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以“道德”为纲,论述宇宙万物阴阳有无变化之道,修身养生用兵治国之术,但因寓含讽喻君王“无为而治”之意,最后多以政治为旨归,所以被誉为“内圣外王”之术。《道德经》其文约,其旨深,涵盖宇宙苍生万事万物,因而又被誉为万经之王。
中国上下五千年,若论在传统哲学、科学、政治、宗教、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在诸子百家里,《老子》天下第一。
但自《道德经》问世以来,对于这部伟大经典的解读版本之繁多、观点之冲突,在诸子百家里,更是《老子》天下第一。
既然是一部伟大的哲学著作,那么其哲学的思辨性从何体现呢?今天小编从《道德经》里抽出一个字来,与诸位一起探讨老子思想的哲学意义,以便更好地理解《道德经》。
01
一个“反”字道出了《道德经》的全部哲学意义
《道德经》全文五千多字,出现频率最高的热词是:有、无、天、地、道、德、圣人、玄等字词,其中“无”次,“有”83次,道德二字分别为76次和44次,圣人28次,由此可见老子的侧重点是围绕着宇宙天地万物的有无造化,纵论圣人君子修身治国的思想主张。但其中有一个字全文只出现4次,却是有无、福祸、盛衰互化的共同遵循。
这个字就是:反。
这个“反”字,既有反面、相反的意思,也有返回,回归的意思,要根据所在的语境分析。
老子为了说明世事万物变化的规律和过程,用了“反”字,到了画龙点睛、四两拨千斤之特效,理解了这一个字,将有助于我们理解和把握《道德经》的精髓。
我们把四个带“反”的句子分列在下面,逐一解析,就会明白老子是怎么看待宇宙万物变化规律,又是怎么发现“无为无不为”这个大“道”的。这四个带“反”的句子有三处是指回归、物极必反的意思,分别是:
第25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老子说有一个混然而成为一体的神奇事物(道),在天地生成之前就已经存在了,它无边无际而永恒,它永恒运行而扩展到遥不可及的地方,等到扩展到遥不可及的地方的时候,它就会返回它的本始状态。
道是万物之母,宇宙万物无一例外地都出自于道,一切事物从“道”里走出去的,走到极点的时候,一定会复归于道,形成了一个圆形的轨迹。
40章: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
意思是:循环往复,终而复始是“道”的运行规律;柔弱则是“道”的作用方式。
65章: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恰当的治国理政法则(玄德)深不可测、远不可及啊!只有同宇宙万物一起回归于真朴,顺应自然无为之大道,才能实现天下之和顺。
上述三处讲到的”反“都是说事物发展到了极点又回归本原的意思,也就是“物极必反”的意思,这是东方哲学史上关于运动变化的最早、也是最具思辨性、原创性的永恒命题。老子的福兮祸兮,正复为奇,善可为恶等等辩证思想,明白无误地告诉人们:事物的发展变化遵循着一定的规律,当事物发展到了极限,就会自然地转向相反的方面周而复始,永不停息。
老子关于正反相辅相成、互为转化的智慧,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思想文化史。被后世称之为最精致、最完备、影响中国思想政治多年的理论体系的道学(理学)就是以儒家学说为核心,兼容老庄学说,旁及佛学理论而形成的哲学理论,但道学家们所说的"道“是封建纲常名教的道。
为了论述这个“道”的永恒性,程颐明确借用了老子“物极必反”概念,论述因阴阳二气交感以化生万物,而万事万物本身就包含对立统一的思想,这种对立达到了极点,就会向反面转变。但是与道家不同的是,理学家们把这种“物极则反,事极则变”的根源归之于“理“,而这种“理”就是“天理”,认为天理乃万物的本源。
不管是道家还是儒家,物极必反的道理确已被各家吸收并消化,这说明物极必反的观点已经成为各家共同尊奉的哲学思想。而这思想,恰恰是老子在《道德经》敦敦告诫的: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78章:正言若反。
在《道德经》里,只有这一处“反”是相反的意思,就是说:真言正理,若不认真思考,就如同错误的言论。
02
物极必反教会了我们什么
人们在看待事物时,往往专注于或纠结于事物的一面,而忽视了其相反的另一面,直至事情落败也不肯低头认错,只是因为偏激而执着造成的自我伤害。
人都有先入为主,争强好胜的一面,人向高处走,都想向上爬,自认为自己具足了条件和理由,没有看到自己向上走的不足之处,也没有看到事情另一面的现状,甚至明知不可为而强为之,结果只能是:不知足而受辱,不知止而殆。
老子说:上善若水。人只有像水一样,顺势而为之,示弱不争,无为而为之,才能水到渠成:“夫唯不争,天下莫能与之争”。
物极必反适应于宇宙万物,人更是不能例外,人的一切不顺、烦恼、浮躁都源于贪欲和功利,这些贪欲和功利把人变得脆弱,因此,人要想强大起来,必须和万物一样顺其自然回归本源。人的本原与起点在哪?《道德经》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
就是说,明知自己强大,也能保持着谦柔的心态,就像那山中的溪沟甘于身居下位,这样的“德”性一直保持,便可回归到婴儿般纯真质朴的自然状态。这就是《道德经》中“反”字的双重含义的相辅相成道理。人若能回到事物的反面去,甘愿处于柔下,而不是逞强争胜,人便会无人与之争。
?
广义国学是指中国古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历史、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狭义国学则是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代表是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包括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等。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它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中国历史上"国学"是指以"国子监"为首的官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关于国学的定义,除基本定义外,在具体的定义上,到目前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明确的界定。一般来说"国学"又称"汉学"或"中国学",泛指传统的中华文化与学术。中国古代国学包括经、史、子、集等内容。现"国学"概念产生于十九世纪,当时"西学东渐"改良之风正值炽热,张之洞、魏源等人为了与西学相对,提出"中学"(中国之学)这一概念,并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一方面学习西方文明,同时又恢复两汉经学。国学是以先秦的经典及诸子百家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特有而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先秦诸子百家学说是共存共鸣的,没有主从关系,如果按时期所起作用而论,各家学说在各个时期都发挥着或显性或隐性作用,只是作用在的领域不同而已;各家学说也在不同的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比如政治领域的道家与法家、军事领域的道家、兵家、医学领域的道家、医家、还有其它各领域的各家(名家、墨家、农家……)等等,某一领域起主流作用并不代表全部。所以,国学的各个学派学说并没有主从之分,并不存在以哪一家学派学说为主体。"国学"这个概念中国历史上就有,《周礼》里面就有,《汉书》、《后汉书》、《晋书》里面,都有"国学"的概念。唐代也有,你看庐山下面有个--现在也还叫--白鹿洞书院,这个书院最早是在南宋朱熹把它建成,成为当时的"四大书院"之一。但是在朱熹之前,这个地方不叫白鹿洞书院,而是叫"白鹿洞国学"。白鹿洞国学是个什么意思呢?是所学校。可见,在中国历史上,"国学"这个概念是有的,"国学"这个名词是有的,但历来讲的所谓"国学",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明初设中都国子学,后改为国子监,掌国学诸生训导的政令。国子监设有礼、乐、律、射、御、书、数等教学科目。近代以来所谓"国学"一词,有学者认为源自日本,江户时代中期日本思想界一部分人,如荷田春满等提倡对日本的古代典籍进行研究,以探明本土固有的文化,遂有"国学"之称。"五四"运动期间,陈独秀等发起新文化运动,将中国的落后挨打归罪于二千年来的封建制度,归罪于以孔子和四书五经,提出"打倒孔家店"等激进口号。但胡适等人在运动后期则针对性地提出"整理国故"口号,主张"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力图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出中西文明的有机结合点,为中国的新生寻找出路。年,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做了总结性的讲解。章炳麟上述几次演讲经过记录整理,出版了《国故论衡》、《国学概论》、《章太炎国学演讲录》等书,在二三十年代影响很大。章炳麟所谓国学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由此可以看出他对国学范围的界定。此外,胡适、顾颉刚、钱穆等人也有关于"国学""国故""国粹"的种种论述。自"西学东渐"之风后,为了区别开"西学"与"中国之学",便产生了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这个国学概念。年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批判胡适买办哲学和资产阶级唯心史观,以及历次的文艺批判运动,"国学"作为一个口号或名词已基本消失。只是到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随着"爱我中华"之风日炽和"中国崛起"口号之响起,尤其是"孔子学院"在海外的遍布和祭孔大典在国内的连续上演,"国学"又在海内外以前所未有的热度火起来。何谓国学?这个词的涵义有不同的解读,社会上尚未有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无论是古代的还是现代的,凡是中国的文化学术都属于国学;亦有学者认为国学是专对治国理政而言的,国学特指"治国理政"之学。但无论怎样,有两点是可以确定的:1、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什么?"国学"的现在涵义是"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的,所以国学无可争议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2、国学门类宽泛复杂,有无主从之分?国学是以先秦诸子百家为根基的,先秦诸子百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并无主从关系;如就各时期所起作用而论,诸子百家学说在各时期各相应领域都起着重要作用,所以诸子百家学说并无主从之分。现在一般提到的国学,是指以先秦经典及诸子学为根基并涵盖后期各朝代的各类文化学术。因此,广义上,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和学术,包括中国古代的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术数、医学、星相、建筑等都是国学所涉及的范畴。"国学"之名,始之清末。其时欧美学术进入中国,号为"新学"、"西学"等,与之相对,人们便把中国固有的学问统称为"旧学"、"中学"或"国学"等。国学也可以指中国古代学说。其中的代表是先秦诸子,先秦诸子的思想及学说对中国的传统文化具有深远的影响。它们形成了兵家思想、法家思想、墨家思想、儒家思想及道家思想等。这些思想从各个不同的方面论述如何治理国家。对历朝历代的统治者都有很深远的影响,慢慢形成了中国的传统文化观念。国学、经学≠儒学
近年来,谈国学的人渐多,似乎不谈国学不能称为国人。可是,近些年谈国学的人,一谈国学就说儒家之学(简称儒学)(为历代儒客尊崇),以为除了儒学,就没有国学;或是认为,只有儒学才是真正的国学。《说文解字》:"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徐灏注笺:"人之柔者曰儒,因以为学人之称。"儒"本是鄙称,儒家这一称号不是孔子自家封号,而应是墨家对孔子这一学派的称呼。"因此古代通常以"儒"称学者,如《字汇·人部》:"儒,学者之称。"以"儒"称谓儒家,只是古代的一种用法,如《汉书·艺文志》:"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也就是说,儒家学说是古代服务于帝王统治的教化学说,并不是站在老百姓的立场而为老百姓服务的学说。因此,如果以儒家来代表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将中国传统文化完全看作古代专制主义或为古代专制主义服务的思想的代名词。当然,并非全盘否定儒家文化,而是说,如果将中国传统文化全部或是主要看作是儒家文化,不仅全盘否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而且也将儒家文化中积极的因素给否定了。这显然不符合中国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更不是当代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旨所在。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子部
子部分为"道家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农业类"。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1、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功成而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壹法;勿言无益身心之语;勿为无益身心之事;勿近无益身心之人;勿入无益身心之境;勿展无益身心之书。2、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也。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也!此上就是为人之道,是人都要努力做到!3、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4、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5、荀子--概括为七个方面:一是蜕:学习不能满足于已有的成就,应该不断地有所发明,有所进展,日渐而月进,并且使之产生质变。二是虚:虚指的是学习态度。虚者,虚心、谦虚也。三是一:"一"是专一、专心致志的学习,"学之道,贵以专"。四是静:"静",指的是心要静,而摒弃一切杂念。五是积: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六是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有了好的老师,便可以好学,"得贤师而事之,则所闻者尧、舜、禹、汤之道也。"七是友:荀子提出,学者应"亲友",以求得在治学上的"好善无厌,受谏而能诫",即不断地得到批评和指正,而日有所成。6、孙子--文韬武略。中国的韬略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实为传统文化之瑰宝,历史遗产之精华。韬略犹如双刃古剑。轻用其芒,动即有伤,是为凶器;深若藏拙,临机取决,是为利器。愿学者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教练不是知识训练或者技巧训练,而是一种拓展信念与视。7、管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犹如一面镜子,反映当事人的真实现状和局限,同时引发对方看到更多的可能性,给对方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教练的使命就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8、韩非子--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带你修炼六个方面的能量,帮你完成从攻城略地到运筹帷幄、从创业有成到基业长青的惊险一跃,成长为新经济时代的新型领袖。9、鬼谷子--权谋,是指在争夺、巩固、发展权力的过程中使用的一切灵活应变的手段。权力,是指能够直接支配他人,使之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力量。权力带来财富、地位、荣耀。权谋天然地不受一切仁义道德、公平正义的约束;它甚至没有任何原则可言,唯壹的原则是:为达目的,不择手段。权谋的合理性取决于权谋的结果,即所谓"窃钩者诛,窃国者侯","胜者为王,败者为寇"是也。10、大学--修身过程实质上是一个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格物就是探究弄清事物的发展之道;致知就是获取知识,诚意就是赤诚、真诚、忠诚之心对待壹切事物;正心,就是使自己的心正,是自己成为一个道德高尚,修为高深的人,因此,修身的过程,就是探究事物发展规律的过程,就是学习知识的过程,就是真诚地对待一切的过程,就是严格要求自己,完善自己,把自己变成一个道德高尚的人的过程。11、易经--天地之道:博也,厚也,高也,明也,悠也,久也。所谓天地之道,也不过是自然法则。你若遵从了--便能遗世独立,飘飘欲仙:返之则--万劫不复,永世不得超生。想那轮回之苦,却非人力所为也!故而道是:冥冥中早已注定,天意实属难违。仔细想想,可也不就是这样的么?故,天地之道在于人心。12、禅宗--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死亦生,生亦死,死是另一个生的开始,生亦是另一个死的结束。故,生则生、死则死,岂能赖着不死或就是不生?故来之则应,去留无意,随缘而行,不纠结、不着相。国学新著
《国学三部曲》,宋定国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于年1月出版;包括《国学纵横》《国学览胜》和《国学探疑》。明孔孟之道,养君子之风!鹿鸣国学诵读社晨读本活动由桃城区宣传部、桃城区妇联、何家庄乡人民政府主办,主题沙龙承办,纯公益不收费,欢迎家长带孩子参加!参加或活动请加入鹿鸣国学诵读社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