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是一部道尽人生世态的书。
我们从中看到世间的丑恶,也从丑恶中生出了慈悲。
在卧闲草堂刻本的评语中,如此写道:
慎毋读《儒林外史》,读竟乃觉日用酬酢之间,无往而非《儒林外史》。
不必确指其人,作者便已将世人的丑,人心的劣,君子的迂腐,小人的无耻“毕现尺幅”。
书中这六句话,更是将人性的真实,展露无遗。
人生在世,难得的是一碗现成饭
在《儒林外史》开篇第二回中,金有馀朴实地向周进讲道:
“这读书求功名的事,料想也是难了。人生在世,难得的是这碗现成饭。”
卧闲草堂感叹道:“此语能令千古英雄豪杰同声一哭,盖不独吹箫之大夫,垂钓之王孙为凄凉孤绝人也。”
半生沉沦落魄的周进,无奈之下应允了金有馀,随商人去省城做个记账人。
年过半百,受尽奚落,积攒下的,仅仅是那一场痛彻心扉的嚎哭。
儒林之中的故事,大抵离不开功名富贵。但最终,无论是达官显贵亦或是落魄书生,都不得不落在“一碗现成饭”上。
有位作家曾经说过:“我们生而破碎,用活着来修修补补。”
经历过,才懂得,活着的意义,只是好好活着。
弃除尘世浮华,真正的智者,在人间烟火之中,只留了一份最平淡的从容与安宁。
只因在孤独里泡过,在热闹里烫过,才拥有了那份肝肠寸断后的了悟,与狼烟四起平息后的安然。
人生最极致的大彻大悟,不过是俗世烟火中的一碗现成饭。
这碗饭,让步履艰难的芸芸众生,有了一个归处。
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
《儒林外史》第二十二回,为了虚张声势,牛浦郎窃取牛布衣的名号,披着名士的外衣招摇撞骗,让两个丈舅端茶倒水,侍奉慕名前来拜访的董瑛。
未曾想,卜诚卜信竟徒惹一身埋怨。气急之下,牛浦被赶了出来。
三人拉扯至县门口遇到郭铁笔,卜诚不无感慨:“郭先生,自古‘一斗米养个恩人,一石米养个仇人’!这是我们养他的不是了!”
人世间的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
恩人变仇人,有时候就是这一斗米与一石米之差。
这世间所有善良的前提,是让这份好意,能够在俗世之中免受伤害。
不给恶人留情面,也是一种修养。
英国作家萨克雷曾经说过:
如果一个人,身受大恩之后和恩人反目的话,他要顾全自己的体面,一定比不相干的陌路人更加恶毒,他要证实对方的罪过,才能解释自己的无情无义。
人性的丑恶之处就在于,一旦习惯了接受,就会忘记感恩。
善良是免费的,但不是廉价的。不懂感恩,便是人性最大的恶。
眼前一笑皆知己,不是区区陌路人
《儒林外史》中所写的名士不少,但真正像名士的委实不多。
在第二十九回中,一位手持诗扇,脚踏丝履的名士出现了。
僧官摆酒,众人皆来捧场,诸葛天申带杜慎卿同来,得知杜慎卿在考试中得过头名,众人纷纷仰慕不已。一时间觥筹交错,好不热闹。
似乎,只有人到中年,才能看破这热闹之中的凉薄。
见过,经历过,方能明白,世间百态,真实与荒唐,如光明与阴影,相辅相成。
郑之珍曾在《目莲救母》中写道:“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人生路途中那些所谓的“门槛”,其实都是相对而言的。
本事够了,它就是门,而且还会有人迎着,领着;本事不够,它就是槛,而且还会有人拦着,撵着。
人生中许许多多磕绊,多半是因为本事太小了。
你强大的时候,处处可见笑脸,身边都是好人,周围全是朋友。
成年人的世界,有实力才有尊严。
因为这个世界从不在意你的自尊,人们看到的,只有你的成就。
宁欺白须公,莫欺少年穷
在《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中,季苇箫的出场,令唐二棒槌等人趋炎附势的嘴脸一览无余。
情节并不复杂,人物寥寥几个,但字里行间却将人性描绘得深刻。
常言道:“笑人穷者是真穷,说人傻者是真傻。”
世事如书,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朝暮之间,世态人心看得最是真切。
曾看过一个故事。
曾位列九卿的西汉重臣朱买臣曾是个落魄儒生,家中清贫,以砍柴为生。
因为穷困遭嫌弃,最终妻子改嫁。汉武帝登基之后,朱买臣得以重用,官拜中大夫。
与前期相遇时,朱买臣被任命会稽太守,在赴任途中看见前期与丈夫正在修路,《汉书》中草草一笔:居一月,妻自经死。
“宣府犹能畏后生,丈夫未可轻年少。”
年少不可欺,或许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也未可知。
正如席慕容所说:“挫折会来,也会过去,热泪会流下来,也会收起,没什么可以让我气馁的,因为,我有着长长的一生。”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鲁迅说:“吴敬梓《儒林外史》出,乃秉持公心,指摘时弊。机锋所向,尤在士林;其文又戚而能谐,婉而多讽。于是说部中乃始有足称讽刺之书。”
书中起伏跌宕的人物命运,始终被作者冷眼旁观。描摹演绎的浮世之绘,如烛照世相,让人生境遇,一咏三叹。
落魄时的范进,百无一用,遭人白眼,被岳父讥讽贬低;发达后的范进,在官场之中,在士绅之间,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半生坎坷蹉跎,他磨平了棱角,也磨出了人情世故中的精明。
从锦衣玉食的富贵望族,至家道败落的穷困人家;从受尽奚落的卑微书生,到人人攀附的达官显贵。
人生际遇,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此间落差,狠狠撕开了人心的脆弱,却也真实地淬炼了人性的坚韧。
“得失失得,何必患得患失;舍得得舍,不妨不舍不得。”
人浮于事,总有人逆流而上,也有人顺流而下。
《道德经》讲:“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福祸相依,得失共存,才是人生。
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儒林外史》第五十五回中,空有满腹才学,却不得重用的盖宽只能在田间舍头艰难度日。
面对邻居的闲谈,十月里还穿着夏布衣裳的盖宽说道:
老爹,“世情看冷暖,人面逐高低”!
当初我有钱的时候,身上穿的也体面,跟的小厮也齐整,和这些亲戚本家在一块,还搭配的上。
而今我这般光景,走到他们家去,他就不嫌我,我自己也觉得可厌。
常言道:钱包空空的人,直不起腰来。
贫穷真正可怕的地方,不只是物资上的匮乏,还包括精神上的窘迫。
它会将你用力掩饰的卑微放大,使你不得不小气,不得不放弃,不得不孤僻。
然而,残酷的现实告诉人们,生活从不会无缘无故地偏袒弱者,就如同历史不会勉为其难地铭记普通人。
这个世界不会主动让任何人满意,就如同你不去敲门,门就永远不会为你打开。
想要获得的尊重,取决于你现在“做了什么”以及“做得有多好”,而时间则会告诉你“你的价值”与“能够获得的体面”。
有人寻找各种借口对生活低头,也有人,迫使自己更好的面对生活。
选择权,始终在自己手上。
读书读到最后,其实,都是读懂了自己。
书中没有金戈铁马,没有深宫争斗,甚至没有主角。每个角色,都演绎着自己的人生,又客串着别人的生活。
这里有迂腐世故与凉薄,也有正直高尚与相知。这些人中间,有你,有他,也有我。
作家周月亮说:
鲁迅从小康坠入贫困,看清了世人的真面孔;
吴敬梓由豪华坠入贫困,则是看清了“功名富贵无凭据”,尤其看清了‘富贵’外在于人的真面孔。
千帆阅尽,你会发现,书中那些经典人物,曾经有,现在有,将来还会有。
书中这六句话,或许直白,或许晦涩,却无一不展现了人性的真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280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