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圣人无心,以百姓心为心。
译文:
圣人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己)心。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无心”写为“常无心”或“无常心”。
“我”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别,先天之“我”名为“真我”,后天之“我”名为“凡身”;“心”亦有先天与后天的区别,先天之“心”名为“道心”,后天之“心”名为“凡心”。
因为大道虚无,所以本句中所言的“无心”,即“道心”,又名“真心”或“本心”。修炼者必当弃其“凡心”而回归“本心”,此之谓“发明本心”。唯有“明心”者才能见识“本性”,此之谓“明心见性”。
圣人“与道合真”,所以“无心”;百姓乃是“凡人”,所以“有心”。“无心”的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因而圣人亦“有心”。
2、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译文:
善者,我以之为善;不善者,我也以之为善。(此之谓)“德善”。
简析:
有宗教学者,将“善”字解释为“善良”,而现代宗教里又以“善”与“恶”相对。《道德经》第二章中记载:“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以此可见,在古文中,“恶”本来与“美”相对,而“善”却与“不善”相对。故而,不可以现代宗教理论的“善恶相对”而解“善”字。
道家经典《阴符经》中记载:“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瞽者“善”于“听”而“不善”于“视”;聋者“善”于“视”而“不善”于“听”。故而,天下万物各有其所“善”,亦各有其所“不善”。圣人“无心”,只见万物之所“善”而不见万物之所“不善”,如此则天下万物尽得其用。
3、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译文:
信者,我以之为信;不信者,我也以之为信。(此之谓)“德信”。
简析:
现代成语“耳视目听”出自道家经典《列子·仲尼》:“老聃之弟子有亢仓子者,得聃之道,能以耳视而目听。鲁侯闻之大惊,使上卿厚礼而致之。亢仓子应聘而至。鲁侯卑辞请问之。亢仓子曰:传子者妄。我能视听不用耳目,不能易耳目之用。鲁侯曰:此增异矣。其道奈何?寡人终愿闻之。亢仓子曰:我体合于心,心合于气,气合于神,神合于无。其有介然之有,唯然之音,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乃不知是我七孔四支之所觉,心腹六藏之所知?其自知而已矣!”
以视听功能而言,耳目为“信者”,所以亢仓子说:“不能易耳目之用”。亢仓子又能“视听不用耳目”,却不知自己的如此特异功能究竟源于何处,仅认为是“自知而已”,此为“不信者”。亢仓子非但信其“信者”,亦信其“不信者”,才能具备“视听不用耳目”的神通力。
4、圣人在天下,歙歙焉。
译文:
圣人在天下,戒惧(不安)。
简析:
《说文解字》对“歙”的释义为“缩鼻也”。在本句中,“歙”应取引申义“内敛”。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歙”写为“怵(音chù)”、“惵(音dié)”、“惔(音tán)”。《说文解字》对“怵”的释义为“恐也”,对“惔”的释义为“忧”。《说文解字》中没有录入“惵”字,《广韵》将其释义为“思惧貌”。
“歙歙、惵惵、怵怵、惔惔”诸词,皆可形容圣人的“戒惧”之貌,与“惕惕”同义。圣人之所“戒惧”者,但恐自己有失“道德”,不能行教化众生之“天命”而已。
5、为天下混其心。
译文:为天下混沌其心。
简析:
有些版本的《道德经》,把“混”字写为“浑”。在古文中,“浑”与“混”两字通用。
圣人首先要达到“无心”的境界,而后才能“以百姓心为心”。“以百姓心为心”的具体方法,乃是“为天下混其心”。所谓“为天下混其心”,意即圣人之心与百姓之心“混同为一”。唯有“混其心”,圣人才能够无论众生之“善”与“不善”而皆能“善”之,无论众生之“信”与“不信”而皆能“信”之。
圣人“为天下混其心”的境界,大约相当于现代宗教所言之“众生即我,我即众生。”因为百姓之心即圣人之心,所以圣人与百姓相同苦乐。
6、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
译文:
百姓皆注其耳目(于圣人),圣人皆以孩童(之德教化百姓)。
简析:
“百姓皆注其耳目”这句话的结尾,省略了“于圣人”。圣人是百姓的教化者和引路人,故而百姓皆注其耳目于圣人。
“圣人皆孩之”这句话,可能会引起歧义。有些学者错误地认为,圣人如父母,而百姓为“孩”。产生这种错误的根源,在于儒家的“官本位”思想。《礼记·大学》中记载:“《诗》云: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
《道德经》第五十五章中记载:“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以此可见,“圣人皆孩之”句中的“孩”字,所指应当是“含德之厚”的圣人,而非百姓。
前文中的“德善”与“德信”,都是“圣人皆孩之”的表现。若以世俗思想来看,“不善者吾亦善之”和“不信者吾亦信之”都是典型的“幼稚”行为。而圣人正因为如此“幼稚”,所以无论“善者”还是“不善者”亦皆不敢不“善待”圣人,无论“信者”还是“不信者”亦皆不敢不“信待”圣人。连“毒虫、猛兽、攫鸟”都不敢伤害“含德之厚”的圣人,更何况乎百姓?故而,“百姓皆注其耳目”于圣人而不敢违背。
虚弦道人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66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