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鉴赏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不揭人短,是成年人应有的修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25

俗语说:“见着秃子不讲疮,见着瞎子不讲光。”

凡是稍微有点情商的成年人,都知道揭人短处无异于在别人的伤口上撒盐。什么是揭人短处?就是把别人的缺点、难堪或者尴尬的事情当众揭露出来。

从古至今,喜欢揭人短处的人,不仅自身没有修养,而且日子也过得不怎么好。

众所周知,明太祖朱元璋年幼的时候家境贫穷,父母双亡,只能给地主家放牛,甚至一度沦为乞丐。

后来,朱元璋创立了明朝,成为了“万人之上”的皇帝。

有一天,朱元璋年少时的两个玩伴来到宫里,希望朱元璋能安排个一官半职。

其中一人见到朱元璋,大概是为了显摆自己与朱元璋的友谊,便直呼朱元璋为“朱老四”,并且在朝堂上大声讲述两人小时候一起偷地主家青豆煮来吃的糗事。

在文武百官面前,朱元璋顿时觉得难堪不已,火冒三丈:“这是哪里来的疯子,赶紧把他拖出去!”

另一个人见状,马上跪地磕头,说道:“皇上还记得吗?当年小民追随您的步伐,在中途劫持了豆将军……”

这人把朱元璋当年的糗事说得含蓄动听,不仅让朱元璋觉得面上有光,而且回忆起了年幼时的情谊,在激动的心情下,便封了这个人为御林军总管。

不揭人短,是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在大庭广众之下,谈论或将别人的私事公之于众,是一种令人厌恶,并且自讨苦吃的行为。

就像在日常聊天中:某个人长得比较黑,没修养的人就会当众调侃,甚至取外号;还有的人说话大舌头,没修养的人就会鹦鹉学舌。

生而为人,没有谁是完美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短处、缺点和一些尴尬的过往。这些缺点和过往可能是长得矮、头发少,又或者是曾经一时冲动做出来的蠢事。

在与人交谈、交往的过程中,不揭人短,是成年人应有的修养。

《道德经》的告诫

春秋末期哲学家老子在《道德经》中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中这句话的意思是:话说得多了,难免会给自己造成不必要的困境,倒不如保持沉默,把话留在心里。

说白了,揭人短处,不仅会显得自己没修养,还会给自己带来麻烦。而且面对这些麻烦,还不能责怪别人小心眼、开不起玩笑。毕竟,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秘密和不愿让人知道的心酸。

就像在职场中,你无意间得知了老板的一些隐私,能随意给同事们说吗?在生活中,你愿意把家里的一些“丑事”到处宣扬吗?

推己及人,不管是别人的隐私还是丑事,自己心里知道了就好,不必弄得人尽皆知。否则,不仅会给别人留下一种“爱八卦、不大气”的印象,还容易让当事人产生厌恶或者报复心理。

老子在《道德经》里讲“多言数穷,不如守中”,不是让人做一个闷头闷脑的“老实人”,而是做一个知道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的智者。

写在最后

俗语说:做人留一线,日后好相见。

不揭人短、不言人私,是一个成年人的基本修养。如果身边有人喜欢揭人短处,那么不必怀疑,他就是一个没有修养的人。

在这个人人看重人品和修养的时代,只有做到《道德经》所说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才能为自己带来好运。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5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