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道德经》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来弘扬,作为正能量来传播,很有必要,很有价值。我的态度是8个字:抛砖引玉、共同学习。如果有人能抽出时间来悉心体会这部古老的经典,则善莫大焉!学习的宗旨也是8个字:回归元典、弘扬传统。宏伟目标是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要系统梳理传统文化资源,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一旦激活,绵延不绝。
为什么要学习《道德经》?老子是中华文化的一面旗帜,《道德经》是中华文化的经典品牌。我国上下五千年,儒、释、道三家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可以说笼罩了全部中国文化思想,一直延伸至今。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封建社会里,以老子为代表的道家学派是唯一能与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学派相抗衡的思想流派。他的思想学说既是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又是国学研究的重要对象。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现在,都有着既深刻又普遍的影响。
纵观整个世界,物质生活越来越丰富,但危机四伏:信仰日弱、人情淡漠、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生态破坏、物欲横流、竞争惨烈。根源在于道德沦丧。人们感染“贪、嗔、痴”三种病毒,同时被精神的空虚和痛苦所折磨、所困扰。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内心的和谐受到极大破坏。
老子反对无休止追求物欲的满足,而讲究精神境界的提升;反对以人为的方式扭曲心灵与自然,主张依道而行。这为化解今日之危机,治疗社会的疾病开出了良方,并提供了精神动力、道德支撑和文化支持。人的最高信仰在于道德,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有伦理道德。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既包括物质的小康,也包括精神的小康。党中央为何强调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相结合?因为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在强调治国必须依法的今天,道德危机的程度可想而知!因此习大大才提出要“猛药治疴、重典治乱”。道德,就是老子永远不变的主张,老子的最高理想就是实现以德治国。
在我们中国人的文化基因里面,有一大部分,而且是很重要的部分,是老子的思想。老子留给中华民族最宝贵的财富,就是著名的,被世人认为玄而又玄的,只有五千多字的《道德经》。
读了《道德经》之后,你就会知道人为什么要讲伦理、讲道德,这是老子对人类最大的贡献。人从哪里来?死后到哪里去?人为什么要活着?这是始终困扰我们每一个人的问题,老子对这个哲学上的三个终极追问有着精妙的解答。老子不仅仅属于玉龙、属于丽江、属于云南、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没有谁能像老子那样塑造中华民族的灵魂,乃至改变世界文化的进程。他创作的《道德经》与西方的《圣经》并驾齐驱,交相辉映,东西方文化在此碰撞,绽放出最绚丽灿烂的火花。《道德经》既是传统的、又是民族的、当然也是世界的。如何解读这部经典,我认为要站在时代的高度、全球的视野,努力做到“传统文化现代表达、民族文化世界表达”。丽江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各种文化在此交汇、碰撞、共融。“丽江承载文化、文化成就丽江。”丽江人有着特殊的使命,其中就包括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传承弘扬。这才是真正的“天雨流芳”。
《道德经》说什么?谈《道德经》必谈老子吗?也不一定。因为你如果认为鸡蛋味道不错,那吃就是了,何必去管是哪只鸡下的。话虽这样说,人和鸡毕竟不同。所以还是应该了解一点。
老子相传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今河南鹿邑人,另一说是安徽涡阳人。他老人家生活在春秋时期,距今多年了。确切生卒年已不可考,较公认的说法是他约生于公元前年,卒于公元前年。他的老乡(即河南鹿邑人)也认为他们这位伟大的乡贤生于公元前年,比孔子大20岁。
《史记》载:“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即有的说他活了多岁,有的说他活了多岁,都是因为他修道而得以长命百岁。我们不去管他准确地活了多少岁,总之他是个大寿星,是名符其实的“长寿冠军”。他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民间尊称为“太上老君”。
上世纪30年代,四川才子刘师亮拜访“厚黑教”“教主”李宗吾。李宗吾咄咄逼人:“骑青牛,过函谷,老子姓李!”刘师亮反唇相讥:“斩白蛇,入武关,高祖是刘!”本想占人便宜的李宗吾碰了一鼻子灰。这里上联讲的就是老子的故事,有个成语叫“紫气东来”,说的也是老子。传说函谷关关令尹喜有天夜晚登关凝视夜空,忽见东方紫云聚集,其长三万里,形如飞龙,由东向西滚滚而来,自语道:“紫气东来三万里,圣人西行经此地。青牛缓缓载老翁,藏形匿迹混元气。”预见将要来关的这个圣人就是老子。“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今天的老子依然屹立东方,傲视群雄。
《道德经》博大精深,涵盖哲学、宗教、史学、文学、美学、人类学、逻辑思想、神话学、民俗学、军事学、管理学、经济思想、语言学、医学、气功养生等领域。也在这些领域对传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被认为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难读懂的经典。西汉景帝以前不叫《道德经》,就叫《老子》。汉景帝以黄老之术治理国家,改为《道德经》,以提高其地位,并通令朝野不管是谁,必读此书。唐玄宗(即杨贵妃的男朋友唐明皇)称之为《道德真经》。
《道德经》本不分上、下篇,也不分章。但后人为了学习研究、受持读诵的方便,将其分为道、德上下两篇,共81章。这是一部从社会实践中总结出来的、指导社会与人生修行的经典。千百年来,古今中外对《道德经》的解读见仁见智:政治家崇奉其清静无为的政纲;哲学家服膺其“无为而无不为”的思辨;军事家视之为兵书;谋略家激赏其知雄守雌、以退为进的睿智;教育家看重它“常善救人,故无弃人”的教育理念;商业家赞赏它“将欲取之,必固与之”的经营谋略;道德家欣赏它的返朴归真;美学家颂扬它的赤子之心;而广大群众则把它当成了修身的宝典、养生的指南。
老子“道法自然”的宇宙观、“尊道贵德”的人生观、“无为而治”的政治观、“爱民治国”的人民观、“知荣守辱”的荣辱观、“道生万物”的发展观、“负阴抱阳”的和谐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的社会观,与辩证唯物主义一脉相承。老子总结的大道、乐天、奉献、惜时、敬畏等精神,和谐理论、民生思想、因果规律、刚柔原理、养生之道、防患意识等思想,很有现实意义。
怎样学习《道德经》?《道德经》常常被划归为道教学说,其实道家和道教是不能混为一谈的。但《道德经》的确是道教的理论基础和基本教义的重要构成,故被道教尊奉为根本的、主要的经典。
清代大学士纪晓岚认为《道德经》“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从哲学的角度来看,这是我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故胡适说:“老子是中国哲学的鼻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位真正的哲学家。”美国作家麦克·哈特在《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名人排行榜》中说道,在中国浩如烟海的书籍中,在国外被人广泛翻译和阅读的一本书就是在两千多年以前写成的《道德经》。
在西方社会,《道德经》比儒家经典更受欢迎,至今少说也有40多种译本。除《圣经》以外,任何书籍在数量上都无法与《道德经》相提并论!这大概也就是美国《纽约时报》将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的原因吧。古今中外的大家们都对老子及其学说发出由衷的赞誉,不胜枚举。《道德经》博大精深,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也为我们介绍了做人做事、对待万事万物的方法论,从中可供学习参考、借鉴启迪者很多很多。
《道德经》并不像一般人所理解的那样,仅仅是一部论述“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的道德著作。事实上,“道”和“德”这两个字各有不同的含义。
这里的“道德”涵盖伦理道德,是包括与被包括的关系。简单说来,道为体,德为用,二者不能等同、不可分开。她虽然只有短短的五千余言,但却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中国人的所有学问都是为人生而做。故须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
《道德经》不是为了供学者研究的,而应该成为一种普世文化。从实践中来,又要回到实践中去。一部经典如果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脱离群众,那只是废纸一堆。如果不能对我们的思想、工作、学习、生活产生正面影响,那就百无一用。祖国几千年的文明,维系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从来不是宗教,而是伦理道德。
“条条大路通北京”,所取角度各异,收获也就不同。但都跳不出“道”的手掌心。在中外的企业界,喜爱和推崇老子思想的人也非常多。同样一部《道德经》,既可以读出君子,也可以读出小人,当然也可以读出伪君子。看你怎么读。
吾以为打开《道德经》智慧之门的钥匙是两句话:以天道喻人道,以物理通事理。鲁迅先生说:“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道”是一个人的灵魂。今天,除学者们从事不同学科的研究外,人们最感兴趣的可能是《道德经》中所潜藏着的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以及为人处事的大智慧。《道德经》不是一门知识,而是一门智慧。现在正是学习弘扬的最佳时机,学了以后如果有人认为:这真是我们这个时代最需要的东西!然后“真善美”一天比一天增多了,那就OK了!
文化的崇高使命是以“文”化人,我们今天品读老子的学说,学习他的崇高境界,体悟他的般若智慧,是难得的精神享受,也是可贵的思想陶冶,又是丰富的心灵滋养,领悟的是真知,得益的是真行!《道德经》虽然只有五千多个字,但它却是“一个字就能涵盖一个观念”的大文章、好文章。每次阅读《道德经》,配合人生的阅历,都会有新的认识和领悟。
《道德经》最大的魅力不在于它本身是什么,而在于告诉人们什么、影响人们什么,在影响我们思维方式的同时影响我们的行为方式。它是祖先的馈赠,它是梦中的情人,如果你爱上了它,那就请“爱于心,践于行。”让我们亲近老子,亲近《道德经》。
专栏作者:玉龙县政协余建洋
主办单位:玉龙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罗丽霞
初审:李佳健
终审:和云霞
哪里的医院治白癜风好白癜风能根治么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5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