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赵孟頫书法道德经拓本欣赏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0/12/1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最好的白癜风医院 http://www.bdfyy999.com/index.html
中华文字,文以载道。五千年的文字和思想,通过陶文、甲骨文、金文、籀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的记录,流传千秋,彪炳千古。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原件是战国中山国(公元前4世纪左右)的王室园林守丘刻石。上面的文字,乍一看只是些符号纹饰。现存最早的小篆石刻原件是秦刻石,普通人也能隐约辨认一二。这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公元前年左右),巡视全境,沿途所立的石刻。中国以外最早的文字记录原件是死海古卷(有争议,总体在公元前3世纪-公元1世纪)。写在羊皮纸,莎草纸或铜片的《圣经旧约》和其他经卷,大多已是碎片,难以辨认校对。三者相比,中华文字记录传播的先进性,略见一斑。碑刻和拓片,兼具艺术性和实用性,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汉字七体: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是中国汉字演变过程中最主要的七种结体方式。(当代的通用分类)

甲骨文:因刻于龟甲或兽骨上而得名。商代用于占卜记事的契刻文字,部分仍未破译。年,清代国子监祭酒,金石学家王懿荣,购买中药龙骨时偶然发现,之后于河南安阳的殷墟中大量出土。年,史学家陆懋德于《清华周刊》发表《甲骨文历史及其价值》,首次提出了“甲骨文”,这命名被学界广泛接受。

金文:因刻于青铜器,特别是鼎(礼器)和钟(乐器)而得名。始于商代,盛于西周,多记录王公贵族祭祀,围猎,征伐,诏命之事。汉代后铁器盛行,金文不复使用。

篆书:一般指秦代统一后的小篆。秦代李斯、赵高、胡母敬据大篆而改,统一各国文字而得小篆。篆,也作瑑,泛指一切玉石上雕琢凹凸的花纹。后来竹帛成为通行的书写用具后,偏旁由“玉”改“竹”,篆书或许得名于雕刻作字。在古代雕玉刻石、镂竹铭铜,都可称为篆刻,印章刻制只是一部分。(《说文解字·竹部》“篆,引书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引书者,引笔而着于竹帛也。”《说文解字·序》“秦始皇初兼天下,丞相李斯乃奏同之,罢其不与秦文合者。斯作《仓颉篇》,中车府令赵高作《爰历篇》,太史令胡毋敬作《博学篇》,皆取史籀大篆,或颇省改,所谓小篆者也。”)

隶书:因从属小篆衍生而得名(隶:跟从,附属),也有说法是得名于官隶所书的便捷字体,辅助办公,总之,隶书将篆书圆转的笔画逐渐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秦代篆书主要用于经典书籍和金石铭文,隶书主要用于官府政令和日常书信。(《说文解字·序》“是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戍役,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西晋·卫恒《四体书势》:“秦既用篆,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汉因用之,独符玺、幡信、题署用篆。隶书者,篆之捷也。”)

草书:因隶书草率写成而得名,笔画萦连,状似连珠,绝而不离。汉初“章草”,字字独立,汉末“今草”,字字相连。

楷书:也称今隶,正书,真书,唐代后盛行至今。楷,有法式,典范的含义。宋徽宗《宣和书谱》中称之为正书。正,有不偏不倚的含义。楷书去除隶书蚕头燕尾的笔法且不写成扁形。

行书:也称连真,即连写的真书。笔势流畅活泼,介于草书楷书之间,书体自由,讲究点画、结构和墨色的变化。(《释名·释姿容》“两脚进,曰行。徐行,曰步。疾行,曰趋。疾趋,曰走。”《尔雅·释宫》:“室中谓之时(峙,chí,踟蹰),堂上谓之行,堂下谓之步,门外谓之趋,中庭谓之走,大路谓之奔。”)

秦书八体:大篆,小篆,刻符,虫书,摹印、署书、殳书、隶书。(据汉代《说文解字》分类)

大篆:泛称,指早于小篆,而作风与小篆相近的古文字,包括石鼓文、诅楚文和一部分金文。也称籀(zhòu)文,因周宣王太史籀的《史籀篇》而得名,这是周代史官教学童识字的课本。大篆是汉代人根据李斯规范化后的小篆而设立的对立概念,类似于繁体字之于简体字,先秦人不会管自己使用的文字叫大篆。

小篆:见上文

刻符:指刻在符节上的一种平直方正的字体。作为传达命令、征调兵将等各项事务的凭证。

虫书:也称鸟虫书,指一种金文花体字。依赖于篆书的圆转笔画,文字与鸟形融为一体,或在字旁与字的上下附加鸟形作装饰。主要见于青铜器之铭文,如越王勾践剑铭,也用于旗帜、符信,印章。(《说文解字·序》“鸟虫书,所以书幡信也。”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鸟虫书,谓其或象鸟,或象虫,鸟亦称羽虫也。”雕虫小技,指雕章琢句的花样技能。《北史·李浑传》“雕虫小技,我不如卿;国典朝章,卿不如我。”)

摹印:也称缪篆,指写刻在印章上的一种屈曲缠绕的字体,有加密功能。绸缪:紧密缠缚,纠缠绵延。(《诗经·豳风·鸱鸮》“迨天之未阴雨,彻彼桑土,绸缪牖户。”苏轼《故龙图阁学士滕公墓志铭》“君子无党,譬之草木,绸缪相附者,必蔓草,非松柏也。”)

署书:也称榜书,封检题字。

殳书:铸在兵器上的文字。

隶书:见上文

石鼓文:因刻在鼓形的石头上而得名,是大篆的代表作之一。唐代,在陕西宝鸡出土10只石鼓,刻写了秦献公游猎的10首四言诗,也称“猎碣”。宋代曾保存于皇宫,靖康之难曾运送北京国子监,抗战时曾随文物南迁,现藏于故宫博物院。诅楚文:战国时,秦人刻于石板、诅咒楚王的册文,是大篆的代表作之一。根据所祈神名,分巫咸、大沈厥湫和亚驼三篇。具体年代和真伪都有争议。河光刻石:也称守丘刻石,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石刻文字原件。年,河北平山县村民无意发现了一块长90厘米,宽50厘米,厚40厘米的大河光石,刻有19字,大意是皇室监管园林和看守陵墓的人,敬告后日贤者。现藏于河北省博物馆。秦七刻石:据《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巡游,沿途刻有:峄山刻石、泰山刻石、琅玡台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刻石、会稽刻石7种。现存泰山刻石和琅邪台刻石残石。泰山刻石,是秦始皇东巡泰山所立(前年)。相传为丞相李斯所书小篆,刻石北、东、西三面为秦始皇诏书,共个字,南面为秦二世元年(前年)所刻二世诏书,共78个字,现藏于泰山岱庙内,有宋代拓本收录字,现藏于日本东京台东区立书道博物馆。琅邪台刻石仅存84字,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最早的碑就是一块竖立的素面石头,用于测时间,栓牲畜或牵引棺木。后来,墓碑会刻墓志,铭记死者生平,以期永垂后世,而逐渐演变出了文字碑刻艺术。唐代以前的碑刻,主要记录重要事迹,功绩,诏命,典籍,用于昭示,校对。不署书者刻者姓名,多用篆隶等庄重字体,轻书法而重内容。自唐太宗李世民以行书入碑后,碑文也刻名帖,用以保存书法真迹。碑刻,正如古代的打印机和传真机,刻碑和拓碑就是扫描和复印。通俗的讲,刻碑的流程是选块石头,打个底稿,再刻削成型。专业的说法是,选材,勒石,镌刻,抛光。在碑刻开始发展的汉代,成熟的钢铁冶炼技术也已发展成熟。铁质刀具可以在坚硬的石头上,切削大面积的平整表面或雕刻精细的花纹。制碑一般选用整块黑灰色花岗岩或大理石。高级别的碑刻,直接由书法家用笔蘸朱砂写碑,也叫书丹。通常的碑刻,先把碑文写在纸上,再转移到碑面上,常用双钩法摹勒上石。在原稿的背面,用朱砂勾勒文字的外轮廓线,再把红线印在涂好蜡质敷料的碑面上。刻字非常考验工匠的手上功夫和经验积累。即便最精良的碑刻,墨色浓淡,笔画萦连也很难完美再现,刻碑的失真在所难免。相比原帖,碑刻和拓本往往更为端庄方正,刻板严谨。然而,也有将错就错的魏碑体书法。用笔锋模拟刀锋,以歪斜拙朴和刀削般的转折为趣。左图为书丹上碑,右图左起第二列类似双钩摹勒临,是照着原作另写;摹,是有原作底稿而写“碑”和“帖”的区别: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因帖文上碑,以求保真;碑文拓片,大量传播而界限模糊。现代有人提出了碑、帖区别的标准:

功用:刻碑为了追述家系、表功颂德、祭祀纪事;刻帖为了提供历代名家法书的复制品(拓本)

内容:碑文颂德纪事,有特定格式;帖文以书法艺术为选择标准,内容庞杂,形式不一

书体:隋以前的碑都是以篆、隶、楷书入碑,唐太宗首次行书入碑,草书除武则天《升仙太子碑》外极少;帖以行草小楷居多

形制:碑是长方形的竖石,有额,有趺(底座),常四面刻字;帖是横石,无额无趺,正面刻字,也有木刻

刻法:碑是书丹上石,用朱墨直接写,北朝碑刻有时甚至直接上刀;帖是摹勒上石,从真迹钩摹,力求忠于原作

界限模糊:褚遂良《雁塔圣教序》、颜真卿《勤礼碑》、柳公权《神策军碑》等唐代名碑,刻工精美,书法优异,也可以算作名帖

《说文解字》:“碑,竖石也。”清代文字学家王筠考证:碑的早期有三:宫中之碑,竖于宫前以测日影;祠庙之碑,立于宗庙以栓牲畜;墓冢之碑,贵族下葬时牵引棺木入墓。用于墓穴时,常常镌刻死者生平,歌功颂德,流传后世,逐渐演化成后代的文字碑刻。《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唐太宗为表彰玄奘法师赴西域取经而撰文《大唐三藏圣教序》,太子李治撰文《大唐皇帝述三藏圣教记》,唐高宗永徽四年(公元年)立,现仍在陕西西安大慈恩寺(大雁塔)底层门洞内。落款褚遂良书,万文韶刻字。此后,公元年,翻刻此碑,作《同州圣教序》,原置于同州(今陕西大荔)金塔寺,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公元年,洪福寺沙门怀仁集王羲之书法立《集王右军书大唐圣教序碑》,现藏于陕西西安碑林博物馆。落款诸葛神力勒石,朱静藏镌字。书丹用的朱砂,直接写在光滑碑面的时候,由于表面张力不同,不会出现用墨时明显的字迹收缩。南宋·姜夔《续书谱》:“是笔得墨则瘦,得朱则肥。故书丹尤以瘦为奇,而圆熟美润常有余,燥劲老古常不足,朱使然也。”《后汉书·蔡邕传》:“熹平四年,奏求正定六经文字,灵帝许之,邕乃自书丹于碑,使工镌刻。”燕然勒石:东汉永元元年(89年),窦宪在燕然山(今蒙古国杭爱山)大破北匈奴,命班固作《封燕然山铭》刻石记功。(范仲淹《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3。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碑刻也可以想象成超大号的印章,盖章便可得到无数张碑刻拓本。与普通印章的区别是,碑刻全部是阴文,并且无需刻成字的镜像。因为拓碑的时候,涂墨在纸张远离碑面的一侧。这样,碑文和拓本都可以用于欣赏。拓碑也会出现失真。一方面,来自碑本身的风化腐蚀,另一方面,受刻碑时单刀斫入的工艺所限。越深笔画越窄,碑面洗刷多次变薄,拓本的笔画就越来越瘦。所以,通过拓本笔画的肥瘦,可以粗略对比出同一块碑不同拓本的年代。

截图来自YouTube陈忠建拓碑教学

白芨水:中药白芨煮成水,类似胶水但不会伤纸。可以让宣纸与碑密合,还可以防止拓印时墨的渗透。

丰富多彩的碑刻艺术,有几家代表收藏。知名的官方收藏,有西安碑林和乾隆十三经刻石。西安碑林位于陕西省西安市文庙旧址,碑刻收藏数量和时代跨度都是全国之最。十三经刻石是历代儒家经典刻碑中最完整的一套,是世界最大最重的一部书,现藏于北京孔庙。民间知名收藏有两宋之交,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和清代嘉庆年间,富商鲍淑芳的《安素轩石刻》。前者是欧阳修《集古录》的进阶版,收录了上古三代至隋唐五代的约种石刻,并加以考证评点,是最早的金石目录著作,可惜原件和拓本均已遗失。后者是精选唐宋以来的书法珍品,每帖前用隶书写“安素轩石刻”,以双钩摹勒法重刻了近方石碑,现藏于扬州天宁寺。本文的赵孟頫《道德经》小楷拓本,就是来自安素轩石刻的收藏。金石学:指研究金文和石刻文字的学问。金石也可比喻坚固忠贞的感情,如:金石之交,情比金坚。精诚所至,金石为开。《金石录后序》是李清照写的自传体散文,回忆了《金石录》成书细节,经历靖康国难的颠沛流离,也表达了夫妻间同心同德的真挚感情,有赌书泼茶的典故。“取上自三代,下迄五季,钟、鼎、甗、鬲、盘、彝、尊、敦之款识(题记),丰碑、大碣,显人、晦士之事迹,凡见于金石刻者二千卷。……后或见古今名人书画,一代奇器,亦复脱衣市易。尝记崇宁间,有人持徐熙牡丹图,求钱二十万。当时虽贵家子弟,求二十万钱,岂易得耶。留信宿,计无所出而还之。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至靖康丙午岁,侯守淄川,闻金寇犯京师,四顾茫然,盈箱溢箧,且恋恋,且怅怅,知其必不为己物矣。建炎丁未春三月,奔太夫人丧南来。既长物不能尽载,乃先去书之重大印本者,又去画之多幅者,又去古器之无款识者,后又去书之监本者,画之平常者,器之重大者。凡屡减去,尚载书十五车。……余意甚恶,呼曰:“如传闻城中缓急,奈何?”戟手遥应曰:“从众。必不得已,先弃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次古器,独所谓宗器者,可自负抱,与身俱存亡,勿忘之。”……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题跋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昔萧绎江陵陷没,不惜国亡,而毁裂书画。杨广江都倾覆,不悲身死,而复取图书。岂人性之所著,死生不能忘之欤。或者天意以余菲薄,不足以享此尤物耶。抑亦死者有知,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耶。何得之艰而失之易也。呜呼,余自少陆机作赋之二年(18岁),至过蘧瑗知非之两岁(52岁),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矣!然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乃理之常。人亡弓,人得之,又胡足道!所以区区记其终始者,亦欲为后世好古博雅者之戒云。”

碑刻的繁琐工艺,也提高了传世文章及其书法的质量门槛。当我们有了快捷键Ctrl-C和Ctrl-V,文章数量节节攀升,质量良莠不齐。字斟句酌的推敲,便只能靠良心了。

更有甚者,拿文章套现名利。写完《春江花月夜》,恨不得再写百八十篇“夏秋冬江花月夜”,美其名曰“进一寸有一寸的欢喜”。殊不知,大江东去,浪淘尽,“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

既已知身死名灭,仍沉迷消化消费。他们会说,“我死之后,哪管洪水滔天”!人啊,要活在当下!

我愿为这些朋友献上鲁迅先生的良策:自己先决定自己是文学家,并且有点儿遗产或津贴。接着就自开书店,自办杂志,自登文章,自做广告,自报消息,自想花样!

“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是以讹传讹:法语原文是Aprèsmoi,ledéluge(Afterme,theflood),意思是“我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年的《兰登书屋大辞典》认为这句话改编自其情妇蓬巴杜夫人对路易十五所说的Aprèsnous,ledéluge,“我们死之后,将会洪水滔天”,她在表达不详但准确的预感。之后,在路易十六手忙脚乱的改革中,法国大革命的洪水如期到来。这是这句话第一次出现在中文世界,出自《中国还是能说不》。以愤怒而名的作者宋强说:“(这)令人想起路易十四的名言:‘我死后,管他妈的洪水滔天’。”司马迁《报任少卿书》:“古者富贵而名磨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鲁迅《序的解放》:“一个人做一部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是封建时代的事,早已过去了。现在是二十世纪过了三十三年,地方是上海的租界上,做买办立刻享荣华,当文学家怎不马上要名利,于是乎有术存焉。那术,是自己先决定自己是文学家,并且有点儿遗产或津贴。接着就自开书店,自办杂志,自登文章,自做广告,自报消息,自想花样……”

阅读原文可获得赵孟頫书法《道德经》(拓本)长图,提取码:qq83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70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