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老子如雨夜中的闪电,明天地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4/11

《道德经》第二十章独异于人

原文:

绝学无忧?唯之与阿(ē),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傫傫(lěi)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dàn)兮其若海,飂(liù)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sì)母。

译文:

断绝学习,就不会再有忧愁么?赞扬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恐惧的,不能不恐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如同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声。疲倦闲散啊,好像浪子还没有归宿。众人都有所剩余,而我却像什么也不足。我真是只有一颗愚人的心啊!众人光辉自炫,唯独我迷迷糊糊;众人都那么严厉苛刻,唯独我这样淳厚宽宏。恍惚啊,像大海汹涌;恍惚啊,像飘泊无处停留。世人都精明灵巧有本领,唯独我愚昧而笨拙。我唯独与人不同的,像婴儿在母亲身边一样(守道)。

感悟:

在‘老子’看来.贵与贱、善与恶、是与非、美与丑之间的种种差别都是人们按照世俗的眼光来制定的,其实并不符合“大道”。而人们以自己的主观态度为标准来看待世间的万物,必然会导致整个社会价值的混乱。

‘老子’不但揭露了社会上层追逐物欲的贪婪之态,还以相反的形象描绘出了自己的形象。文中的“我”显然是指‘老子’本人,但又不仅仅局限于他个人,而是推及到有抱负、有理想的人。

人们真是喧闹喜乐、风光满面,就像享用着盛宴的美食,就像春日里奔赴高台。唯独我淡淡漠漠的,找不出任何随潮同流的迹象,就像婴儿还不懂得言笑作态,娴静而慵懒,因不附从于任何潮流而显得无所归属。

老子整日处于大道之中,无言无为、无欲无求,自然也就无忧无虑、无伤无痛、逍遥自在,这就是堪破尘世的至乐境界...

这其实也是‘老子’合道的一种表现;‘道’有种特性,在《道德经》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这里的独立不改就是道的特性,一个‘独’,一个‘立’,表现出老子合道后的寂寞与孤独。他其实有点像独孤求败,剑法大成后那种无敌手的寂寥...

但是这样的孤独,在众人眼里看来,却是“累累呵!似无所归!”

而我认为这样的孤独,是一种境界,并不等同于寂寞。众人看他似无所归,他却是心有归属,他的心里有束光,那是大道照亮的光,“瞻彼阙者,虚室生白,吉祥止止”;他的眼里有片海,那是大道的湛与渊,充满他的眼。

“淴啊,其若海,望啊,其若无所止。”他的眼中的那片海,心中的那束光,以及能够“独异于人”的力量,来自他的精神,那是如同婴儿对母亲一般对大道的完全信靠。‘老子’——他如雨夜中的闪电,明天地,响众生!

这种“众人皆明,唯我独懵”的孤独,曾引发了生活在两千多年之后的瑞士心理学家荣格的深深共鸣。荣格是中国文化的崇拜者,‘老子’的追随者,他一生深入梦的无意识世界,探索梦中世界的奥秘和无尽宝藏。荣格在他的《回忆·梦·思考》中,引用本章说:‘老子’所表达的就是我在此老年时的实际感受,‘老子’是有着卓越洞察力的代表,他看到并体验到了价值和无价值,以及希望生命复归到期本来的存在……

心理学有个词汇叫“从众”,社会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个人容易受到外界人群行为的影响,而在自己的知觉、判断、认识上表现出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这便是从众心理,也叫随大流。从众是非常普遍的心理现象,实验表明,只有很少的人能保持独立性,没有被从众。而那极少数坚持自己独立性的个体,具备的不仅是勇气,更是卓然于众人的大智慧。

也许我们更可以试着发掘下自己的潜质,让生命之花绽放独一无二的美丽!

这世界有人在沉睡,而有的人早已醒来!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