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我们介绍了《道德经》的大概情况,还有两个问题没有跟大家交流:一个是《道德经》的字数。我们都知道《道德经》除了叫《道德经》、《老子》、《道德真经》等之外,还叫《太上五千言》,这是因为它的字数就大概是字。之所以说大概是因为它有不同的版本,有的版本字数多一些,有的可能少一些。另外一个问题是《道德经》的注解问题。我介绍过最著名的四大注本:王弼注本、河上公注本、傅奕注本和严遵注本。但并不是只有这4个注本,古往今来注解《道德经》的人可以说成千上万。单独介绍清朝注解《道德经》的情况就可以写成很多专著。其他比较著名的如韩非子、苏洵、严复都注解过《道德经》。唐玄宗、宋徽宗、明太祖还有清世祖等帝王也都注解过。不同的注解蕴含了注者本人的思想。
我们今天先讲第1章。第1章非常有名,也是世人争论最多的。那么第1章到底有什么内容啊?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在这儿要先强调一下,这是我看到的版本,不同的版本会有差异。另外,这是按照我自己的理解进行的断句,我们知道古代的文章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不同的断句会造成对同样文字的理解不同。我按照我的断句方式给大家逐字逐句的讲解一下它的意思:
道可道,非常道就是说道是不可言说的,能够言说的不是恒常大道。这里还涉及到一个知识:早期的版本这里写的是道可道非恒道。恒变成了常是因为我们古代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制度叫做避讳制度,就是帝王的名字是一般人不能提起的,要避讳。在这里面恒改成了常就是为了避讳汉文帝刘恒的名字。《道德经》有些版本中将邦改成了国,因为汉高祖叫刘邦;将弗改成了不,是为了避讳汉昭帝刘弗陵的名字。这种现象在《道德经》中还有很多,我们具体涉及到再讲。还有需要提示的是第二个道的意思历史上争论不止。大多数争论围绕着两个解释,一是解释为言说,二是从道路延伸为履行。本文取第一种解释。名可名,非常名和道可道,非常道是对偶句,意思也接近。就是说可以用来命名的词语,也不是事物永恒的名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还有其他的断句方式,比如可以断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种断句和前一种断句的意思相差不大。还有一种断法: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个意思和前面的差别就比较大了,可以理解为:可以道可也可以道非,可以名可也可以名非,并且可以经常那么做。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也有版本写成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因为天地比万物出现的更早,都写成万物就打破了无在有之前的看法。此外,这句也有不同的断句方法,第一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二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两种断句主要涉及名的词性为名词还是动词,对句子意思的影响不大。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也有不同的断句,有的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从有和无的角度看待道。还可以断句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这是从修习者减少欲望的角度出发进行解释,一般为道教徒或道家功法修习者所采纳。徼可以理解为边界,有人认为妙比徼更重要,所以强调无。但本文认为二者同等重要,所以有与无也同样重要。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在马王堆汉墓帛书版中是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没有同谓之玄这几个字。此两者到底是哪两者呢?一般我们理解为有和无,它们都是道的体现。
玄之又玄这四个字非常重要,因为后来的道教重玄学就以此命名。重玄学是从魏晋绵延到唐末宋初的道教哲学思潮,以孙登、李荣、成玄英、王玄览、司马承祯等人为代表。重玄学为道教内丹学的兴起提供了理论支撑,这是改变道教历史走向的一件事。此外,重玄学还大大提高了道教的义理水平,改变了道教过去粗糙、原始的形象,使得道教在与佛教的竞争中增加了话语权。
以上就是第一章的简单介绍。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5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