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内容引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传老子生於中国的春秋战国初期,是一位大思想家,就连被尊称至圣先师的孔子向其『问道』之后,都曾感叹老子的见解高深,云:『朝闻道,夕可死矣!』。其住世期间,眼见世间乱象四起烽火连连,虽曾提倡无为而治的学说,但终不得圣主识其无私治世、回归大道的济世道法,遂传下此八十一章道德经。读者叁修此经后,相信必能得其般若智慧;看清世间诸法实相,早日体悟大道。
我会读老子:「道德經」: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六章
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者,
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
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
欲先民,必以身后之。
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
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
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七章
天下皆谓我道大,似不肖。
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细也夫。
我有三宝,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俭,
三曰不敢为天下先。
慈故能勇﹔俭故能广﹔
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
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
舍后且先﹔死矣。
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
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八章
善为士者,不武﹔
善战者,不怒﹔
善胜敌者,不与﹔
善用人者,为之下。
是谓不争之德,
是谓用人之力,
是谓配天古之极。
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我知道①明民:明,知晓巧诈。明民,意为让人民知晓巧诈。
②将以愚之:愚,敦厚、朴实,没有巧诈之心。不是愚弄、蒙昧。此句意为使老百姓无巧诈之心,敦厚朴实、善良忠厚。
③智多:智,巧诈、奸诈,而非为智慧、知识。
④贼:伤害的意思。
⑤两者:指上文“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⑥稽式:法式、法则,一本作“楷式”。
⑦与物反矣:反,通返。此句意为‘德’和事物复归于真朴。
⑧大顺:自然。
我解读古代善于为道的人,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人们之所以难于统治,乃是因为他们使用太多的智巧心机。所以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就必然会危害国家,不用智巧心机治理国家,才是国家的幸福。了解这两种治国方式的差别,就是一个法则,经常了解这个法则,就叫做“玄德”。玄德又深又远,和具体的事物复归到真朴,然后才能极大地顺乎于自然。延伸阅读--苏辙《老子解》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古之所謂智者,知道之大全,而覽於物之終始,故足貴也。凡民不足以知此,而溺於小智,以察為明,則智之害多矣。故聖人以道治民,非以明之,將以愚之耳。蓋使之無知無欲,而聽上之所為,則雖有過,亦小矣。民知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吾以智御人,人亦以智應之,而上下交相賊矣。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吾之所貴者德也,物之所責者智也。德與智固相反,然智之所順者小,而德之所順者大矣
第六十六章江海之所以能为百谷王①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是以圣人②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③,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我知道①百谷王:百川狭谷所归附。
②圣人:一本无此二字。
③重:累、不堪重负。
我解读江海所以能够成为百川河流所汇往的地方,乃是由于它善于处在低下的地方,所以能够成为百川之王。因此,圣人要领导人民,必须用言辞对人民表示谦下,要想领导人民,必须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他们的后面。所以,有道的圣人虽然地位居于人民之上,而人民并不感到负担沉重;居于人民之前,而人民并不感到受害。天下的人民都乐意推戴而不感到厌倦。因为他不与人民相争,所以天下没有人能和他相争。延伸阅读--苏辙《老子解》江海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是以聖人欲上人,以其言下之;欲先人,以其身後之。聖人非砍上人,非欲先人也,蓋下之後之,其道不得不上且先耳。
是以處上而人不重,處前而人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第六十七章天下皆谓我"道"大①,似不肖②。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细也夫③!我有三宝④,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⑤,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⑥;俭故能广⑦;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⑧。今舍慈且⑨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⑩,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我知道①我道大:道即我,我即道。“我”不是老子用作自称之词。
②似不肖:肖,相似之意。意为不像具体的事物。一说,没有任何东西和我相似。
③若肖,久矣其细也夫:以上这一段,有学者认为是它章错简。
④三宝:三件法宝,或三条原则。
⑤俭:啬,保守,有而不尽用。
⑥慈故能勇:仁慈所以能勇武。
⑦俭故能广:俭啬所以能大方。
⑧器长:器,指万物。万物的首长。
⑨且:取。
⑩以战则胜:一本作“以阵则亡”。
我解读天下人能说“我道”伟大,不像任何具体事物的样子。正因为它伟大,所以才不像任何具体的事物。如果它像任何一个具体的事物,那么“道”也就显得很渺小了。我有三件法宝执守而且保全它:第一件叫做慈爱;第二件叫做俭啬;第三件是不敢居于天下人的前面。有了这柔慈,所以能勇武;有了俭啬,所以能大方;不敢居于天下人之先,所以能成为万物的首长。现在丢弃了柔慈而追求勇武;丢弃了啬俭而追求大方;舍弃退让而求争先,结果是走向死亡。慈爱,用来征战,就能够胜利,用来守卫就能巩固。天要援助谁,就用柔慈来保护他。延伸阅读--苏辙《老子解》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若肖久矣,其細也夫。夫道礦然無形,頹然無名,充遍萬物,而與物無一相似,此其所以為大也。若似於物,則亦一物矣,而何足大哉?
我有三寶,保而持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道以不似物為大,故其運而為德則亦悶然,以鈍為利,以退為進,不合於世俗。今夫世俗貴勇敢,尚廣大,夸進銳,而吾之所寶則慈忍儉約康退。此三者,皆世之所謂不肖者也。
夫慈故能勇,世以勇次為賢,而以慈忍為不及事,不知勇次之易挫,而慈忍之不可勝,其終必至於勇也。儉故能廣,世以廣大蓋物,而以檢約為陋,不知廣大之易窮,而儉約之易足,其終必至於廣也。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世以進銳為能,而以不敢先為恥,不知進銳之多惡於人,而不敢先之樂推於世,其終卒為器長也。蓋樸散而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自樸成器,始有屬有長矣。今捨其慈,且勇;捨其儉,且廣;捨其後,且先,死矣。勇、廣、先三者,人之所共疾也。為衆所疾,故常近於死。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天將救之,以慈衛之。以慈御物,物之愛之如己父母,雖為之效死而不辭,故可以戰,可以守。天之將救是人也,則開其心志,使之無所不慈,無所不慈,則物皆為之衛矣。
第六十八章善为士者①,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②;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③。我知道①善为士者:士,即武士,这里作将帅讲。此句意为善作将帅的人。
②不与:意为不争,不正面冲突。
③配天古之极:符合自然的道理。一说“古”字是衍文。
我解读善于带兵打仗的将帅,不逞其勇武;善于打仗的人,不轻易激怒;善于胜敌的人,不与敌人正面冲突;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表示谦下。这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叫做运用别人的能力,这叫做符合自然的道理。延伸阅读--苏辙《老子解》善為士者不武,
士當以武為本,行之以怯,若以武行武則死矣。
善戰者不怒,聖人不得已而後戰,若出於怒,是以我故殺人也。以我故殺人之。
善勝敵者不爭,以吾不爭,故能勝彼之爭。若皆出於爭,則未必勝矣。
善用人者為之下。人皆有相上之心,故莫能相為用。誠能下之,則天下皆吾用也。
是謂不爭之德,是謂用人之力,是謂配天古之極。
免责声明文章版权/著作权属原创者所有。我们分享此文出于传播更多资讯之目的,无商业用途。部分文章已作修改或删减,如涉版权/著作权事宜,请随时联系更正删除。
滦州宇凰幼少儿国学馆
唐山市滦县新城通衢西道54号
(火车站对面西米)
-
手机: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76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