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鉴读连载43兔卧荒山还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1/29
还原道的本相(三)

文/兔卧荒山

三、道的孕育老子的道是众多物质形态之道的高端抽象,是众多物质形态之道的经典融合,是众多物质形态之道的最大“公约数”,分解开来大概有“八道”。(一)去秦之道。古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北15公里处的王垛村,距三门峡市约75公里,地处“长安古道”,始建于西周时期,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通道之一。因为处于险要之地,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因设在峡谷中,深险如函而得“函谷关”之名,是洛阳到长安的必经之地。这条古道东西长7.5公里,沿途绝岸壁立,道路狭窄,来往车辆仅得通过,“车不分轨,马不并鞍”,易守难攻,被称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险关。春秋末年,周王朝内乱,老子弃官回乡之后西去,孤独凄凉的穿越在函谷古道上,经受恶劣自然条件考验的同时,没有想到经函谷关时,又遭到关令尹喜人为的刁难,强行留其著书,否则不得通过。面对这种情况,和老子“无为”、“隐藏”、“不显”的处事方略形成尖锐的矛盾,可老子又束手无策、毫无良法。可见,老子当时内心世界非常矛盾,十分痛苦,悲愤万分,但又不得不写,以随其“自然”。于是,以此时脚下之道、眼前之道“受阻”为导火线、为突破口,融汇多天的感受,将从楚入秦西行的物质形态之道,将军事要地函谷关物质形态之道,将眼前脚下的物质形态通行之道,突变、升华、抽象为意识形态之道,把自己的人生观、世界观、历史观、社会观、价值观、宇宙观和发展观等思想融入其内,气贯长虹,一气呵成五千言的《道德经》。可以说,去秦之道是老子书写《道德经》的导火线,爆发点和切入点,是自己长期形成的哲学思想有了载体和表现方式,有了不得不表达的意愿,有了不得不著书立说的客观条件和现实要求。所以,去秦之道对于“道”来说,不仅有形而下的意义,更有形而上的意义。(二)交通之道。当时,周王朝的核心在长安地区,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管理和统治,提高周天子圣旨传送的及时性,以及各诸侯朝觐的便利和军队行动的快捷,周王朝修建了以宗周为中心,通往各国的交通道路,形成了不同级别、类别的四通八达的交通之道的网络系统。在这些交通网络系统中有一条周道,亦叫王道,是当时周朝一条大名鼎鼎的道路,是全国最高等级的道路,是从宗周(中央)到成周(洛邑,即现在的河南洛阳)的一条大道,即从长安地区的镐京到洛阳地区的洛邑。该条道路宽阔、平坦,平日是上层统治者、贵族们专用道路。周道以外,周朝还修建有通往大诸侯国的通道。比如,从洛邑到鲁国的路,即鲁道。凡是正规修建的道路,每隔一段距离,就设有一定的服务设施,相隔二十里设有舍,舍里准备有一定的物资,为行人提供饮食和往宿。西周建立发达的交通网,可从《春秋》记载中窥一斑而见全貌:春秋年间,各诸侯国之间的军事行动有次,朝聘会盟有次,在争霸斗争中,列国向霸主纳贡,一次即用车百乘,千人护送等等。在发达的交通网络保障下,周代还建立了真正的邮传制度。在周朝,无论是对道路的认识程度、社会作用,还是道路的等级规定、设计理念、建设规模都是前所未有的,都是空前的,所以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道路记载出现于周代。说明道路已深入人心,已在人们的思想、意识中形成深刻的存在,为人们对道路从物质形态转向和引申到意识形态的质变夯实了基础,创造了条件。加之,老子受过良好的教育,又在周王朝两度做官,所以,他对现实道路的认识、感受、体验必然是超越普通人民的,对道路的现实意义和思想意义必然是超越大多数人的,从而把对道“眼耳鼻舌身”的感性认识升华到“意”的理性认识,再融入他对宇宙、自然的观察,对社会、人生的思考等,是道实现了转化、升华和质变,实现了从物质形态向意识形态质的飞跃,而成为老子的哲学之道。(三)求学之道。老子从小聪明好学,常常要求家将讲关于国家兴衰、战争成败、祭祀占卜、观星测象的历史故事和科学方法。因而,老子在青少年读书求学的过程中,从历史从书本从前辈中就获得了一定历史之道、社会之道、人生之道和宇宙之道等的认识和思想意识。有一次,母亲请精通殷商礼乐的商容老先生教授。商容教授道:“天地之间人为贵,众人之中王为本。”老子问道:“天为何物?”先生道:“天者,在上之清清者也。”老子又问:“清清者又是何物?”先生道;“清清者,太空是也。”“太空之上,又是何物?”先生道:“太空之上,清之清者也。”“之上又是何物?”“清之清者之上,更为清清之清者也。”老子又问。“清者穷尽处为何物?”先生道:“先贤未传,古籍未载,愚师不敢妄言。”到了夜晚,老子带着这个问题继续问母亲,母亲没有回答;又问家将,家将还是不能作答。于是,老子走出门外,仰头观日月星辰,低首思天上之天为何物,整夜不能入睡,独自不断思考,悟其中之道理。如此之事经常发生,成为老子求知、求学的一贯做法。由于老子在学习过程中“穷追猛打”,老师三年以后便辞教,并将老子推荐给周太学博士入周学习,天文、地理、人伦,无所不学,《诗》《书》《易》《历》《礼》《乐》无所不览,文物、典章、史书无所不阅,三年之后学业完成入周朝图书馆为吏。我们不难看出,老子这时已经掌握了人类社会积累的思想文明,已经有了自己的抽象思维或者道的意识形态,对后来道的形成无疑起着很大的作用,对后来道融入历史认识起着很大作用。比如,《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样大格局、高境界深邃思想的形成与人类思想文明是无法分开的。(四)图书之道。老子一生两度担任周王朝的图书管理工作,在此期间,一方面老子长年累月工作其中,博览群书,积累历史智慧,吸收人类文明成果;另一方面对官场生态必然也有自己的看法。这些对老子道之体系的构成,道之内涵的丰满无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道德经》第十章“载营魄抱一”生命哲学的思想,第二十九章相对论或者去极端的思想,多篇论述辩证的思想、对立统一的思想等,都是深入学习思考的结晶。(五)人生之道。老子的一生主要体现在“两起两落”上。“一起一落”:公元前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老子入周王室任图书馆长;公元前年(周景王十年、鲁昭公七年),老子因受权贵排挤,被甘简公免去图书馆长一职,出游鲁国。“二起二落”:公元前年(周景王十五年、鲁昭公十二年),老子被甘平公召回仍任图书馆长;公元前年(周敬王二年),老子守丧期满回周以后,于公元前年(周敬王四年),周王室发生内乱,王子朝率兵攻下刘公之邑。周敬王受到裹挟,当时晋国强盛,出兵救援周敬王。王子朝势力单薄,无力抵抗,与旧僚携周王室典籍慌忙逃往楚国。老子受到牵连,被追失职之责,无奈辞职,因而离宫故里归隐。人生的起落、冷暖和无常,对老子道的形成产生深厚的影响。如《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第二章“夫唯弗居,是以不去”、第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第七章“天长地久”和“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第八章“上善若水”和“夫唯不争,故无尤”、第九章“功遂身退,天之道”、第十章“玄德”、第十二章“为腹不为目”、第十三章“吾无身,吾有何患?”、第十五章“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第二十章“贵食母”、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第二十七章“五善”之道、第二十八章“复归于朴”、第三十二章“知止”、第三十四章“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第三十六章“柔弱胜刚强”等等,这些都是人生精典的人性思考,都是高端的哲理总结。(六)社会之道。在公元前年(周敬王四年),老子“二落”之后,回归故里(楚国)隐居。后来骑青牛欲出函谷关,西游秦国。老子离开周王朝洛邑不远,看见四野断垣颓壁,井栏摧折,阡陌错断,田园荒芜,枯草瑟瑟。田地里不见耕马,大道上却战马奔驰不息,有的马还拖着大肚子艰难地尾追其后等等。触景生情,老子不由得心如刀绞,思绪万千,内心翻江倒海。国家、社会,统治者、老百姓,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在老子的心中反复出现,对于武力、战争和人类内部因人性、因生命自私而产生的大残杀,老子必然有自己独特的体验和感受,必然产生独到的认知和思想,再加之以前的积累,对道的形成肯定有着很大的影响和作用。随后,老子行程受阻而写了《道德经》。这样老子道的形成,必然与王朝兴衰成败,百姓安危祸福,人类战争残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对道的形成必然起着非常的作用。如《道德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第二章“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第五章“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第十一章“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三章“以身为天下”、第十七章“我自然”、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第二十四章“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第二十六章“重为轻根,静为躁君”、第三十章“不以兵强天下”、第三十一章军事之重器不可滥用之思想、第三十六章“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第三十七章“无为而无不为”等。(七)观天之道。“观象授时”是我国古代很早就形成的优良传统,西周时期万象更新,更是把这一传统发展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作为同时代智者的老子,不但对“观象授时”的科学知识有着深刻的掌握,而且从小求学时就观天象,成年之后自不必说。历史上“观天授时”本身就是道之意识形态的重要内涵,再加之老子独到的发现和透彻的思考,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观天之道,自然而然地融入了他的道学之中。如《道德经》第一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十六章“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二十三章“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第二十五章“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等。(八)养生之道。南荣向老子求教养生之道时,老子说:养生之道,在神静心清。神静心清者,洗内心之污垢也。去欲去求,则心中坦然;心中坦然,则动静自然。动静自然,则心中无所牵挂,于是乎当卧则卧,当起则起,当行则行,当止则止,外物不能扰其心。故学道之路,内外两除也;得道之人,内外两忘也。……由除至忘,则内外一体,皆归于自然,于是达于大道矣!……养生之经,要在自然。动不知所向,止不知所为……如《道德经》第一章“常无欲,以观其妙”、第二章无为之道、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等。以上“八道”的共性、普遍性和公约数便是老子哲学之道的诞生和形成,便是老子道的起源、始端、底蕴和基石;以上“八道”的分论便是老子道的体系构成。说明老子道的形成、诞生、创造过程中,包含、容纳、抽象、提取和吸收了“八道”之本质之本性,这便是道的本相,所以老子道,能分析宇宙(宇宙生命,即五个级别生命体)运动,能指导人类社会发展,能匡正个体生命活动。以上“八道”亦说明了老子的道来源于宇宙自然,来源于人类社会,来源于全体存在,来源于形而下,而不是老子这个生命体或者生物体凭空生发出来的,更不是主观臆断的,而是对客观世界的抽取和反映,而是对宇宙、自然、社会和生命的抽取和反映。由此可见,作为智者老子之道是多道合一之道,起于物质形态,止于意识形态;起于混沌状态止于规律状态。阐于宇宙自然,用于人类社会。背景之广大,思想之深邃可见也。所以,这个道不是某一领域、某一区域、某一级别、某一群体和某一个体之道;而是全领域、全区域、全群体和全个体之道。如此而来,如此而用。正因为如此,老子之道可用于宇宙、用于自然、用于人类社会、用于个体生命。即可用于宇宙万物,用于宇宙生命金字塔,用于各个级别生命体。当然,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之道或者人类社会之道是在重点或者更加突出的位置。所以,这个道既是生命群体之道,又是生命个体之道;这个道是一个统一体,是一个体系,是一个系统;这个道是有级别层次的,是有类型类别的;这个道既有总体的,也有部分的。这个“统一体”就是我们生命哲学的宇宙生命金字塔。这个体系、这个系统就是宇宙生命金字塔体系和系统。即,宇宙生命金字塔内部的,第一级别无机物生命体、第二级别有机物生命体、第三级别植物生命体、第四级别动物生命体和第五级别人类生命体。所以,这个道在“八道”的基础上,再融汇、再贯通、再综合和再“公约数”,再进一步引申,是道在存在统一体上更具有普遍性和一般性,从而使道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更加具有各存在统一体道之本质。正因为这样,老子选择道路之道表达和反映存在之道之规律,表达和反映宇宙之规律,表达和反映人类社会之规律,表达和反映生命个体之规律。我们试想,除过道之外,什么还能代表规律的规定性?(待续)作者简介:

郑金民,笔名兔卧荒山,陕西商洛人。中国生命哲学的蜗牛;中国诗歌学会会员;林业工程师。有部分诗歌、诗评在《北京诗人》、《大河诗歌》、《齐鲁诗歌》、《白天鹅》、《杨凌文苑》、《诗中国》、《鄂州日报》、《秦川》、《洛河》等纸媒发表;有部分哲学文字在《国学研究》(陕西)、《长安文化》等纸媒发表。去今两年分别获得“绿宝杯”和大河诗刊社全国征文三等奖和二等奖等;出有《宇宙、人类及其生命》、《生命规律》和《还原道的本相》内部资料。

文艺顾问:李江存王养龄

顾问:

刘剑锋杨克江何献国胡云山郭昊英

萧军郭博元吕三运赵金虎贺焕成

主编:乐俊峰副主编:闫秀民编辑:乐俊峰法律顾问:王婷刊头题字:马英武编委成员:乐俊峰闫秀民陈大维张军锋杰布

李卫群郑金民徐娟李斌麻新平

贺自力闫勇军若兰查珂樊会民

王菊玲蒹葭林溪赵鸣张正阳

杨学艺蔺爱舍张建华门见山张宁芳

宋瑞林吴淑娟冯新勇吴荣莉杨峰峰

王宏卫冰心荷韵

本期编辑:乐俊峰(lxct)

qq.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700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