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53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9/14

《老子道德经憨山注》解读53

逸尘

老子道德经解(上篇)

第四章

和,混融也。光,智识衒耀于外。即所谓饰智惊愚,修身明污者,是也。唯有道者,韬光内照,光而不耀。所谓众人昭昭,我独若昏。众人察察,我独闷闷。故曰和其光。与俗混一而不分。正谓呼我以牛,以牛应之。呼我以马,以马应之。故曰同其尘。

然其道妙用如此,变化无方。而其体则湛然不动,虽用而无迹。故曰湛兮似或存。要妙如此,而不知其所从来。故曰吾不知谁之子。且而不是有形之物,或象帝之先耶。帝,即天帝。象,或似也。

愚谓此章赞道体用之妙,且兼人而释者。盖老子凡言道妙,全是述自己胸中受用境界。故愚亦兼人而解之。欲学者知此,可以体认做工夫。方见老子妙处。字字皆有指归,庶不肖虚无孟浪之谈也。

察察:分析明辨。

闷闷:愚昧的样子。

昭昭:明辨事理。

昏昏:不明辨事理,胡涂。

“和”,指混合,融合。“光”,是智慧见识外露的样子。就是人们常说的,装出很有智慧的样子去吓唬愚人,修养自身去向有污点的人展示德行。有道的人韬光隐晦,智慧不外露,所谓,众人都清楚明白,独有我好像昏暗不明。众人都能分析明辨,我独显出愚昧的样子。所以叫“和其光”,与世俗之人混在一起,没有分别。别人叫我为牛为马,我都答应。这样就是“同其尘”。

大道的妙用就是这样,变化无方,但道的体性却是不动不摇,虽然起了作用,但不留痕迹,所以说它澄清啊似有似无。“道”就是这样的奥妙,却不知从何而来,所以说“吾不知谁之子”,因为它不是有形体的物质,好象在天帝之前产生的。帝,就是天帝。象,好似的意思。

我认为这章是赞叹“道”体用的奥妙,同时也在说人。大凡老子在说明“道”的妙处时,全是描述自己内心的觉受境界,所以我也从人的角度加以说明,想学老子之道者明白这点,就可以依此做功夫,这样才能体会老子所说的妙处,字字都是有着落的,不至于流于虚无孟浪的空谈。

鸣谢

本文作者:逸尘老师

校对编辑:净鸿

封图拍摄:荷语

总编辑:默尘









































鍋忔柟鍒剁櫧鐧滈
鐢叉哀娌欐灄婧舵恫鍙互娌荤枟鐧界櫆椋?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3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