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解读《道德经》第四十九章,上一章讲了取天下,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常言道,取天下容易,治天下难,所以老子在本章重点论述圣明的君王如何治天下。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这里的“圣人”是指圣明的君王,这个观念一定要重视,在《道德经》里“圣人“常常是指圣明的君王。这句话是讲:圣明的君王常常没有私心,常常以天下百姓的安危及发展等等心愿为自己的心愿,为百姓谋福祉的心愿装满了自己的心。
“善者,吾善之”:“善者“是指非常有能力,非常善于为人处事的人才。意思是讲:天下的那些有能力的人才,在圣明的君王的治理下,能很好的发挥出各自的才能,君王非常善于用好天下的人才。治天下要靠天下的能人将士,如果单靠君王自己,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以治理好天下,所以治天下的第一大事是用好天下的人才。这里的“善”千万不能理解为善良的“善“,否则和本意相差十万八千里,在老子的哲学思想里善恶都是自然存在的一种现象,它们是相对的,也是一直相伴而行的,老子在《道德经》从未细论过善恶,并且在第二十章里就曾说过”善之与恶,相去若何?“,因为尊道贵德比世俗的善恶观念更高一个层次,道德思想能更加准确的指导和规范天下人的行为活动,所以老子不细论善恶而宣扬道德思想,因此在《道德经》里所出现过的所有”善“字基本上都不是善良的”善“,一定要仔细辨别。比如本章,如果理解为善良,就跟本章的中心思想一点都不相通。
“不善者,吾亦善之”:那些没有太多能力的人,不善于处大事务的人,圣明的君王也很善于安置好,让他们做力所能及的事务,以及培养好不善之人,君王非常善于教育及培养人才。
“德善”:“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是一种非常有天道、有正道的作为,是作为一个君王应该发挥的作为,是具有深厚道德的作为。
“信者,吾信之”:有诚信,有信用的百姓,君王定当以诚信相待。
“不信者,吾亦信之”:没有诚信,没有信用的百姓,圣明的君王通过政权的管理,给于相应的惩罚及教育之后,圣明的君王还是以诚信相待,善于借贷诚信给于那些曾经不守信用的天下人。
“德信”:君王对待信者及不信者的这种行为,是一种非常有天道、有正道的信用,在第四十一章里讲过,夫唯道,善贷且成,讲的就是有天道有正道的人,善于借贷诚信于别人,那么有道的信用就是有深厚的德,所以叫德信。
“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君王面对天下的百姓,非常端正、谨慎自己的行为举止,是因为天下太多的人、事、物搅浑着君王的心,君王生怕偏执了某些百姓。
“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天下的百姓能用耳朵听,用眼睛看,会密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js/97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