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后记”,也是“后继”
《道德经传家版》后记
作者:董雪丹
老爸说,《道德经传家版》的后记由我来写,“后记”也就自然地有了“后继有人”之意,是“传家”二字的最好解读。当然,这个“传家”,不仅仅是我们的家,还包括许许多多的家庭,是文化的一种传承。只是我和弟弟、侄女侄儿和女儿,我们都是幸福的人,因为我们天生就拥有了一生用之不尽的传家文化。
写到这儿,竟不自觉地笑起来,我想起了六一儿童节刚过一岁生日的小侄子一鹤,他抓周时拿起一支笔在一本《道德经》上画啊画,还会对着爷爷书房里的一尊老子像拱手作揖……
总觉得这样的镜头,应该拣拾起来,“百姓日用即道”嘛,道原本就在生活之中。想来,做文也不应刻意,就翻出记述过往生活的旧文,权作“后记”的上下两篇。
上篇写于年11月8日,第十五个记者节。上篇写于年11月8日,第十五个记者节。作为一个有着二十年工作经历的新闻人,当时总觉得有许多话想说,想了很多,最后,觉得最想说说老爸——这个老记者的退休生活。写下这篇小文,当作记者节里“小”记者送给“大”记者的一个小礼物。既然他不愿意“老”,那我也就跟着“小”吧。
上篇:玩出一个新世界
老爸是个老记者,只是,他不愿意承认这个“老”字。别人称他“董老”时,他也总是抗议,不知是感觉自己还小,还是害怕那份过于深沉的尊重。他也的确生就一颗童心,总像一个贪玩的孩子,一个永不知疲倦的顽童。
那就换个词儿,说他是一个资深记者吧。究竟有多“深”,看看他在年的记者节写的一首打油小诗中的几句吧:“我把新闻比情人,半生厮守苦相恋。四十年前偶相遇,一见钟情结下缘。销魂断肠终不悔,如痴如醉情相牵……”
这么说来,老妈就是要吃醋,也有吃醋的理由,且不用说老爸日常与文字的形影不离、魂梦相牵,仅仅就按年头去回顾,老爸和新闻相守的时间,应该也比和老妈相守的时间还要长。
按说,退休了,这老头儿可以和新闻“一刀两断”了吧,可他在年10月退休前已经为自己找好了活儿:“人过五十又学艺,传播大道做网站。道学道教创论坛,弘道传道不知倦。”论坛里有很多版块,新闻自然还是不可或缺。用他的话说,这都是玩儿。
这老头儿玩得还真上瘾。记得小侄女一岁多时,我在“爷爷在家干啥呢?”她总是回答得言简意赅,就一个字:网。妈就在一旁笑。小侄女两岁时,再问,就多说了一个字:上网。妈还是在一旁笑。当然,有时她还要调和这一老一小的矛盾:老顽童要上网管理他的网站,小侄女放着电视不看,非要凑热闹上网看动画片,明摆着和老头儿作对嘛!
不过,老爸和小侄女的矛盾,是两个顽童之间的矛盾,比较容易和解。老爸和老妈之间的矛盾,就复杂多了,有时不大容易调和。
刚退休的那一段时间里,老爸有时会向我告状:“你妈光欺负我,叫我拖地,还嫌我拖得不干净。”老妈是一脸的无辜:“不叫他起来干点儿活儿,他一个劲儿地‘趴在网上玩儿’!”老妈就这么有才,这么精辟的语言,就她总结得出来。
赶上老爸不听话,老妈自然会很生气,要唠叨几句,发个小火。好在老顽童的自我消解能力很强大,对于不好听的话,“忘性”也大。没办法,妻子眼中本来就没有伟人,再说,谁让自己干家务活儿技不如人呢。就这样,他原本的火爆脾气,在新的生活模式里慢慢消磨,越来越是平和。就连告状,也是一副乐呵呵的样子。看来,处理好日常,也是要有“道”心的,“百姓日用即道”嘛,道原本就在生活之中。
有时,老妈会逼迫他从电脑前站起来。不跟电脑玩儿时,他会和小侄女玩儿。有一回,他给小侄女的头上绑个红色丝带,脖子里挂上他参加会议时用过的黄色绶带,还让她手里捧着《道德经》,拍下来,题名《小小道童》,发到“我爱我爱” 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在他的“大道”里不紧不慢地过着,可一样的日子在老顽童退休的第三年时,好像有些不一样了:他总是不断接到全国各地的邀请,不断地外出,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几次去洛阳老君山、济源王屋山,还有江苏茅山、南岳衡山、西安终南山、江西龙虎山、福建东狮山、四川的青城山和鹤鸣山……从他的行程中,我开始知道,原来那么多的山,都与道文化相关。“最乐入山访道,且喜有酒学仙”,这是老爸自撰的联语,由此可见,他行走天下时的悠然惬意。
对于老爸的改变,老妈很高兴:“他不会再成天趴网上了。”跟随老爸出门两次之后,老妈看老爸的眼神里,分明多出了些什么,她不再以为老爸只是瞎玩儿了。她很兴奋地给我讲,老爸在会上怎么发言,弟子怎么尊重,见了哪些哪些已经近乎被神化了的道教名人。我调侃老爸:“不用再担心地没有老妈拖得干净了!”老爸很骄傲地说:“越老越宝贵的有两种人:老中医和老学者。”老爸的骄傲,是有理由的:在文化产业方面,他总有自己独到的眼光和见解,有不少地方请他去为当地的道文化建设出谋划策。“老妈以你为骄傲,不会再跟你计较家务做不好了。”这么对老爸说时,我的心里是轻松的。
说实话,爸退休在家之后,有一个时期,我是很心疼的:他从一个广阔的空间,落脚在家这样一个小小的点上,才干似乎一下子都消失了。在家这个微小的点上,不会拖地,不会做饭,所有的家务事,都做不好,似乎一下子成了生活中的弱者。好在,他有网络,网络上道学的传播,盛得下他广阔的精神空间。我能理解,他人虽在一个逼仄狭窄的空间里,精神却在飞翔,在与天地相往来。可是,妈不愿意他为了一个“虚拟”的空间一天到晚面对电脑,因为她担心他的身体。所以,她总是故意地“欺负”他,指使他拖地、打扫院子、种菜……促使他从电脑前站起来,活动活动身体,休息休息眼睛。
老爸不就是在网上玩玩嘛,往大了说,不就是想让自己的精神有一个寄放的地方嘛,怎么玩着玩着,就玩得“延熹道人”的网名比真名“董延喜”还有名?怎么就玩成了“中国道学论坛”、“中国道教论坛”总编,《道行天下》杂志副总编,“网络弘道第一人”,这样的帽子,怎么就扣在他的头上了?怎么会有那么多人那么大老远地来拜访这个老顽童?他说:“就想为道学普及做点什么,做的,都是自己想做的,愿意做的,做得轻松,跟玩似的,玩着玩着就做了。嘿嘿,玩呗,就是玩出来的。”
真是一个老顽童,玩了那么多年了,还是玩不够。现在,越来越贪玩儿,玩出了周口,玩到了全国各地,还心怀一个世界,成了“世界老子学会”的发起人之一。这就是“为无为”吗?
玩吧,只要玩得高兴,玩得充实,玩出一个属于自己的新世界。
回想起来,在他退休当天单位的送别晚宴上,他即席作的顺口溜,已经畅想了自己的玩法:
道学道教两论坛,这也玩玩,那也玩玩。
明道修真悟三玄,道也钻研,易也钻研。
百字道文日一篇,老也谈谈,庄也谈谈。
闲暇问道访名山,宫也转转,观也转转。
尘心消尽道心宽,名也看淡,利也看淡。
无忧无虑养天年,顺也乐观,困也乐观。
退休生活似神仙,福也无边,寿也无边。
下篇写于年夏,父亲节的前一天。
下篇:《道德经》在我家
就从我女儿收到大学录取通知书说起吧。
在装有录取通知书的大信封里,同时装着学校留的作业:要求学生阅读经典、品味经典,深入了解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还列了几个备选书目。不用看那些书的名字,我就知道,兜兜转转之后,女儿一定会选《道德经》。
果然,前天女儿在我家的 我回复她:“不带这样把抄袭美化成借鉴的。”
调侃归调侃,昨天女儿还是说:“和姥爷一起吃饭去,再听他讲讲。”
我当然明白,这种“听讲”会深化她对《道德经》的理解,会成为她读后感的一部分。应该说,在她的成长过程中,有意无意、有话无话的“听讲”已经让她的血脉中流淌着一种文化传承。也许她自己都不明确如何选择时,这种传承已经在无形之中替她做出了选择。
还是在我女儿四五岁时吧,我牵着她的小手散步时,常常游戏一样教她背《道德经》,大概背了二十多章,她不想再学,我也就没有再教下去。一切都顺其自然吧!但我相信,一颗小小的种子已经种下。
前段时间和她闲聊,她说有不少同学在整容,有的甚至跑到韩国去整,她感慨:“我能理解他们爱美的心理,也能接受化化妆,洗了还是原来的自己。就是不明白,为什么非要去整容呢?想找回原来的自己,再也找不到了。”我当时有些激动,因为我看到,一颗小小的种子,已经在她心里发了芽!
去除外饰,回复本质,也就是返朴归真啊。女儿还真没有辜负她名字中的“朴”字。也许她不知道,她自然而然的几句话,触及了几千年以来的一个大命题。几千年前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就写着“认识你自己”。苏格拉底也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宣言。而从古至今,又有多少人可以拨开层层迷障,真正地认识自己,找到本来的自己呢?
我感到幸运,我们的家族有着这样一种精神传承,让她可以顺其自然,可以帮她更好地认识自己。
我怎么能不感到幸运?老爸不仅仅给了我家族血统的遗传,更给了我文化血统的遗传。现在,我又在女儿身上看到了这种遗传。看来,我和老爸给我女儿起名时,不约而同地想到“樊朴”,应该不是偶然。
女儿还对我说,她以为曾经背的许多东西都忘了,但在一次语文课上,看到以《欲望》为题来写篇作文时,“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这样的句子立刻从她脑子里跳出来,让她意识到,那些她以为已经忘却的东西,不一定藏在哪个角落里,在不经意时给她一个惊喜。
女儿选择《道德经》来写读后感,我当然高兴。按学校的要求,还有家长为孩子的读后感写评价。我愿意写,因为我也喜欢《道德经》。至于喜欢的理由嘛,什么都不必说,说出的理由都太单薄,对不起书本身的博大精深。
《道德经》是老爸最喜欢读的一本书。周口鹿邑是老子故里,作为周口人,老爸对《道德经》似乎有着一种天然的亲近。他常说,一部经典胜过万卷杂书。读了这部书,没有什么烦恼放不下,没有什么心结打不开。
一部《道德经》,老爸翻了三十年,还没有厌倦。他的书架上,有各种版本的《道德经》,一排又一排。我在这些书的熏染中成长,从十几岁开始,也自然而然地翻开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世界。
老爸对我,一直像朋友。也许是相同的职业、相同对文字的热爱造就了我们有许多的共同语言吧,我们一见面,总有说不完的话。许多次的话题,都是从老子开始。
老爸当然不光和我说,他是以读道讲道传道为乐的,逮谁跟谁讲,他的小孙女话都说不清楚时就会念叨“道可道,非常道”。孙女一念,他就大乐。可想而知,在我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想不与“道”同行都难。
不仅仅是说、是讲,道法自然的思想之于老爸,已变成一种人生存在,变成了一些生活细节,变成了生活本身。他把自己活成了“老顽童”,从不会端着家长的架子放不下,会和孙辈的孩子们一起没大没小地疯玩儿,回归到一个孩子的真实,达到一种心灵自由舒展的状态。
老爸退休后,为传播心中的道学,做网站,办论坛,创立 老爸玩得开心,我也为他开心。毕竟,这个玩的地方可以安放他的精神世界。《道德经》中有一句“不失其所者久”,老爸对这个“所”的解释是“灵魂安放之所”。他对这个字独到的理解,让我深深地意识到,他是一个幸福的人,《道德经》就是他寄放灵魂的所在。
其实,在我心里,一直有一个追问:这部书,值得老爸这么读吗?在一番求索和对照式的阅读之后,我找到了答案。那是在读过一点儿西方哲学之后,我曾随手在 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培根、笛卡尔、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休谟、康德、黑格尔……一个又一个闪光的名字背后,站着一个又一个的思想英雄。
我只是匆匆地追随着他们的脚步,倾听一颗又一颗高尚的心灵对人类永恒问题进行着无尽的思索和追问。
有提出就有解答,有结论就有推翻,他们也会争吵、较量。
很奇怪,合上书,除了有艰涩阅读后的轻松感,还出现了一种幻觉。
仿佛看到老子独坐在高山之巅,双目之微合。他静静地看着两千多年里思想战场上一轮又一轮弥漫的硝烟,像静静地俯瞰着山间的云烟漫卷。
他抬起手,捋捋长长的白胡须,一任轻风吹起他的青布衣衫。
他终是什么也没有说。
人间的大道,却已道尽。
老子让我们找到自己的精神血统,知道自己从何而来,向何而去。这样的经典,自然值得老爸这样去读。
今年父亲节的前一天,我和爱人樊华带着女儿一起去老子学社,在这里,每周六下午老爸都与同道中人一起分享《〈道德经〉传家版》。我想,我们几代人一起学习《道德经》,就是对“传家版”一种现实的、行为的诠释吧!
女儿是带着古筝去的,学习之余,给大家弹上一曲。在清幽的琴声之中,老爸双目微合,很享受的样子。我知道,他享受的不止是琴音。
《道德经传家版》购书联系
张琼娜
夏松林
-
书款请汇至:
一、河南道元文化产业发展有限公司
账号:
开户行:建行周口迎宾大道支行
二、张琼娜
卡号:
开户行:中国银行周口分行营业部
董雪丹赞赏
人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16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