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潇洒播诵道德经middot第七十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3/5
北京最好皮肤病医院 http://m.39.net/pf/a_4322698.html

《道德经》第七十二章

原文

民不畏威,则大威至。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

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此。

飞尝道

若民不畏威压苦,国之祸乱即将出。莫逼百姓难安居,莫阻民众谋生途。百姓只有不受害,才不厌恶其君主。

是故有道之圣人,治国必先修其身。做事常怀自知明,从不高调来示人。做人虽有自爱心,从不自以高贵论。自见自贵常舍弃,自知自爱得长存!

译文

当人民不畏惧统治者的威压时,那么,可怕的祸乱就要到来了。不要逼迫人民不得安居,不要阻塞人民谋生的道路。只有不压迫人民,人民才不厌恶统治者。因此,有道的圣人不但有自知之明,而且也不自我表现;有自爱之心也不自显高贵。所以要舍弃后者(自见、自贵)而保持前者(自知、自爱)。

力匕

《道德经》解析

力匕

第七十二章解析

有的学者认为,“这一章可以看出老子对人民压迫斗争的敌视”(《老子新译》)。当然,我们认为老子不希望暴乱,不管是统治者的高压暴政,也无论人民的反抗斗争都极力加以反对,这是因为暴乱将给社会造成严重灾难。那么,只要仔细加以分辨,我们就会得知,老子重点反对的是统治者的高压政策和自见、自贵的政治态度。

因为人民的反抗斗争必须有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只有当统治者对人民实施暴政,压迫和掠夺人民的时候才会发生。所以老子警告统治者,对待人民必须宽厚,“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如果只是凭借恐怖手段,使人民群众无法照旧生存下去的话,那么老百姓就会掀起巨大的暴动,反抗统治者的暴政。

然而,老子对当世的统治者们失去了信心,而把希望寄托在理想中的“圣人”身上,只有“圣人”才懂得这个道理。圣人有自知之明,有自爱之心。他不会自我显示,不会自我抬高,这样就可以取得人民群众对他的拥护和支持。由此,我们感到,老子这一章的内容,正是表达了人民的愿望,而就不仅仅是对人民反压迫斗争的敌视了。

普及传统文化

传承国学经典

《道德经》

《道德经》诵读:肖洒

诵者简介

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提名,国家级普通话水平测试员,河南省优秀新闻工作者,河南广播电视台主任播音员,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副会长,河南省直文联朗诵协会聘请副主席,河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生导师。

《道德经》翻译:任飞

译者简介

主任编辑、资深媒体人

商丘广播电视台记者、大型晚会策划人

《白话诗经》、新译《道德经》作者

《道德经》编辑:刘宏斌

编辑简介

商丘广播电视台记者,大活动中心策划人、编导

《白话诗经》、新译《道德经》编辑

特别致谢:经典白话制作!

往期回顾·点击前往

潇洒播诵感谢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740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