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初解道德经21如何借道观万事万物老子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3/10
著名白癜风研究专家 http://m.39.net/disease/a_5481259.html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一篇,是我理解到现在,最摸不着头脑的一章。怎么读都感觉前言不搭后语,意思模模糊糊,让人无法把握主旨。

首先,第一个字就争议良多。王弼解释“孔”为空,他说唯以空为德,乃能从道。

南怀瑾老先生说:“孔德”是大德之意。依佛教习惯,写信给老前辈之尊称为某某“大德”。古代佛学从梵文翻译成中文的同义字,本来是有“孔德”,但因孔子姓孔,后来才将“孔德”改成“大德”,孔是大,德代表真正有道者的行为。

还有人把孔解释为通道,反正,每种说法,都让我觉得很牵强。

这样的争议同样存在于,对于此篇“容”的理解,和“众甫”的理解上。

我个人不想纠结这个,不管“孔”怎么翻译,我们都可以肯定的是,这是对德的一个形容词。表达的是上德的意思。

整句话说的是德与道的关系,有道方有德,道决定德。

这个理解应该是比较合理的了,只是,这样就出现了最奇怪的地方。

那就是,第一句的总起句的意思,和后文表达意思几乎毫无关系。我怎么读,怎么翻译,也不能昧着良心说,后面在说德和道的关系。明明后面的内容和德一点关系都没有。

我又把道德经整本翻了一遍,我觉得这一句,放在第三十八篇,做开头反倒合适。放在这里简直前言不搭后语。

放过去后,行文如下:

孔德之容,惟道是从。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上礼为之而莫之应,则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夫礼者,忠信之薄,而乱之首。前识者,道之华,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故去彼取此。

然后,此篇以“道之为物,惟恍惟惚”开头,就非常合适了。然后,前篇接前面的第十四篇。整个意思就很明确了。

行文如下: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缴,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能知古始,是谓道纪。

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自今及古,其名不去,以阅众甫。吾何以知众甫之状哉?以此。

这两篇内容可以说是恰好相互印证,互为补充。表达的意思也是一致的:

第一说道是恍惚的,是无状之状,无物之象;

第二说得道之人能通古今,能看清万事万物从古到今的开始、发展和变化。

但是,这里最不清楚的就是怎么看,如何能看清。似乎老子说的是在恍惚中,你自然能看清一切。你得道了,自然就清楚了。

可是,就是这里最让人抓耳挠腮,不知所云。

不过,有一点是对的。就是如果人能进入老子说的恍惚的状态。确实在那一刻是非常清明的,那是一种忘我,心流的状态。

看上去很像发呆,其实是非常专注,专注到忘了周围的一切。那个时候,你就和老子说的恍惚状态符合了。

在那个状态下,人确实是效率最高的,往往能有顿悟。或者解决以前解决不了的问题,或者,想到绝妙的点子。

但是,那种状态还不能让你一下子,全知全能。

不过,我们也可以就此推测,老子说的能知古始,以阅众甫的效果。很有可能就是让人做到每时每刻都极致专注,那你很可能,真的就得道了。

因为,我们现在普通状况下的效率用1来表示的话,那极致专注状态,就是。如果,将自身所有的创造力翻倍,可不就得道了吗?

好了,不废话了,主旨意思我已经说完了。我们来看一下通行版翻译:

大德的形态,是由道所决定的。“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它是那样的深远暗昧啊,其中却有精质;这精质是最真实的,这精质是可以信验的。从当今上溯到古代,它的名字永远不能废除,依据它,才能观察万物的初始。我怎么才能知道万事万物开始的情况呢?是从“道”认识的。

我自己个人,一直在思考人的精、气、神,到底是什么?

现在,我差不多有点答案了。我觉得精一般都和力联系在一起。指的是能量,人只要有足够的能量,那力气就大,精神就更好。

而气一般和血联系在一起,指的是链路。放在人体上应该指经脉,气行经脉,经脉不通,气就堵塞,人就生病。

而神指人的思想和意念、信念。当人的思想越坚定,意念越强、甚至有信念的时候,这个人往往能够成大事。

这三者是相互影响的,一体运转的。

所以,对于此篇中,写的精中有信,基本大家都会将这个信,解释为真实可信,可以验证的意思。但是,我个人觉得,老子说的是神,这个信等同于神。是精中有神的意思。信代表的是信念,意念,是神!

所以,这时,再读此篇,就很明确了,老子就是在说怎么看万事万物:

1.先看其象:这个象我觉得不是指形状。拿人来说,是指气场,气质。拿公司来说,就是指这个公司的势头,气象。这个象,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指势,是外在的形,而非实体的形。

2.再看其物:这个物才是指形体,指承载的本身。拿人来说,那就是这个人的身体了,他的长相、气色、健康等等。拿公司来说就是这个公司的业务、建筑、里面的人等等。

3.三看其精:刚刚说了这个精指能量,这个就要测了,你得去对比他的能量是不是比别人强,是不是远超一般值。而这个精就藏在体内。用现在的话说,看的就是人或者公司现在的能力,和他们未发挥的潜能。

4.最后就是看其信:这个信就是指信念、智慧和神这一方面了。放到一个人身上,就要看他是否有坚定的信念,看他的价值观,看他为人处事,看他是否可信。于公司而言那就是文化、精神、价值观之类的。

这个往往是最决定这个人,这个公司以后走向和发展的。也是他们能量大小的决定因素。所以,老子说,其精甚真,其中有信。往往,信念越坚定,能聚集的能量也就越强大。

好,当你按照这个方法,不管对于事情、对于人、对于物。我觉得你只要真的能把这四方面都了解清楚了。那你对它也就真的掌握了。

也就是老子说的“以阅众甫”的状态!

本来,这一篇,我参悟了几天,一直稀里糊涂。

没想到,一篇文章写下来,写着写着,还写出点东西来了。

哈哈哈哈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33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