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新译第五十四章原第二十七章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8/12

成圣篇第六章

道德经新译第54章原第27章

善行,无辙迹;善言,无瑕谪﹔

善数,不用筹策﹔善闭,无关楗而不可开;

善结,无绳约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

常善救人故,无弃人﹔

常善救物故,无弃物,

是谓袭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师﹔

不善人者善人之资。

不贵其师,不爱其资,

虽智大迷,是谓要妙。

三愚释译:

大善如大道(无形),故无迹可寻;大善如大美(不言),故无瑕谪;大善如大巧(若拙),故不用筹策;将大善用于“闭”,则浑然一体不可分;将大善用于“结”,则一体意识不可解。所以在圣人眼中,所有人都在“一体”中有独一无二的价值,所有物也在“一体”中有独一无二的作用,所谓的“弃人”、“弃物”都是站在自我的角度来看而已。所有大善的智慧都值得大众学习,要尊“善知识”为师,而大众(每一个个体的人、物)又是善知识的资(来源)。所以为学者要尊重师,为师者要爱惜资(大众),做不到这一点无论看起来有多少智慧,也算不上得道的人,这就是有智慧和有知识的区别了。

实践:

常善救人,常善救物。

第一层面:把所有的(无量)人和物的信息都汇集在一起。每个人(物)都有价值所在。这个东西不能用了,赶紧修补抢救,让回到能用的状态,这是救物。你把他引回他的道上,就是救人。把别人没有发现的无法用到的,他本来具有的优点、长处你都装进心里。不光装优点长处,也把这个人的欲望和需求装进心里。在调用资源时,你找既有能力同时能满足他需要的人干。既用他所长同时补他之弱满足他所需,用的同时能利益他。

第二层面:众生是成佛之菩提,不善人是善人的资粮。当你开始看到别人身上优点越多,你的慈悲心会生起。你通过接纳他们,通过救人和救物在积德。当功德达到一定量时,就因为众生可度,菩萨就提升了境界。

第三层面:贵其师,爱其资。三人行都是我师,天地万物皆为师。物的性就是老师,格物致知。一切都是师的态度和信念,这是贵其师。你觉得一切都不如你,就是不贵其师,感觉他的水平不如我,持而盈之。当你开始贵其师,爱其资,你很快就成为觉悟的人。你能够包容天下,你就全觉。

赞赏

长按







































北京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
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