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根据知名道文化学者李海波老师公开讲授《道德经学习秘窍》的直播课内容整理。
李海波,道家文化权威学者,《中国道商》学科知识体系创建人,安徽涡阳县人民政府高级顾问。主要著作:《势》《道商》《道商范蠡》《道商智慧》《道商学》
”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道德经》第一章
”
三种断句方式,意思却不同
1
第一种断句方式: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道若可以言说,就不是永恒常在之道。
2
第二种断句方式: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道可,我可以这么说,我可以说它是茶杯;道非,我也可以说它不是茶杯。
为什么说它不是茶杯呢?我在把茶水倒掉的时候,我换上酒,它又变成酒壶酒杯了。道在变化中,我们千万不要用狭隘的认识观来定义道,因为我们人类太渺小了,智慧也太短浅了。
3
第三种断句方式: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道”是永恒不变的道,是最深刻、最本质的道,这个“道”不可描述、不可表达,它是本体的、本质的道。
“可道”是什么意思呢?先天的大道,无极大道,不可表达、不可言说,我们永远表达不了整体的道。但是,我们可以因人而异,因时因地制宜,有限的、有针对性、有条件的表述、阐述自己的主张。我们对老人、对儿童,表达的主张就完全不一样,对成功者、对失败者,表达的主张也都不一样。为什么很多人说,学道难学,既可以正着说,又可以反着说,其实是因人而异,因天地人的变化而变化,这个变化的过程,就是可道。
“非常道”是表象的道、假象的道,但却是你、或者他、每个人所需要的道。因为无论怎么表述,都代表不了整体,代表不了大道。我今天对你们说:“道,可道,非常道”是我所推崇的,有可能明天换了一个环境,我会说:“道可,道非”,又是我所推崇的。
妙解大道的运动规律
“道,可道,非常道”,分别代表大道的三种不同状态。
“道”代表:不易、不会变化。她为什么不会变化?大道的本体,生天、生地、生育万物,她不会变化,独立而不改。
她又是在变化的,她在做运动,大道随时都在做循环运动。周行而不殆,这就叫可道,叫变易。
道为不易,可道为变易。那非常道呢?
非常道叫交易。交易就是变质了、变位了。举个例子,我有一本书,你有一张钞票,我把我的书卖给你,你把你的钱财付与我,这就是一个可道、一个变化的过程。在这个可道变化的过程之后,我的智慧变成了财富,是不是交易了?你的财富获得了智慧,这也是交易。
所以,整部《道德经》讲的都是阴阳之间的交易、阴阳之间的运动。
老子说:“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孰知其极?”好事变成坏事,坏事变成好事,好人变成坏人,坏人变成好人,谁知道她的变化呢?谁知道她真正的奥妙是什么呢?谁知道她变化的根源在哪里?尽头在哪里?连老子也说不清楚,更何况我们呢?
我们学《道德经》,就是要掌握这种规律。规律从哪里体现呢?断句的方式,就是规律之一。
以经解经,其义自见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缴”。
这一句也有不同版本的断句方式,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还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这里面就很讲究,如果断句断错了,我们对《道德经》后面很多章节就理解不了。
”
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宾。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
始制有名,名亦既有,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於江海。
——《道德经》第三十二章
”
我们可以结合《道德经》第三十二章,老子讲到“无名”,“道,常无名,朴,虽小。”“始制有名”就不能断句为“始制有,名”,所以第一章应该是:“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不执著于版本之说,智慧成长才
是学道的目的
如果你非要断成:“无”与“有”,那是你的主张,也是合理的。道,包容一切,合理的对待一切,我们不说谁对,也不说谁错,我们理解一切,理解万物,因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只有我们的智慧得到成长了,那才是真学道。
图片来源:网络
扫码,立即诵读《道德经》
扫码|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76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