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矣。
译文:
不崇尚贤才功名,使民众不争名夺位。不视难得的奇珍异宝为贵重之物,使民众不去做偷盗的坏事。不让民众看见可贪的功名、利禄,使民众之心不产生邪恶和动乱的念头。所以有道之人治理政事,要净化人们的心灵,满足人们的温饱,削弱人们争名夺利的雄心,强健人们的体魄,永远使人们没有伪诈的心思,没有争夺名利的欲念;使那些争名夺利、为非作歹之徒不敢造是生非,不敢做坏事,那么国家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简介:
《道德经》,又名《老子》,由春秋时道家创始人老子的著作,记录了春秋晚期思想家老子的学说。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德经》在后,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德经》在前是谓先修自身心意,后《道经》是谓以身心精进,在体悟道之所传。
作者简介: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谥伯阳。华夏族,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今河南鹿邑地区),约生活于前年至年之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认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经》(又称《老子》),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怪说,“《道德经》是我正在看的书,原文和译文参照吉林出版社版本,之所以告诉大家我的版本是因为有的版本原文会有出入,我也不知道哪一个才是权威。如果你知道,可以点击留言告诉我~作品简介和作者简介来自百度搜索。”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2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