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有始?郭店楚简战国《大一生水》篇(约公元前4世纪后期),与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郭店老子抄本同时出土。《大一生水》这样描述天地万物的创生过程:“天一生水。水反辅大一,是以成天。天反辅大一,是以成地-----”“大一”创世,先创生出水,所以《道德经》称”上善若水“。
小编注:年3月4日,杨鹏老师在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上讲《道德经》第七章,对一些传统注释进行了批评。现经杨鹏老师审定,将讲座整理稿分享给大家,供学友们讨论。
大家好,我是杨鹏,感谢国鹏兄的邀请,感谢新群主杜书明,感谢与我具体沟通的纪洪堤,感谢知止群各位朋友。知止中外经典读书会是学术群,讨论多有专业水准,我从大家的辩论中受启发很多,在此感谢大家,很高兴与大家分享我对《道德经》第七章的看法。
我分为四段讲。第一,是版本问题。第二,是字词问题,尤其是“自生”概念的问题。第三,是义理分析之一,天道层面的义理分析。第四,是义理分析之二,人事层面的义理分析。
我先说明一下,我分享过程中,可能会对《道德经》注释史上一些观点有所批评。可能涉及古代注家,也可能涉及现代注家。学术讨论,赞扬或批评,我会坦诚表达,对事不对人,讲学术规范,也欢迎对我的批评。
我先念一下我自己修订用的第七章,杨鹏本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版本问题
先讲一下版本问题。大家看得出来,我今天用的这个版本,取的是帛书甲本和乙本。与王弼本相比,没有词义上的重大差别,有四个地方字词和音韵上的差别。
第一,“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中,以王弼本为代表的通行本去掉了“之”,成了“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
从诗歌朗诵的角度看,有“之”字,本句气韵分为三节,更抑扬顿挫。无“之”字,气韵分两节,念起来有紧张感。大家可以念一下:“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如果没有“之”字,在“天地”和“所以”之间,就缺了停顿起伏,气息就会很急促。我遵从帛书老子的“之”字。
第二,通行本是“后其身”,我调整为帛书乙本的“退其身”。“退”字和“后”字相比,“退”字更有动作形象,是从某个位置往后退。“后”字,缺少从原有位置退后的那种场景感,我采用帛书乙本的“退”。
通行本在改动古本时,有一个缺陷,就是为了表达对仗,更动古本。例如为了“先”与“后”的对仗,把帛书乙本“退其身而身先”改成了“后其身而身先”,用“后”字替代了“退”字,造成了文字形象力度的减弱。
这种毛病在通行本第七十四章中也有表现,如“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帛书甲本是“民不畏死,奈何以杀惧之也?”
“杀”字是非常形象的动作,“死”字则没有动作形象,表达力度大为减弱。
通行本因为改字而造成字义减弱,例如把“退其身”改成“后其身”,把“以杀惧之”改成“以死惧之”,这还不算太损害古本的窜改,但通行本在另外一些窜改中,严重损害古本原义。我清理过,最起码有十处。例如通行本第十四章,写成“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而帛书甲乙本皆为“执今之道,以御今之有”。“古”和“今”,意思完全相反,涉及对古代传统绝然不同的看法。
《道德经》是来自本源的信息,是通往本源的文字通道,有时一字之差,就南辕北辙。对古本不尊重,乱改天经,相当于在《道德经》的精神通道边上,自己挖一些小道,这就可能把人引向不同的方向。
目前流行的通行本,多数仍然采用王弼本“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非常遗憾。我在王弼本分章基础上,尽量向楚简本、帛书甲乙本靠近,重新修订了一个新校订本的注译本,计划今年出版。
第三,王弼本是“非以其无私邪?”帛书甲乙本都是“不以其无私舆?”。有两个字的差别,“非”和“不”,“邪”和“舆”。从“非”与“不”的差异看,中国诗韵要求的诗句,声音是由短入长,“不以其无私舆?”,是从短促向下的“不”音开始,进入悠长的“舆”音,符合万物创生与天长地久的悠长。“邪”的发音,短促爆发出来的,向上的感觉。“舆”的发音,是悠长延绵的。本章内容是天长地久,是悠长延绵的,不应该以“邪”这种短促爆发的声音来结尾。
年10月,湖北省荆门市郭店村,发掘出竹简共枚,包含儒家道家多种古籍,其中有《老子》甲组、《老子》乙组、《老子》丙组。年代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到3世纪初。从楚简本到通行本,有一些改动,《道德经》有一个流变的形成过程。中国文献史上有一个问题,就是后人对古代版本的不尊重和窜改。
《道德经》本是诗化哲学,有内在诗韵。诗韵本身,是以声达义的重要方面。我研究《道德经》版本,除了文字考虑外,还会反复朗读,考量音韵的问题。
总之,比较以王弼本、河上公本为代表的一些通行本与楚简本、帛书甲乙本的不同之处,就会发现,后人乱改动而造成损害的地方不少,几乎都是往差了改。凡人乱改天经,是亵渎天经。
自生:字词的理解
研究《道德经》,一要继承传统,二要超越传统,发传统之未发。人类有少量作品,是源自本源通往本源的作品,引领生命超越,是神圣的通道式的作品,《道德经》《圣经》等属于这类作品。
《道德经》注释史,是一条历史长河,研究《道德经》,我们不得不回溯这条河流,但这未必是很愉悦的旅程。很耗时,而且由于历史上的路径依赖,诸多注家以不同形式不断重复历史上的注释,回溯过去,未必会有特别大的收获。
发《道德经》注释史之未发,是对《道德经》的再深入,是新路的开启,这其实很不容易,这从本章的注释史中可以看出来。
年9月28日,在知止读书会《道德经》讲读中,寇方墀老师讲读了今天我要讲读的第七章。寇方墀老师的讲读,除了用佛家“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普渡众生来形容此章内容不太妥当外,她对第七章注释史的疏理,很细致很专业。大家听一下寇方墀的讲解,就可以了解本章的注释传统,这是我们继承传统所需要的。
继承传统是重要的,但又是不够的。仅继承传统,是学术的事业。在继承中超越传统,才是思想的事业。更重要的是,传统,不一定是正确的。历史上某一权威如果注偏,形成传统路径,后人不加思索追随,一偏就可能偏几百上千年。
本章注释传统中,有一个重要地方,前人可能注偏了注浅了,这就是对本章“自生”概念的理解。本章的枢纽环节,就是“以其不自生也”中的“自生”这个概念。“自生”这个概念的理解对了,义理就通,否则会偏离本义。
“自生”是什么意思?希望大家在心里也想想,心里回答一下。估计许多朋友的理解与王弼、河上公差不多,多把“自生”理解为“自私”。
王弼注:
“自生则与物争,不自生则物归也。”
认为自生指不与物争,争夺之意。
河上公注:
“天地所以独长且久者,以其安静,施不求报,不如人居处,汲汲求自饶之利,夺人以自与也。”
王弼与河上公都把“自生”解释为不争夺私利。这两位影响最大的早期注家一定调,以后一千多年的注家就路径依赖,似乎尚无一超越。
高明先生把“自生”解释为:“天地不自私其生。”陈鼓应先生把“自生”解释为“不为自己”。楼宇烈先生校释为:“自生,意为只求自身之生----私其身。”
我这么简单疏理一下本章注释史,大家就能发现,从王弼、河上公以来,到今天的陈鼓应、楼宇烈诸位先生,对“自生”这个概念的理解,意同词异,同在一个路径上,是不是?也就是说,从王弼以来大约一千七百多年的时间跨度中,注家们几乎没有任何新的深入。
学术研究史上,稍稍懒惰,就容易路径依赖。一定要有一个好习惯,就是独立检查历史源头的习惯,坚持源头审察原则,先研究最早的开路人对不对,走出路径依赖,努力开拓更好之路。
我之所以把河上公放在王弼后,是因为我认同日本学者楠山春树、岛邦男和小林正美的意见,认为河上公本晚于王弼本。这是另一个议题,今天不讨论。
总之,从王弼到今天的代表性注家们,都把“自生”理解为“自私”。
把“自生”理解为“自私”,本章的义理逻辑就变成:天地不自私,所以天长地久。圣人以天地为榜样,不自私,就长治久安,或者就久视长生。从治国层面,讲长治久安。从治身层面,讲久视长生。
这种义理逻辑之路,由王弼开启,大家一路走到今天。但王弼和河上公,对“自生”的理解就有偏差,这偏差在什么地方?偏差在历代注家们常犯的一个毛病,这就是把对天道的客观描述和人事的主观价值相混了,没有先清楚地把天道-人事这两者先分离出来。
天道与人事,相当于宇宙观与人事观。《道德经》中的“圣人”,主要指执政者,所以《道德经》中的人事描述,常常是人生观和执政观混在一起。对执政者来说,治国若治身,治身若治国,原则相通,关系密切。
《道德经》的描写习惯,往往是从天道入人事,以天道指导人事,以人事迎合于天道。“天道”,是客观的规律或客观的法则,关于“天道”的描写,是事实描述,不加主观评判的事实描述,是实然的描述。“自生”,本是客观事实描述,不是主观价值判断。但本章的传统注释,多是按主观价值判断来注解,这是把人事主观价值(例如大公无私等)取向,投射到了天地客观事实之上了。我解释一下。
《道德经》中出现一次“自生”概念,没有其他的直接参照。我们就只有到先秦的历史文献中去找找“自生”的概念。这样一找,大家就会知道,“自生”,在先秦文献中出现过,但似乎没有过“自私”的意思。如果有朋友发现先秦文献中“自生”有过“自私”的意思,请把信息给我,我会去研究。先秦文献中,“自生”是什么意思呢?只有一个意思,就是“自己生”,“自己生自己”。
先秦经典文献中,最早出现“自生”这个概念的,是《尚书》的“盘庚”篇,上面说:你们不配和我,不把我的吉言宣告于百姓,你们自生毒害,你们行奸邪之事,带来败坏祸患,结果给你们自身带来灾难。
原文是:“汝不和吉言于百姓,惟汝自生毒,乃败祸奸宄,以自灾于厥身。”原文里面出现了“惟汝自生毒”,你们自己生出毒害来。“自生”,指自己生出来。
《列子》中有言:“创生万物者,自己不是被创生出来的。能演化万物者,自己是不被演化的。这是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的。”
上天之道,造物力量,天地万物是被天道创生出来的。
原文是:“故生物者不生,化物者不化。自生自化,自形自色,自智自力,自消自息。”
简言之,创生万物者,是独立自在的,是自我创生的。
《韩非子》上有言:“所以得天时,则不用致力,也会自己生出来。得人心,不用去督促,也会自我激励。”
原文是:“故得天时则不务而自生,得人心则不趣而自劝。”
“自生”,指自已生出来。
概括一下,“自生”,意思就是“自己生出来”。所以,“以其不自生也”,很清楚,意思就是:因为天地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生出来的。
这在《道德经》的思想框架中,很容易理解。天地当然不是自己生自己,不是“自生”的,是上天之道把天地生出来的。四十章: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天道以外所有的天地万物,都是被天道创生出来的。
更重要的是五十一章: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天道生出天地万物,以德的能量和秩序畜养天地万物,以有形的物质的形态使天地万物成形出来,以器用的方式而成就天地万物的作用。
天地,不过是被道德的力量和法则所“物形之”而出来。天地不是“自生”的,这只是一个事实描述。不存在什么自私不自私的问题,不存在什么为不为自己的问题。这些自私也好,为自己也好,为自己生存也好,都是人的主观价值投射,是把天地拟人化的描述,是把人事的主观价值硬套在客观自然的天道秩序之上。
本章的字词,难就难在“自生”这个概念上。这个概念的理解正确,其他都容易通透。有了把“自生”理解为“自己生”这个简单而重要的基础,下面我们逐句进入义理逻辑的分析。
义理分析之一:天道层面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这是本章的天道层面、客观自然层面的描述。
“天长地久”,对这句的理解,注家们差异不大。相对于任何人在自然状态中的生命,天地就是长久的。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天地之所以能长长久久,就是因为天地不是靠自己的力量把自己生出来的,所以天地能够长长久久。
这就是译文,看来简单,但背后的逻辑并不是显而易见的。为什么天地不是自己把自己生出来,就是天地得以长生的原因呢?弄清这逻辑,就得靠《道德经》第五十一章来解读:
道生之而德畜之,物形之而器成之。
天地万物,不过是天道的器皿,不过是天道的工具,其作用就是器皿工具的作用。天地万物的器用,就是天地万物出现的目的,就是天地万物得以成就的内容。
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区浐河东岸半坡遗址出土人鱼陶器,距今年以上,属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人制器,人规定器之形器之用。
这很清楚,天地万物是被创生出来的,天地万物的形态和器用,是被规定的,不是自定的。天地万物既不是靠自己把自己创生出来,天地万物的形态也不是自己决定的,天地万物的功用也不是自己确定的,天地万物是被决定的,被造物是被造物力量所规定的,“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五十一章),所以天地万物就得以道德这样的造物力量和法则为尊,以道德这样的造物力量和法则为贵。
请注意,请注意,按照《道德经》所揭示的信息,道德是客观的自然规律,是万物的来源,也是万物必然的走向。道德不是人主观努力的建构。人只能发现道德,而不能创造道德。自然状态下的万物,就在道德之中,就自然走向道德。自然状态下的万民,就在道德之中,就自然走向道德。自由的百姓,就是道德的百姓。道德不神秘,就在百姓的自由选择中。五十一章:
道之尊,德之贵也,夫莫之爵而恒自然也。
这句话说明,道德就是自然规律,就是天地万物运行的方向。后人把悟道修道行道,搞得神神秘秘,搞出些特殊等级出来,好像道德只是少数得道圣人才可能掌握的神秘东东,这完全是违背《道德经》对道德本是普遍的自然规律的看法,否认了老子强调的:自主自由的百姓,就是走向道德的百姓。
既然天地是道德的工具,是道德之器皿,天地的命运就是由道德所规定的。这个道德的力量和法则有什么特点呢?八十一章:
故天之道,利而不害。
上天之道,对天地万物是利而不害的。万物依赖天地的环境,天道就会保有天地,使天地对万物利而不害。
天道是永恒的,天道是利而不害的,所以这个全然依赖天道,由天道所规定的天地,就随之是利而不害的,就因此是长长久久的。这就是为什么本章说: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
天地的形态和器用,都是被上天之道所规定的,天地只是上天之道之器皿,以器用的方式服务于上天之道规定的方向,天地是完全没有自我的,这是一种客观事实描写。
所以,自然神形态的祭拜天地,是毫无道理的。天地只是无自我意识的器皿,只是没有自我意志的事物,有什么好祭拜的。自然神式的祭拜天地日月星辰山川海河,这是对终极本源上天之道的无知啊!想想老子对商周的自然神崇拜传统,对那些自然神层面的天地星辰山河祭拜的政治宗教的历史性超越!
万物皆天道之器皿,朝廷权力也只是天道之器皿,只能从器皿的有限作用来规定自己。
上天之道永恒,上天之道利益万物。上天之道以天地为器皿,照耀万物,承载万物,有益于万物。天地,只是天道与万物的中间环节。只要上天之道继续对万物利而不害,上天之道就不会终结天地。
可能有朋友会说,如果天长地久,为什么《道德经》二十三章又说“天地而不能久”,天地都不能久,终有要消失的一天。这样的理解,是佛学的理解,认为天地万物终要寂灭,大地不过是正在燃烧的火宅。许多注家强调天地不可长久,这都是不自觉落入佛学宇宙观的框架中。说天地要终结,完全不符合老子的天道论的核心思想。
释迦牟尼对现实世界是绝望的,是没有信心的,这是基于他缘起论的思想,凡有所相,因缘而生因缘而灭,万物无自性无依靠,如梦如幻,这是一个害而不利的宇宙。但老子对现实世界是有信心的,这是基于对上天之道的信心。现实世界有一个永恒的依靠,这就是利而不害的“天之道”。
释迦牟尼和老子的核心宇宙观完全不同。老子是天道论者,相信本源造物力量。释迦牟尼是缘起论者,以因果关系来否定本源造物力量。
“天地而不能久”这句话,出现在二十三章:
飘风不终朝,暴雨不终日。孰为此者?天地而不能久,而况于人乎!
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告诉我们,我们只能从一个句子所处的篇章结构中去确定其内涵。“天地而不能久”,指的是飘风暴雨生于天地,但天地不能让飘风暴雨太长久。为什么?因为“故天之道,利而不害”,如果飘风暴雨太长久,就会伤害万物,天地顺应天道,所以“天地而不能久”。
我们不能把“天地而不能久”从全章句子结构中抽离出来,从老子的天道论的宇宙观中抽离出来,无前后规定性,然后望文生义解释为“天地不能够长久”,然后再嘲笑老子“天长地久”就是自我打脸,逻辑混乱。
天道生天地,万物在天地中,这就是本章天道部分的逻辑,就是本章的宇宙观。有了这样的结论,转入人事,就很容易理解了。下面我们就转入本章的人事部分。
义理分析之二:人事层面
请记住前面天道层面的结构:
上天之道-天地-万物。
天地之所以长久,是因为被上天之道规定为天道利益万物的器皿。上天之道如此,圣人该如何顺应?顺应的方式,就是本章:
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天地不是“自生”的,不是靠自己的力量创生自己,所以圣人也不能“自生”。什么意思?如同天地是无“自我”的器皿,圣人朝廷也只能“无我”的器皿。器皿的价值,不在器皿本身,而在器皿生产者设定的器皿的效用目标。权力只是天道之器皿,圣人就只能想这权力器皿的服务效用是什么。
从治国来说,就是君主朝廷不能以权力自我为中心,不能以权力为中心来治理天下。治理天下,不靠君主朝廷的力量,靠什么?靠天道的力量,如同天地依靠天道的力量一样。
宇宙之中的创生力量之源何在?
宇宙之中,唯有天道的力量才是善始善成的,君主官吏的力量是有限的,不属于善始善成的力量之源,不属于善始善成的创生力量。四十一章:
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唯有天道的力量才“善始善成”,那么天道的力量在哪儿?无处不在,就在每个人身上。三十四章:
大道汜呵,其可左右也。
大道之力量,泛澜于天地万物之中,可在左,可在右。前后左右上下四方,无处不在。
《管子》中说:
道满天下,普在民所。
道满天下,民所在之处,都有道的力量和法则。
圣人要尊奉和运用天道的力量,最好的办法,就是不要以自己的智力来代替天道。
圣人“退其身、外其身”,就是权力退开,面向天道的退开,让天道自然发挥作用。圣人、国家权力,只是天道的器皿,被规定于服务万民。服务万民的方法是什么,就是保护万民身上的天道力量的自然释放。四十九章:
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
“退其身、外其身”,就是权力退开,面对万民的退开,让万民自主。天道在万民身上,自主的万民,就等于天道自然运行之民,就等于天道之民,就等于道德之民。
天道的特征是什么?
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沖气以为和。
这是生生不息的创生力量和在对立竞争中永保和谐的秩序。民众自主,就指向“创生之力+和谐秩序”。圣人“退其身”、“外其身”,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五十七章:
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
这是一个民众自我创生、文明、公正、质朴与和谐的世界。
民众的富裕,不是靠圣人“自生”出来,而靠民众“自富”。民众的教化,不靠圣人“自生”教化,而靠民众“自化”。自由的民众,才能真正有教养。民众的公正,不靠圣人“自生”公正,而靠民众“自正”。自主的民众,才会是公正的民众。民众的诚实纯朴,不靠圣人“自生”诚实纯朴,而靠民众“自朴”,自我诚实纯朴。
当一个国家民众自主自为,经济富裕,教化良好,民众公正,德性质朴,这样的国家是多么的繁荣富强啊!人民繁荣富强,德性公正,国家岂不强大?国家岂不长治久安?
圣人最大的利益是什么?从治国来看,不就是国家的长治久安吗?从治身来看,少干预少管事,烦心事少,有时间养心健体,不就是身心健康强盛吗?三章:
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虚心弱志的结果,就是退其身外其身。实其腹强其骨=身体强健,生命力旺盛。
圣人“退其身”、“外其身”,不乱干预,结果民众自主自为,创业有成,德性公正,国家富强,身为国君的圣人,难道不是“而身存”吗?国家稳定是“身存”,身体健康,是“身存”。
圣人“退其身“、”外其身”,不乱管制,还自主于民,保护民众自立自为,结果释放了民众内在的天道创生与和谐的自主性和积极性,结果国家成为富强的国家,成为榜样的国家,这难道不就是圣人的“身先”吗?这就是“取天下也,恒无事”、“无为而无不为”(四十八章)。
圣人“退其身”、“外其身”,权力从天道面前退出,权力站到民众之外,社会还会有秩序吗?老子并不是一个权力完全退出者,他的宇宙观中,给权力留下了一个空间。老子的宇宙观,是“大成若缺”(四十五章)的宇宙观。
宇宙秩序并非绝对的完美对称,留有缺口或缺陷。这种缺口或残缺,是创生变化的出口。如大自然养育万物,这是“大成”的一面,同时大自然有地震、风暴、旱涝之灾等。人性相爱相助,但也有杀戮偷盗。所以,得有力量来抱残守缺。不是消灭残缺,而是抱住残守住缺。自然秩序有残缺,所以才有权力抱残守缺。刘邦“约法三章”,将朝廷权力定位在“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就是将朝廷权力仅仅定位在抱残守缺上。得有军队、得有司法、得有救济,以保护民众的自由与安全。
圣人“退其身”、“外其身”,核心就是退权退利退名,这与争权夺利追名的君王相比,显得很无私,是不是?但正因为这种朝廷权力之“退权退利退名”,民众变得有权有利有名,国家繁荣富强,政权稳定,社会和谐,这不就是圣人的大利益到手了吗?“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要放弃小私取大私。小私就是争权夺利压制百姓,大私就是百姓自由繁荣、国家富强稳定。
这道理很容易想通。对比一下,毛时代将所有权力-财富控制在朝廷手中,官员实施计划经济,统一分配,结果国家综合国力强盛吗?邓时代权力下放,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结果经济发展,国家综合实力上升。邓小平不就是在经济领域实践了一次“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可惜仅仅是政策性激励,而非制度性限权,所以也容易被人轻易反回去。
我们回到总结过的天道结构:
天道-天地-万物。
天地被天道创生,被天道规定于服务万物,所以天地能长久。
朝廷权力被天道创生,被天道规定于服务万民,所以圣人能长久。
朝廷权力,只是天道有益万民的服务平台,是被规定的存在,不能是自生的东西,执政者只能定位为天道-万民的服务员,方可长治久安。服务万民的方法,就是不以朝廷权力侵犯万民的独立自主,而以朝廷权力保护万民的独立自主。
万民的独立自主不可侵犯,因为这是上天之道的特征,天道是“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的。天道在人性中,所以人人内心是“独立而不改”的,天然追求独立自然。
天道之独立力量,只会从个人独立的德性中释放而出。圣人朝廷,不过是天道所创生出来,服务于保护万民的“独立而不改”(二十五章),实现万民的“成事述功,百姓皆谓:我自然”(十七章)。天道所设定的国家权力这个器皿的器用,就是保护万民的独立-自主-自为-自然,就是保护民众的自由。
天道层面的结构,是“天道-天地-万物”,人事层面的结构与之对应,就是“天道-圣人之权-万民”。圣人之权位,不是自生自定的,是被创生被决定的。圣人无自我,被规定为服务天道益生-益民的器皿。天地皆为器皿,朝廷权力本身,更只是天道之器皿。孔夫子说:“君子不器。”老子可能说:“圣人即器,天道之器。”
天道独立,民众身上有独立之天道,圣人的作用,就是保护民众身上这神圣的、独立的、创生的、和谐的天道力量的自然运行,必须敬天护道保民。
《道德经》所传达的,是天道法则的真相,是告诉我们可以据此建立一个人人自主而公正的美好社会。今天我们来看本章的论述,我们会想到,敬天护道,保民自为,不能仅仅依赖圣人智慧的自我限权,更重要的,是把这样的限权原则,把让朝廷退其身外其身的原则,把朝廷限制在抱残守缺范围内的原则,把朝廷以百姓之心为心的原则,转化为国家的政治-法律制度,这样人人都会自然而然进入道德之中,自然而然尊道而贵德,自然而然拥有一个自由富强公正和谐的世界。能真正推进这项确保“限权以保自主”的天道大业的人们,才是未来的圣人们。
国学之有益,在于未来秩序。
我们再读一遍本章。
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退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不以其无私舆?故能成其私。
杨鹏老师《道德经》八十一章课程
杨鹏老师·未来国学·九门课程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69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