。因此,事实上老子只推崇“以道莅天下”以及相应的“上德无为”,这是让“天下有道”的统治,而其它的都是有为之治,必然天下无道,都是不好的统治,只不过坏的程度有所差异而已。现对该译文逐一分析如下:仁义是好的,但出现的基础却是更好的大道被废弃(与其仁义得倡,莫如大道未废)“仁义”如果是好的,就不可能说“绝仁弃义”(当然,儒生不承认这一原文),也不可能说“圣人不仁”,这些都是对立关系用词,而不是程度差异问题。智慧是好的,但却是出于辨别大伪的需要(与其智慧在身,莫如世人真诚);“智慧”在《道德经》中是有特指的,那就是智谋术,它是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它如果是好的,就不会有“以智治国,国之贼”这种深恶痛绝的语句了。事实上,该译文貌似结合当下社会所做的解读,比如,造假横行时,就会有许多人教你如何识别造假。孝慈是好的,但如果家家六亲和睦又哪用得着分什么孝慈不孝慈(与其部分家庭得孝慈之名,莫如家家六亲和睦);“孝慈”在《道德经》中到底是被推崇还是被否定对象?似乎有一定的模糊性,但是我认为可能取决于是鼓吹儒家那套孝慈伦理规范,还是仅仅把它理解为“尊老爱幼”,后者属于其本人性,所以老子才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注意他的用词是“复”,也就是其实去掉仁义所鼓吹的孝慈伦理之后,人们反倒恢复那种本性的“尊老爱幼”。忠臣是好的,但只有在国家昏乱的时候才能很好分别(与其忠臣得显,莫如国家不昏乱)。忠臣真的好吗?老子其它地方未见对忠臣的评论,只有“忠信”,但这取决于忠的对象是什么,对于老子来讲,他说“取其厚不居其薄,取其实不居其华”,那就是要忠于“道”而不是“忠君”,而“忠臣”事实上总是“忠君”精神的体现,历代鼓吹的也是忠君精神。事实上,忠君的结果必然导致“国家昏乱”。
本人专注于老子思想解读、传播与咨询,以及据此分析中外思想问题。相关知识产权是唯一收入来源,每一篇文章都是长期思考提炼的原创观点,独此一家,别无分店。
《道德经--无为与自由》是国人的启蒙与醒脑之路。您的转发、推荐、赞赏、购买作品,捐赠都是对思想启蒙的推动力,让思想的火种从您手中传递!
欢迎通过扫描以下中科获平安医院殊荣白癜风诊断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54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