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道德经》,相信大家并不陌生。而我们就看下其中的内容观点。在《道德经》第二十六章中,老子写道”是以圣人终日行不离辎重“,这里的辎重是指出行时随身携带的衣食等重要的生活资料。这样一个生活化的场面,表明圣人安县居处,“燕处超然”的态度,佐证了观点:轻率就要失去立身的根本,纵欲妄动就要失去主宰的地位。
第二十八章,老子再次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雄”对“雌”,“白”对“黑”,“荣”对“辱”,目的都是在强调后者,告诉读者“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在句式上也使用了排比的手法,让读者看去产生锲而不舍的观感,圣人反其道而行不止一次,而是很多次,这样就加深了印象,更好地理解了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第三次出现了“谷”这一形象。第三十章,老子写道“师之所处,荆棘生焉。大军之后,必有凶年”。这里的“荆棘”形象地刻画了驻军走后的那种一片荒败的景象,“凶”则是刻画出饥荒、灾难连绵的景象,均是通过刻画战争带来的惨败景象表达了对战争的不满。
第三十一章并没有特别突出的一个词语或句子勾画出画面,而是一整章都在勾画一个画面。老子在这章里面给我们描绘了生活中的长尊礼仪。圣人在生活起居时左边为贤,用兵打仗时右边为贵。吉庆之事以左边为上,凶丧之事以右边为上;偏将军居于左边,上将军居于右边—一这说明军列的秩序仪轨等同于凶丧之事的行事仪轨。所以,准备征战杀人的人群,要怀着哀痛的心情参加;即使战胜了,也要按照凶丧的礼仪来处理。这样一个反战的思想,若是直接表达,不免少了很多说服力,老子聪明的把生活中的礼仪描绘了出来,这些是和普通百姓息息相关的一些十分浅显的道理,故而能使自己的反战思想和读者产生了强烈的共鸣。
第三十二章,老子写道“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这里把道在天下比作细小的溪流自然流归的江海。这一个形象的比喻,就很好地解释了此章上文的种种观点,“谷”这个形象在此第四次出现。第三十五章,老子写道“乐与饵,过客止。道之出口淡乎其无味,视之不足见。听之不足闻,用之不足既”。老子举例说声色美食之类的感官诱惑总是轻易地就招引某些人不再奔赴大道,这个画面是人们生活中经常见到过经历的事情,然后老子接着说道传道言谈,也许使人觉得淡然无味,觉得不值一顾,不值一听。
但是,理解它而运用它,它的妙用是无穷无尽的。这样个对比,就凸显出道的可贵,也许它并不会马上吸引人注意,但用好它,会给你带来无穷无尽的好处,只把目光停留在眼前利益上是愚蠢的。有了前面的刻画,老子要传达的思想显得十分的有吸引力。就好比给你描绘了一个美好的事物,然后告诉你,道比它更好,把本来难以言状的道的好处有理有据地展现出来第三十六章,老子再次运用了对比的修辞手法,“歙”对“张”,“弱”对“强”,“废”对“兴”,“夺”对“与”,也是重点在言说后面的词所表达的行径,这样强烈对比产生的画面感使读者印象深刻。而后半段则是用鱼不可以离开深厚的水体而生存这一生活常识,表达国家的有效力的凭恃不可以轻易展示于人的思想,使自己的观点显得有理有据。
第三十九章,老子写道“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其致之。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侯王无以贵高将恐蹶。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侯王自称孤寡不骰。此非以贱为本邪?非乎?故致数舆无舆。不欲绿球如玉,珞珞如石”。这里的“清”“宁”“灵”“盈”“生”“贞”这几个形容词,都是表面了天、地、神、谷、万物、侯王、达到浑融一体后的表现。这里采用了排比的句式,表现出不同的事物达到浑融一体有不同的后果,体现出道的博大精深。这里“谷”再次出现,第一次为山谷的意思,第二次则为谦虚的意思而本章最后说道既不要一味地像宝玉那样华丽高贵,也不要一直像石头那样顽劣下贱,是对“故致数舆无舆”这一结论的形象说明。
第四十一章,老子写道“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通过对上士、中士、下士三种不同阶层的人闻道后的表现的刻画,引出了结论。因为有了这个具体生动的画面做铺垫,后面要表达的思想。第四十五章,老子写道“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这里再次使用了对比手法,通过这种对比使读者感觉到一种针锋相对的画面感,通过对比突出表现自己的核心思想,让读者能抓到关键。
第四十六章,老子写道“天下有道,却走马以粪。天下无道,戎马生于郊”。这里通过刻画马不同的用途,表明国家的运行合乎于道的重要性。第四十九章,老子写道“圣人皆孩之”。这里把圣人比作母亲,把百姓比作孩子,这样亲密的关系描绘给读者以想象,自然会联想到母亲对自己的无私的爱,从而和此章“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相呼应。
第五十章,老子写道“盖闻善摄生者,陆行不遇兕虎,入军不被甲兵。兕无所投其角。虎无所措其爪。兵无所容其刃。夫何故?以其无死地”。这里老子通过向读者描绘这样一个画面:善于维护生命的人,在陆上行走不会遭遇凶恶的犀牛和猛虎,即使参加战争,也不会受到武器的伤害。对于他,犀牛于其身无处投角,猛虎于其身无处伸爪,武器于其身无处显露锋芒。而之所以会这样的原因,是由于他根本就没有可以让人致其于死命的要害部位。由于有了前面形象化的铺垫,所以没有要害部位这个说法就会给读者恍然大悟的感觉,从而留下深刻的印象,达到很好的传播效果。而对于这个话题,你又有着怎样的看法呢?欢迎大家在下方留言。
白癜风的危害山西白癜风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53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