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此人已开外挂,前方高能,非战斗人员请撤离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17/11/14

第五十三章守道

本义:

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而人好径。朝甚除,田甚芜,仓甚虚,服文采,带利剑,厌饮食,财货有余,是谓盗竽。非道也哉!

通述:

假如我只是稍微有些了解自然之道,就像行走于大道之上,唯一担心的是怕自己会斜行偏离大道,大道那么平坦,而人却喜欢走小路,总觉得那样更能显现自身的聪明才智。

如果为政者高高在上,凌驾于众人之上,远离了民众,那么,到头来只会田地荒芜,仓库空虚,而为政者却穿着锦织的衣服,佩带着光亮锋利的宝剑,饱餐精美的饮食,坐拥富足的财货,那么,这样的为政者,只不过是盗取了天下的盗中之魁而已。这种行为已完全背离了大道。

释义:

我:我,指有道的圣人。老子在这里托言自己。

介然有知:介,微小。微有所知,稍有知识。施:斜行。夷:平坦。

径:小路。

朝甚除:除,本义指宫殿的台阶,朝甚除,代指为政者高高在上的情形。

服文彩:穿着锦织的衣服,这里代指他们为自己的行为加以修饰,使其看上去更为光鲜,外表更符合大道。

带利剑:佩带锋利的宝剑,古代佩剑为装饰物,代表着身份地位,带利剑代指给自己崇高的地位。厌饮食:厌,饱足、满足、足够。饱得不愿再吃。盗竽:竽又作夸。即大盗、盗魁。 

图引:

本文以失道为政者的行为作为反例,来讲述应当守道而行。

本文一开头,先以自身为喻,来说明如果一个人在对自然之道的了解还不透彻全面的时候,应当及时检视自己的行为是否偏离了自然之疲乏。自然之道就如同大道一样平坦,因此,沿着平坦的大道前行,总会让他人觉得守道而为的人平常无为,而为政者们也和众人一样,喜欢走小路,有所作为,来彰显自身的聪明才智,结果却开始做违背自然和人性规律的事。

紧跟着,作者指出这样做的现象和结果,那就是为政者们高高在上,远离了民众,他们仿佛无所不能,什么都懂,却使得民生凋蔽,唯有他们富足,这样的为政者,虽然他们标榜自己的行为是符合某种社会道德的,其实他们早已偏离了自然之道,他们盗取的不只是货物,还给自己的行为冠以伟大光荣的名号(服文彩),并给自己以崇高的荣誉和地位(带利剑)。其实,他们只不过是更大的盗贼罢了,他们的所作所为,早已远离了大道,虽然他们经常冠以各种大道之名在做事。

本章一开头,便在讲人容易走偏,然后开始讲反例,讲完反例后,作者再讲如何防止偏离大道,即要懂得观道。

第五十四章观道

本义: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

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通述:

善于设定规则的人,不会让规则偏离人性及自然规律,善于持守的人,不会让自己的行为脱离大道。如果子孙能够遵循、持守这个自然之道,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如果只是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行为就会是不虚妄的;如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这种行为就会使得家庭更加富足;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行为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行为引发的结果就更为丰硕;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

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照别身;用自家之情形来观照别家;用自乡之情形观照别乡;用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释义:

建:建立规章,设定规则

拔:抽引,拉拔,这里指有偏离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

真:正,与虚妄相对。

子孙以祭祀不辍:辍,停止、断绝、终止。此句意为:祖祖孙孙都能够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后代的香火就不会终止。

长:尊崇。

图引:

本章开篇即讲,那些建立学说、规章和社会道德的人,要防止自身的行为脱离自然规律和人性规律。而是要让它能够守持大道,紧跟着讲了守持大道的益处。

但要不脱离自然和人性规律,如何才能做得到?作者则提出要懂得观道,为了便于理解,作者以修炼中的“观照”为例,进行讲解。但作者在讲观照时,举例极为通俗。就是由己及人,由己及物,由己及天下。只有这样,才在提出学说或设定规则时,才会减少在设定规则时,偏离人性规律和社会规律。

第五十五章合道

本义: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柔而不张。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知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通述:

德行越是接近大道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柔弱而不放纵自己的行为,不与万物为害。故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他哭的过程能够使得阴阳交合的缘故。知阴阳交合曰“常”,同时,将知晓事物的阴阳两面,也叫做“明”。

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败,如果有这些违背自然之道的行为,只会促使它早衰早亡。

释义:

毒虫:指蛇、蝎、蜂之类的有毒虫子。

螫:毒虫子用毒刺咬人。

据:兽类用爪、足年攫取物品。

攫鸟:用脚爪抓取食物的鸟,例如鹰隼一类的鸟。

搏:鹰隼用爪击物。

朘作:婴孩的生殖器勃起。朘,男孩的生殖器。

嗄:噪音嘶哑。

知和曰常:常指事物运作的规律。和,指阴阳二气合和的状态。

益生:纵欲贪生。

祥:这里指妖祥、不祥的意思。

强:逞强。

壮:强壮。

图引:

合道则生,知常为明,本章与《道经》中的第三十章相呼应。

在《道德经》中,初生的婴儿,多喻指柔而不张的形象,而不受各种动物侵害的情状,喻指不与万物相害或不会置自身于危险之中。

本文中,作者通过婴儿不会因为哭啼而哑嗓子为例,来强调其行为使得阴阳之气相合和,所以才无害,接着总结说,知阴阳交合者,曰常,那么,能够通晓事物两方面,不偏执于一面者,曰明。因此,在万物面前不示强,合道而生,以防早亡。

第五十六章归真

本义: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

通述:

智者不会过多的表态,以免自己的意见会压制他人,让他人在理解上产生偏私虚妄之念。而过多的表态,促使他人产生偏私虚妄之言行的行为,则不符合智者的所为。

因此要想塞堵住偏私的孔窍,关闭住虚妄的门径。就需要思想的碰撞中,任何违背自然之道的学说思想和社会道德,都将在思想的碰撞中失掉它原有的锐气和显要光芒,但我们一层层的去掉它表面纷杂的荣光。才会发现它们像尘土一样,蒙蔽着人们对自然之道的认知,万物会变回到最初本真的样子。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玄同”。

到到一切归真的“玄同”状态,将不以亲疏、利害、贵贱来判定人和事物,而是遵丛自然之道,因此能为天下人所推崇。

释义:

知者:即智者,古代特定群体中的精神领袖。

不言:本意指不说话,这里指不过多表态。

玄同:指事物历经变化后又回到到本真的状态,也叫归真。

图引:

当时,尊师之风盛行,每一个学派或不同社会道德领域的精神领袖,都是门人弟子崇奉的对象,而为师者也不容学生提出质疑,不容有二意存在。作者拨乱反正说:古时的智者,都是平时不怎么多表态的,生怕自己一先表态,门人弟子会迎合自己,而产生言行上的偏私虚妄。而现在的很多人,却不敢谁门人弟子质疑自身的学说思想或崇奉的社会道德。

第二段中,作者鼓励所有的人要敢于质疑和思考,只要有在质疑和思考中,才能接近真知。又拿当时为师者不愿让门人弟子质疑的“亲疏、利害、贵贱”等借口开刀,指出,质疑、思考和碰撞,是追求真理的玄同(归真)之道,与亲疏、利害、贵贱无关。目的是为了能更好的遵从自然之道,因此,会更受世人的推崇。

第五十七章返朴

本义:

以正治国,以奇用兵,以无事取天下。吾何以知其然哉?以此: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朝多利器,国家滋昏;人多伎巧,奇物滋起;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故圣人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

通述:

以无为、清静之道去治理国家,以奇巧、诡秘的办法去用兵,以不扰害天下人的方式而驾驭天下。

我是怎么知道该这样做呢?根据就在于此:天下的禁忌越多,而老百姓就越陷于贫穷;为君王者权术方法越多,国家就越陷于混乱;人们的巧智越多,邪风怪事就越闹得厉害;法令越是森严,盗贼就越是不断地增加。所以有道的圣人说,我无为,人民就自我化育;我好清静,人民就自然富足;我无欲,而人民就越是能过上自然自在的生活。

释义:

正:此处指无为、清静之道。

奇:奇巧、诡秘。

取天下:治理、驾驭天下。

以此:此,指下面一段文字。以此即以下面这段话为根据。

忌讳:禁忌、避讳。

朝:代指君王

利器:锐利的武器,这里指君王指来统治民众的权术方法。

人多伎巧:伎巧,指技巧,巧智,指与诚信相对的小技谋,含贬义。

奇物:邪事、奇事。

民自化:自化,自我化育。

朴:这里指指本真自在的生活。

图引:

无为者,有朴也,本文要义为返朴。

作者认为,用兵讲究奇巧诡秘,反对方所思而行,而主政治国却恰好相反,当清静无为。

因此,当政者越是善于玩弄权谋,国家将越是容易陷于混乱,当政者推行的禁忌越多,民众就越是贫穷,法令越是森严,违反法令的人便越多。一切的根源,都在于当政者不自甘于清静无为,而是带着偏私虚妄的心,或是好大喜功,想在历史上流芳百世,或是恋权贪位,不甘权力旁落,而正是他们的这些行为,才使得国家错乱,民众贫穷。

而我却愿意接规律办事,不处处彰显自己,而是放开权利,由民众自己决定他们的利害得失,我不折腾干扰民众,民众会各自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他们自然生活变得富足,我不将自己的偏私虚妄欲念强加给民众,民众就能过上本真自在的生活。

本文认为,天下祸乱的根源,是当政者群体为了满足偏私虚妄之念,构造了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社会道德及学说体系,而这些东西,才是将天下带入昏乱,将民众带入贫穷的根源。只有去除掉这些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社会道德及学说,才会减少不必要的矛盾,使得天下人过上本真自在的生活。

第五十八章为政

本义:

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通述:

为政者不兴名分,不倡“仁义礼”,民众便越是淳朴厚道;为政者制定的仁义礼制度越是严苛细致,民众就是就狡黠而不知满足。

有人觉得为政者不兴名分,不大力倡导仁义礼,世间纷乱,觉得是为政者无所作为,才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是灾祸,可是谁又知道,民众的福运就藏在这里面;有人觉得为政者大兴名分,大力倡导仁义礼,制定了严厉苛刻而又细致的法度,感到即将迎来福运,却不知道灾祸就藏伏在它的里面。民众谁能知道究竟是灾祸呢还是福运呢?

正忽然转变为邪的,善忽然转变为恶的,它们并没有明确的法则,人们的迷惑,由来已久了。因此,我们要分辨着看,圣人虽方正,但不伤害别人,严于律已却不用来要求别人,对自己廉洁节制,却不认为别人这样的行为有害。为人直率,却不放肆,有闪光的好德行,却不刻意显露。

释义:

闷闷:不作声的样子,这里指为政者不兴名,不但“仁义礼”的行为。

淳淳:淳朴厚道的意思。

察察:严厉、苛刻。

缺缺:狡黠、抱怨、不满足之意。

其无正也:正,法则、确定;其,指福、祸变换。此句意为:它们并没有确定的法则。

正复为奇,善复为妖:正,方正、端正;奇,反常、邪;善,善良;妖,邪恶。这句话意为:正的变为邪的,善的变成恶的。

人之迷,其日固久:人的迷惑于祸、福之门,而不知其循环相生之理者,其为时日必已久矣。(严灵峰释语)

方而不割:方正而不妨害别人。

直而不肆:直率而不放肆。

图引:

为政者隐。

为政者愈是看上去能主导一切,伟大有“作为”,对民众来说,是福还是祸,很多人都会认为是福,却不知道这里面藏着祸端,为政者愈是不能主导一切,不能为所欲为,看上去是为政者无能,很多人都会认为对民众来说是祸事,这里面却隐藏着福运。

作者认为,为政者有可能从英雄一夜之间变成独裁者,变成施害者,因此,人们要防止为政者做出偏私虚妄的言行。作者以圣人为例,任何道德规则,圣人都是严格要求自己,而苛求别人遵从。相反,那些心存偏私虚妄的为政者,却总是会制定各种严苛的规则,来要求别人,自己却从不会遵守。

因此,作者认为,真正具有圣人德行的为政者,是不会自吹自擂显现自己的光辉德行的(光而不耀。)而那些将自己鼓吹成明君贤臣的为政者,早已背离了为政者隐的自然之道。遇上这样的为政者,不要当成是福运,因为它往往隐藏着祸端。

第五十九章积德

本义:

治人事天莫若啬。夫唯啬,是谓早服;早服谓之重积德;重积德则无不克;无不克则莫知其极,莫知其极,可以有国;有国之母,可以长久。是谓根深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通述:

治理民众和对待上天神灵一样,不能应一时之急,就像收割庄稼,而收割庄稼,取决于早期的耕作,而所说的早期耕作,主要是看有没有长期按规律耕作。

因此,反复长期按规律做事,叫做重积德,重积德,则可克服各种困难,如若能克服各种困难,那么,这便是成为一种无法估量的力量。有了这样一种力量,国家就可以维持长治久安,这才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有了它,国方可以长久。所以我们在种庄稼时,将这种重积德而产生的力量称为根深蒂固,因为它符合长久之道。

释义:

治人:治理和对待民众,要像侍奉

事天:对待上天神灵

“啬”,古同“穑”,意为收割庄稼。

早服:早为准备。

重积德:德即安规律办事的行为,重积德,指坚持长期按规律办事。

有国之母:有国,含有保国的意思。母,根本、原则。

图引:

上一章中,作者认为,遇上将自己鼓吹成明君贤臣的为政者,其实他早已背离自然之道。遇上这样的为政者,不要当成是福运,因为它往往隐藏着祸端。因此,主张为政者隐。

那么,如果那些想有所作为,又有强权和威权的为政者隐了,谁又来解决那些大的危险和困难呢?

作者认为,治国和对待天神灵一样,靠遇到急事,来求神灵是靠不住的,也就是说,等天下出现了大的问题,再请威权者来处理,是不能解决问题的,有可能是赶走了一只狼,却引来了一只老虎。

因此,要像收割庄稼一样,庄稼长得好不好,等最后看收成,是于事无补的,真正要做的,是平时多耕作。也就是说,只要坚持长期按规律办事(重积德),各种问题便不会累积起来,因此,就算没有威权人物,也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这才是远比遇到圣贤明君更为强有力的力量。有了这样一种力量,国家长可以长治久安。如果则一个国家的安危系于伟大的君王身上,是不符合长久之道的。只有坚持长期按规律办事,才会长治久安。

第六十章治国

本义:

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通述:

治理大国,好像煎烹小鱼,不能多折腾,而是尽量减少大的翻动(清静无为)。用自然之道来治理天下,无论是先祖还是神灵,都会各归其位,不干扰人间的事务,并不是鬼神不灵验。而是无论先祖还是神,都不会想着要损害人,不但神不会想着损伤民众,圣人也不会损伤人。这样,鬼神和有道的圣人都不伤害人,所以,万物就可以各归其位,共生而不害,这样,才会德行与大道相合,回归本源。

释义:

小鲜:小鱼。

莅:临。

鬼:指先祖

其鬼不神:不必将先祖遗留的规矩和遗训当神喻来看。

伤:损害。

两不相伤:鬼神和圣人不侵越人。 

图引:

当时,那些治国者用违背人性和自然规律的一些社会道德来统治民众,凡是民众敢有质疑或反抗,他们便会说,民众的这种行为会受到鬼神或圣人(统治者阶层)的惩罚。因此,民众不敢违抗。

但作者说,无论是先祖还是神灵,他们需要遵道而行,各归其位,不干扰人间事务的,他们怎么可能会因为民众的一点行动不合乎那些严苛的社会道德而降灾难给民众呢。只要是真正得道的先祖、神灵或是圣人,他们都不会想着要损害民众。那么,那些动不动就拿鬼灵和圣人名义来惩罚和损害世人的人,他们治国,是偏离了自然之道的。

作者最后指出,那些为政者打着鬼神或圣人的旗号来做损害民众的事,最终会两两相害,不若果以道治国,万物就可以各归其位,无论是为政者,还是为民众者,会共生而不相害。

赞赏

人赞赏









































白癜风早期症状有哪些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