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四十九章老子的以人为本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3/4/7
白癣风怎么医 https://m-mip.39.net/czk/mipso_7707186.html

原文

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感悟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因此也就有了我和你的区别。但是在这一章,老子描述的画面,是圣人没有固定的我与你的区分和偏见,而是会站在对方的立场来看待对方。

所以圣人对待善良的或不善良的人,都是善良的来对待;圣人对待诚信的或不诚信的人,都是诚信的来对待。圣人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对道有感悟,不管对方怎么样,我们善良诚信的来对待,对整体都是最好的。

圣人心系天下,百姓都看着圣人,圣人也都把百姓看作是孩子一般,希望可以不断成长。

提问

1、以人为本?

老子在这一章讲“以百姓心为心”,就是要以人为本的来看待对方。我们总是习惯从自己来看待外界,看待他人,却不容易做到从对方来看待对方。也因为我们总是从自己出发去考虑,才导致了彼此沟通或协作的各种问题。

尤其是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如果父母始终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孩子,那么孩子就无法按照他的内心去自由的成长,甚至可能导致人格的不健全。而“道”则是所有人的根本母体,道在指引个人成为自己想成为的样子,圣人也就是能够从道来看待对方。

2、同理心?

以人为本是老子所说的以百姓心为心。在具体相处的过程中,很好的相处原则就是“我们希望别人怎么对待我们,也就应该怎么样来对待别人”。孔子用精辟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来表达。

老子说“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这是对于道有了很深的领悟并且有所践行,是有德的状态。实际能够做到老子这样的是极为不容易的。

3、自我完善?

圣人是心系天下的,他会像看待孩子一样来看待每一个人,因为每个人的内在都存在着自我完善的动力,个人也希望可以去完善自己,变得更好。

在人本心理学中就是认为人的自我完善、自我实现的倾向是最根本重要的,可能这就是生命的意义本身。老子在这一章所讲述的内容是极为的深刻。如果个人的道心可以开显,那也就可以自我完善,自悟自度了。

注:《道德经》博大精深,文章只是个人悟道过程的浅见,多有不足之处,欢迎交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6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