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如何让你的孩子走向成功解读道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6/12
白癜风怎么治疗和控制 http://m.39.net/pf/a_4359077.html

《道德经》第十一章 

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埏埴以為器,當其無,有器之用。鑿戶牖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

《道德经》第十一章解析

三十根辐条汇集于车毂,因为有了中间的这个无的空间,才能安装车轴,车轮才能转动,而有车的作用。车箱是虚空的,才发挥了车装载东西的作用;糅和陶土制作器皿,有了器皿内的虚空,才发挥了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内的虚空,才发挥了房屋的作用。所以,"有"之所以能给人以便利,是因为它营造的"无"发挥了作用。

老子在《道德经》第四十章中这样说道:“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万物是从虚无的本源中产生的,作为虚无本体的道,它之所以有创造万物的能力,是因为它能在虚静中蓄养这种无穷无尽的能量之德。这种能量之德,虽然无形无象,但它却蕴藏着无限的生发之机和无所不能的智慧和创造能力。它既存在于虚无的空间,也同时存在于万物的本体之中。万物所具备的各种功能和它所能发挥的作用都来源于这个虚无的本体,这个虚无的本体,就是天地之德,也是万物之德。

人的生命也是一样,虚无的空性,就是人的道性,人的生命就是由道化生出无数个神的协调运作和创造而成,人的能力和智慧,也是从这个虚无的本源中产生的,这就是人所拥有之德。《易》曰:“厚德载物”,人能力的大小,智慧的高低,身体的好坏,寿命的长短,福报的多少这些“物”,都是由虚无之“德”这个能量积累的厚薄来决定和承载的。一个人这种虚无的能量之德积累的越厚,他(她)的智慧也就越高,能力越强;同时他(她)的身体也就越好,寿命越长;福报越大,命运越好,反之,就会走向它的反面。

“无”看起来没有什么用,但当你要使用它的时候,它就会通过人心这个载体,变化成你想要的东西。当你要想练书法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你的书法艺术,当你要绘画时,它就会变成美丽的图画,当你要修炼武术的时候,它就会变成你的武术功力,当你要写作时,它就会变成一篇文章,当你要想设计和创造一样东西时,它就会变成你的发明创造,当你要去作管理工作时,它就会成为你的领导才能……所以,人先天虚无的本性中蕴含着无穷的妙用。

人想要不断的吸收这种生命能量,就需要进入到一种清静、无为的自然状态,这就是修炼的功态。

人在童年的时候,因为能够经常保持一种无忧无虑的自然天性,这种自然天性,就是与道合真的境界,这种与道合真的境界,就能使人从宇宙空间持续不断的吸收这种生命能量。如果能够延长孩子童年这种无忧无虑天性的保持时间,就能使孩子持续不断的积累这种能量之德,增长孩子的慧命。等这个孩子长大成人以后,就会成为一个很有智慧和能力的人,那怕他(她)大字不识一个,他(她)也会是一个优秀的人才,或者成为某方面的天才,就像《亮剑》中的李云龙,就是这样的天才。所以,知识是学来的,而智慧一定是修出来的,这就是“静能生慧”的道理。

孩子的成长过程,不仅仅是孩子身体的成长,而且也是孩子脑细胞的发育和他(她)们的高级思维系统形成的过程,这个过程因人而异,因为个体的差异,所需的时间并不完全一样,象那些神童类孩子,他(她)们的高级思维系统的形成,可能在他(她)们几岁的时候就会完成,但对于一般人来说,则需要更长的一段时间,对于平常孩子来说,则需要十到十二年左右的时间。如果能在孩子的这一成长过程中,让孩子尽量的延长并保持这种无忧无虑的心灵状态,就能很好的帮助孩子顺利完成脑细胞的发育和高级思维系统的形成。等孩子的高级思维系统发育完成以后,孩子自己就会具有独立思考和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这就是人常说的孩子懂事了,这个时候孩子也就会思考了,也有这种思考能力了,再让他们学一些知识性的课题,他(她)们就会学的很快,一点也不会耽误。

所以,孩子的这一成长过程,是孩子在心灵处于虚静状态中依靠自身的自然造化来完成的,它并不依赖于外来的帮助。孩子的这个时期,就是老子所说的“绝学无忧”的时期,“绝学”就是不能以成人的观念去塑造孩子,不打乱孩子宁静的心态,就是对他(她)最好的帮助和给予,孩子的健康成长才能“无忧”。相反,如果让孩子勉强地接受一些他们不愿意接受的知识性的教育,就会是孩子处于一种紧张的心理压力之下,从而使孩子产生一种忧郁的心理状态,这种不良的心理状态,会使孩子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的出现,因为是隐形态的,孩子也难于表达出来,往往被自己的父母和老师所忽视,但它对孩子带来的伤害有时可能会超出我们的想象。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都是对孩子潜移默化的一种教育。父母对长辈的尊敬和孝顺,就是在给孩子传承一种孝道。父母的和气谦卑,善以待人,就是给孩子塑造高尚的人品。父母在孩子面前不玩手机,不看电视,不打牌,不喝酒,不抽烟,就是在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氛围和教一种健康宁静的生活方式。父母的生活简单朴素,不奢华,不浪费,孩子就会有节俭的美德。如果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相反的话,孩子的叛逆和不听话,也会成为必然,这就叫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常常为了一些小事而争吵不休的话,孩子也就学会了用争吵的方式去解决问题,孩子长大以后走向社会,他(她)的人际关系就会不好。父母如果把利益看的很重,那他们的孩子也会成为一个以金钱至上而轻道义的人。

父母的言行,孩子都在模仿和学习,这样学习的结果,孩子就会成为了父母的影子。这种影响将是深远的,因为它会成为你们家的家风,而家风的好坏是可以改变的,这就需要人们不断的去修正自己错误的关念和行为。故,言传不如身教,教育有时候不是需要说出来,而是需要做出来。“不言之教”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以身作则的教育,这种教育是老师不能替代的。

但纵观现代中国式教育,家长的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正在残酷地摧残着孩子的慧命。许多家长错误地认为,早教早成才,孩子的教育抓的越早越好,甚至连胎教都抓起来了。这样做的结果,让孩子过早的失去了玩乐的时间,失去了本该属于他(她)们快乐的童年。孩子有了背不动的书包,做不完的作业,家长还要给孩子报这个班那个班,什么音乐班,钢琴班,舞蹈班,美术班……等等。孩子幼小的心灵,承受着他(她)们这个年龄段本不该承受的压力。孩子的逆反和厌学就会成为他(她)们本能的反应。这样做,是在以家长自己的愿望在塑造孩子,其结果只能是家长累,孩子更累。生命有它自身成长的自然法则和规律,这种人为的按排和造作,它打乱了孩子生命自然成长的规律,这种拔苗助长,只能是拔而不长,而且会对孩子的身心造成严重的伤害,起到的只能是相反的结果。

因为这样的教育模式,是把孩子灵性成长的空间给掐断了,灵性成长的空间被掐断,孩子的慧命就很浅薄,即就是他(她)是一个天才,也会被这种教育模式给扼杀。等他(她)们成人之后,就会成为一个能力平庸的人,一个思想没有深度的人,一个福德浅薄的人,因为根基就没有立好。

如果让孩子过早的接触到了成人的世界,孩子开始有了抱怨,感觉到了纠结和忧愁,在这些烦恼的重压下,有的孩子性格可能会变的孤僻,有的孩子甚至可能会变得很抑郁。所以,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先别说让孩子成才,恐怕连他(她)们的健康都不能保证,在现实中,有很多这样的事例。由此可见,正确的教育方法,也应遵循“无为而治”的原则,因为只有“无为而治”,才能符合生命自然发展的法则和规律,过多有为的作法,只能得到适得其反的结果,故,“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

但愿天下父母,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目光放长远一点,走出这种教育的误区,这就是《道德经》带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愚山

年元月6日

往期精彩回顾

素食与雾霾

东西方文化漫谈

未来世界,谁主沉浮?

愚山

来自大地的召唤

“量子纠缠”与“天人感应”

愚山试解《道德经》第一章

愚山:人为什么要有信仰?

愚山

带你走进神秘的道教

哪些疾病是你自己吃出来的?

开启生命奥秘的“众妙之门”

愚山试解《道德经》第二十五章

马宗道:老子“无为而治”思想的现实应用

愚山

解读《西游记》中的道家内丹修炼思想

烹小菜中的治国大道---解读《道德经》第六十章

灵魂永远的寄托和归宿---解读《道德经》第十三章

人能避免走向死亡吗?___解读《道德经》第五十章

《道德经》内功修炼探秘___解读《道德经》第二十九章

人性最完美的境界---“圣人不病”——解读《道德经》第七十一章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894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