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仕强(年10月20日-年11月11日),国学大师、中国式管理大师,全球华人中国式管理第一人,被称为"中国式管理之父",曾任台湾交通大学教授,台湾兴国管理学院校长。
英国牛津大学管理哲学荣誉博士、英国莱斯特大学管理哲学博士、美国杜鲁门大学行政管理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教育学学士;著有《胡雪岩的启示》《易经的奥秘》《中国式管理》《家庭教育》《孙子兵法与人力自动化》等,而最让大家熟悉的是他在《百家讲坛》中的演讲。年11月15日,"第五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曾仕强以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5名。
在《道德经》五千言里面,提到“圣人”二字的共二十八次,出现在八十一章里面的二十三章中,可见它的比例相当高。圣人在老子跟孔子的心目中,都代表人间最高的理想人物,但是他们两个对圣人的理解也有所不同。孔子一讲到圣贤,一定讲“尧、舜、禹、汤、文、武、周公”,而老子从来不提他们的名号,并不是老子看不起“尧舜禹汤”,而是在告诉我们,就算“尧舜禹汤”来到现代,也不可能按照他们的方法再做一遍,也不一定还是“尧舜禹汤”。既然这样,还执著于他们的名号干什么?
孔子是指名的,老子是不指名的,因为老子知道名不可名。既然自己说名不可名,还到处讲这个,岂不是很奇怪?因此关于什么叫“圣人”,老子给出两个原则,就是能够“处无为之事”,能够“行不言之教”,这样的人就叫圣人。
什么叫“处无为之事”?
很多人从字面上理解,认为“无为”就是不作为,就是什么都不做。孔子叫我们做,难道老子叫我们不去做吗?绝不可能。老子不辞劳苦一直跑到函谷关,又写了五千字《道德经》,这不就是在有作为吗?所以,无为,不是不作为。
人如果什么都不做,就是死人。坦白讲,人活着就是要动,动就是要做事,不然就是乱动。老子不可能否定人要动,不可能否定人要做事,所以“无为”绝对不可以解释成不做事情。这个“为”,是违反的意思,你要做事可以,但是你不能违反自然的规律,就这么简单。圣人一天到晚都在做事,而且做的每件事都顺应自然规律,他就叫圣人。
人一定要做事,人活着就是要做事的,活到老要做到老。更进一步讲,活到老要贡献到老,还要无私地奉献。因为人到一定的年纪,孩子可以自己谋生活了,就没有什么好顾虑的了,你有多余的精力,多余的时间,可以放心地为社会做一些贡献。这才叫作“处无为之事”。
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8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