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在上一章里,老子赞扬圣人具有谨慎、警惕、严肃、洒脱、融合、纯朴、旷达、浑厚的品德,说是只要具备了这些品德,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在这一章里,老子认为:只有在“致虚守静”上下功夫,就能懂得万物都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这个规律,就是循环往复,从生到死以至于无穷。当认识了这个规律时,做人做事,就要有节制,要懂得满足。否则,物极必反,会带来无法弥补的损失。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老子的“虚极”状态,看看万物是怎样“并作”“归根”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的意思是,达到心灵及其空明的状态,坚定地持守初生与自然的本色。这个认识是我从观察万物一起生长、循环往复过程中得来的。这里的“致”是致力、努力的意思,“虚”在《说文》里是指昆仑虚,这里指道教修行最高境界,也就是河上公所说的“得道之人,损情去欲,五内清静,至于虚极。”这说明,只有将不正当、不切实际的念头,减损到一念不生的状态时,才能使五脏六腑回归自然,这就是所谓的“极”和“静”。“极”是指最高或顶点。“守静笃”是持之以恒坚守和秉持初生与本色,才能与万物一起“观复”“并作”。观复与并作,都是指万物从生长到凋零,再生长到凋零的往复与回归过程。只有始终如一地坚守清静之心,才能达到“昆仑虚”最自然的本色,才能提高对事物客观认知的辨别能力,进而才能看清万物循环往复的过程。“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万物纷繁茂盛地生长变化着,最后又各自回归到它生命的本源上。“夫物芸芸”是指万物纷繁茂盛生长的样子。“各复归其根”,是说万物无论怎么纷繁茂盛,但最终都必须各自回归到它的本源上。这如同花草树木,不管再怎么茂盛,最后都要叶落归根,回归到它本来的状态。这给了我很大的启示:一个人无论拥有再多的金钱权利,但生命最终都要回归于死亡的“静”与“根”上。所以,要学会看破看空,做到不恶意相争,才能让生命之花最大限度地常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返回到本源上就叫做“静”,静就叫做回归本性与重复生命。“静曰复命”的“复命”,并非生命的“三世轮回”,而是指万物叶落归根、回归本源。“命”对人而言,指既定的条件与最终的结局;对万物来说,指生命历程的起点和终点。人和物,都要从起点开始,不管路程多么漫长,最终都会回归到终点的“静”上来。可见,“静”在这里就是人们常说的,树高千丈,终究也要叶落归根的自然状态。我们常说“一日无常到,方知梦中人,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我们不要等到临终的时候才大彻大悟,除了吃进肚子里的,穿在身上的,其它什么都不是你的。所能留下的,只有他人对你的善恶评判。与其这样,那为什么不在生前以平常心来对待身外之物呢?假若一个人有了平常心,那他一定懂得下句的这三个常理。“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回归本性叫做常理,明白常理叫做明智。不懂得常理,轻举妄动就会遭遇凶险。这里的三个“常”字,都是指万物运动变化中那个不变的规律,这如同谁也无法阻止自己来到这个世界,谁也不能让自己永远不会死亡,这个规律就是万物的自然本性,这个本性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如同上古的尧是个明君,桀是个暴君,但在客观上,“道”不会因为尧是明君,就让他长生不死,也不会因为桀是暴君,就不让他来到这个世界。这样看来,“知常曰明”就是懂得了万物的运动变化,都是遵循着万物的天赋与秉性,这就叫做“明”。“知常曰明”的“知”,即了解,了解之后,就懂得了顺应自然。像在吃这个问题上,很多人看到好吃的,就不由自主的想多吃一口,但长期多吃这一口,危害自然就来了。言谈至此,我忽然想起了我的老母亲。老人家就是一位“知常曰明”的老寿星,她今年已经九十三岁了,神智还是非常地清醒,眼睛明亮得还能穿针引线,生活上基本能够自理。她的长寿秘诀就在于能够管住自己,从来不会贪吃。她说:“裤带长,寿命短;裤带短,寿命长。饿着要比撑着强,瘦的要比胖的好。”老人家说:“我每顿饭只吃七分饱,对饭桌上最好地饭菜也只吃到七成饱,就赶忙离开饭桌,绝不贪嘴。”她还说:“我从来不生气。我知道,生气会生病的,人会当场被气死的。本章最后一句“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这是懂得并顺应自然,就会兴旺发达,轻举妄动必遭凶险的常理之后的认识。也就是说,了解常理就有宽容的胸怀,胸怀宽容才会公正无私,公正无私才会普遍周全,普遍周全才合乎自然,合乎自然才能与“道”同行,与“道”同行了,才会保持长久,终生都不会有危险。言谈至此,有人就问:什么是“知常容”?就是懂得万物运动变化中不变的那个规律之后,便会大彻大悟,大彻大悟之后,才会有宽容之心。什么是“容乃公”?有宽容之心了,便会做到公正无私。什么是“公乃全”?公正无私了,才会全面照顾。什么是“全乃天”?全面照顾了,就合于自然规律了。什么是“天乃道”?符合自然规律了,就符合于“道”了。什么是“没身不殆”?即持之以恒地坚持按照原则办事。持之以恒,坚持按照原则办事的人,他的言行举止就符合于“道”;符合于“道”了,才会长久,才会一辈子平安。由上而看,人只要能进入清虚专注的思想状态,就能洞观万物生长消亡的常理,懂得了这个常理,就能明心见性;明心见性了,就能以虚静的心态,做到事来则应,事去自然;应事无念,自在自如,进而善待万物,这就是“归根”。当然,道教在看待“归根”这个问题上,着重强调的是人的精气神,人的精气神如同植物的“根”,是生命力的保障。养生当培植自我的精气神,抓住了这个根本,生命才有充足的能源动力。而做到“归根”却是要依靠“静”,静可蓄养精气;只有时刻蓄养精气,才能恢复在“动”中耗费的精气神,这就是“复命”。“复命”就是要时刻补充生命所需要的能量,让生命永葆青春。相反,不尊重生命的规律,不呵护身体精气神的平衡,耗损过多,如过度贪恋“五色”、“五音”、“五味”或长期熬夜等,就会让生命过早叶落归根,快速走向死亡。骊山老母宫网络平台
编辑:潇予
审核:明秋
统筹:秦川飞鸾集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76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