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大道,老子就是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3/3
北京中科中医院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schedule/

道德经:你的态度决定你的人生大道,老子就是这样做的!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小编以前一直以为这是教人该用何种态度来对待别人:对于别人,最好是无视他的存在,就是他的所作所为对你构不成一丝影响,其次是与人亲近,赞美别人,其次是畏惧别人,其次是侮辱别人。今天小编突然想到,这也是教人应该做什么样的人:最好是让大家忽略你的存在,其次让大家亲近赞誉你,其次是让大家畏惧你,其次是让大家侮辱你。

小编认为这是大道在不同角度的不同表现形式,大道是永恒的真理,以不变应万变,就在于道是抽象的,在具体的人,事,态度中形成不同的具象,抽象的道是不变的,但道的具象是不停变化的,在不同的时间,不同人的眼中,用不同的态度去看,道的具像都是不一样的。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

这是对境界的一种描述。举个简单的例子,作为个人,人人都有私心,见到弱小的(弱小者本来就贫穷,就不足)一般都想从他身上弄点好处,见到强大的(强大者本来就富裕,就有余)总想着去送礼送好处巴结他。这就是人之道。而作为主席总理之类的人物,总是要想着宏观调控,要努力拼命的缩小贫富差距,这就是天之道。天之道与人之道是相对的,天之道的层次比人之道高。

人们在获取利益的时候,总是以内圈人的利益优先,内圈人的利益满足之后才会去为外圈的人牟利。内圈人和外圈人的利益有冲突的时候,一般是优先维护内圈人的利益。当人们层次较低,只能满足自己的利益,无力为外圈人牟利的时候,就是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实际上是对自己有利的。当人们能力和层次达到一个高度,开始为许多人牟利的时候,相对的,就是天之道了。比如一国元首为国家牟利,让国家稳定团结,就要想办法缩小贫富差距,这就是损有余而补不足,就是天之道了。

接下来说点玄的,天道与人道,逆天与顺其自然。这其实是个很纠结的问题。人之道,损不足以奉有余,虽然能让自己获利,但是很明显这是不好的事情,不知道为什么不好(也许是因为公平正义什么的),但是恐怕一般人都会有这种想法吧,损不足以奉有余是不对的。于是人们开始追求天道,追求自然,这就是所谓的顺其自然。但是,天道,也就是天地规则,天地规则为人制定了人之道。人要遵循人之道,天要遵循天之道,这也是天道规则里的一部分。从这方面看,人要追求顺其自然,显然是逆天了。说实话这个问题小编至今没有想明白,希望悟得的道友指点一二。

若抛开虚无的道德来讲,人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追求天道也是为了更大的本领,更大的权利,或者只是为了开心快乐。就算只是为了开心快乐也是一种利益。从这个角度说,如果追求天道的道路上因为逆天遭到天谴,那便是天阻挡自己获取利益,为了自己的利益与天斗,似乎没有什么不对。小编这样说,可能有人会认为是大逆不道,但是你如果不逆天,还怎么追求天道?

关于修炼,很多人说修炼不能有欲望,你越想修炼出来什么特异功能就越修炼不出来,你静下心去修炼反而会出特异功能。这就有个问题,你没有欲望,你不想获得任何利益,你为什么要修炼?你哪来的动力去修炼?你要是说为了天下苍生而修炼,这也是一种利益,也是一种欲望。小编的理解是,不能有欲望不是说你不能想要通过修炼获得利益,毕竟欲望是做一切事情的动力。

而是你静坐修炼的时候不要胡思乱想,不要想着想要得到什么。修炼的时候应该是停止一切思考,让大脑一片空白的,这样才能去感受能量。在修炼以外的时间,当然还是要有通过修炼获得利益的想法,这样才能有欲望,有动力去坚持修炼。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这里一般都是把“知”作为通假字解释为智。我突然想到,也许这不是通假字,本来就是“知”。也许是天道里有一条很严格的规则限制,任何知道天道的存在,都不可以把天道说出去。那么这句话的意思就是知道天道的是不会说出来的,谈论讲授或者教导天道的人,都是不知道天道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3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