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自媒体平台上,发布了一篇读解杜甫名篇《望岳》的文章,同时也得到了不少读者网友的评论,在此特向各位阅读和评论的网友们表示感谢。这篇文章,并不仅仅是对杜甫《望岳》这首诗的解释和赏析,而是希望以读解这首诗为例,来介绍如何把老子的智慧运用在实际生活中。如果把这篇文章仅仅作为对诗词的理解和赏析,那就是买椟还珠了。关于什么是老子的智慧,其实已经说过很多遍了,无非就是根据老子的《道德经》:“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等等,从而认识到道是先天地生的,是天地之母,天地万物都是道所生的,道的形体是虚无缥缈无形无状的,道的作用是生生不息能生万物的,虚无缥缈的道体具有生生不息的道用。所以,我们就要抛开自我,抛开自我的一切先入之见和主观成见,摘掉一切有色眼镜,做到像老子所说的柔弱、不争、如谷、处下,让自己的心灵达到虚无的境界,让心灵像道一样的空灵,只有在这样虚空无我的境界中,道的生生不息才能在心灵上产生作用,让心灵获得智慧,有了智慧就能够看清事物的真相,当然也就能看懂诗词古文了。对于我们来说,读解看懂诗词古文并不是目的,追求“腹有诗书气自华”也不是目的,我们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智慧,并运用智慧来取得事业的成就,这样才能发挥中华文化的最大作用。读书的目的,归根到底就是为了成功的做人做事,拿《阴符经》中的命、物、时、功、神这五贼来说,就是养好身体、创造财物、广交朋友、克敌制胜、增加智慧;若要达到成功的做人做事,则道家文化的无我、看清、做对、双赢这个理论总纲,就必须要掌握,而这个理论总纲中很关键的一步就是看清。看清重不重要?这个问题自不必多说,肯定是绝对重要!若是对客观事物的真相都看不清楚,还谈什么成功的做人做事呢?看清,并不是只要睁着眼睛就一定能够看清,对于同一件事情,也不是阿猫阿狗谁都能达到看清,生活在人世间却看不清世间事的人,相信大家都是碰到过的。如果有人连一首很简单的诗词都看不清楚,你相信他能看清生活、看清世事、看清整个社会吗?若看不清世事而希望事业成功,是不是就跟不会游泳的人跳入大水中一样?老子的道家文化反复说了,只有抛开自我,才能达到道一样空灵的境界,只有在空灵的境界中,才能无中生有的得到智慧,有了智慧才能够看清诗词的意思,才能够看清客观事物的真相。说破了,老子的道家文化其实很简单,能不能做到其实也很简单,无非就是愿意和不愿两个字而已,有些人就是不愿意放下自我,死都不肯摘掉有色眼镜,那他所看到的所有事情,在他眼里就都会带上他的主观色彩,当然也就看不清客观事物的真相了。就像一位网友在评论区这样留言:几种解释均未到位!不过诗意从来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读诗本身就是创造,中国诗词的魅力就在于此。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此乃诗人写登山的感受而已,白云层层掛在我的胸口,飞鸟点点映入我的眼睑。做诗,读诗但求诗意,切忌字字生抠,那就索然无味了。这位网友认为“诗意从来因人而异,不必强求一致”?但对于作者来说,诗意就只有一个,就好比识字认字一样,一个“我”字就是“我”字,难道也能因人而异读成“他”字?又比如分析股票的走势,难道股票的最终走势也会“因人而异”吗?网友还认为“读诗本身就是创造”,岂不知写诗才是创造,读诗只是理解!如果说读诗就是创造,那我读你的留言也是一种创造,也可以因人而异?我就把你的留言理解为:你的胸口已经冒出了层层白气,你的眼脸已经被飞鸟撞了,因为你不是说“白云层层掛在我的胸口,飞鸟点点映入我的眼睑”吗?我想你是不会承认这样的理解的。如果仅仅是为了读诗而读诗,仅仅是为了自我陶醉,那当然随便这么理解都行,反正只要自己高兴,把李白当成杜甫都没有关系,尽管去自求诗意好了。但我们读诗,是把读诗当作是老子智慧的运用练习,目的是为了提高智慧,提高看清的能力。为什么我们要用读诗词的方法来练习智慧?用生活中社会上的事情来练习智慧可不可以呢?可以当然是可以的,只不过生活中社会上的事情变化太快了,对于学习的人来说难度太大,就好比射击训练,一开始就打移动靶就太难了,不如先学会打固定靶,再打移动靶。而诗词就是最好的固定靶,诗词的内容千百年来一直都没有变,让我们有足够的时间来思考,所以根据以往的经验,用诗词来练习老子的智慧是一个很科学的方法。为什么有些网友一定要认为读诗词读古文可以因人而异呢?说白了就是想说明自己也是对的,因为因人而异了,所以我也对你也对,至于作者的本意是什么,就不是他考虑的事了。对于自我欣赏的人来说,当然这样很有味道!如果让他也来“字字生抠”的探索作者的本意,他当然就感到“索然无味”了。另外,他们也无非把诗词当成是一种娱乐,就跟看球赛听音乐一样,只要自己沉浸在自己的“诗意”中就满足了。他们自己看不懂诗词的意思,也不想去看懂,也不想听别人的话来改变自己的“诗意”,更不想利用诗词来提升自己的智慧。一句话,就是不肯抛开自我,宁可不要老子的智慧也要紧紧的抓住自我。所以,如果不肯抛开自我,如果非要由着自己的性子来,就肯定不可能领悟到道的境界,也不可能获得无中生有的智慧,也就看不清作者写这首诗的本意,同时也不可能看清生活,当然更不可能知己知彼。老子的道家文化,说来说去无非就是抛开自我,老子之所以要不厌其烦的讲述柔弱、不争、如谷、处下,就是希望人们能够抛开自我而获得智慧。至于能不能做到抛开自我,也在于愿不愿意而已!根据以往很多人的切身体会,只要愿意抛开自我,就能在一念之间得到一个空灵清明的境界,就能让头脑达到清醒理智,智慧也就不请自来。老子的智慧,就是这么简单。
往期推荐
《阴符经》中的五贼之谜,必须用老子的智慧,才能真正解开学了老子的智慧,再来看杜甫的《望岳》,就知道老子真高明用老子的智慧来读解《重过圣女祠》,就是跟别人的不一样用庄子的文章,来验证老子的智慧?从对比中领略老子的厉害张松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0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