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合抱之木,生于毫末”,合抱:两臂围拢,形容树粗大;毫末:指幼苗,比喻细小。粗大的树木都是由小树苗长成的。比喻大事是由小事逐渐发展演变而来的。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万物都是从一个细胞开始,在天地的孕育中,慢慢长大。“九成之台,作于累土”,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颗泥土。“九成之台”,意思是一层一层叠加的九层高台。“作于累土”这个“累”字,通行本都用“累”,我们会解释成积累起来的土。在帛书甲本里是“蔂”字,写的是草字头,下边一个累积的“累”。“蔂”léi,盛土籠也。《鹽鐵論》劓鼻盈蔂。用蔂藤制的土筐。九成之台,是拿蔂藤条编的土筐装土,背去垒台,一筐一筐的土积累并夯实,才建起这高台。这叫“九成之台,作于累土”。“百仞之高,始于足下”跟通行本不一样。通行本写的是“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实际上在帛书的乙本里写的是“百仁之高”,“仁”显然是借音。在严本里写得是“百仞之高,始于足下”。“仞”本义:古代长度单位。周制八尺,汉制七尺。相当于普通成人胳膊一展开这么长。“百仞之高”形容很高,就像爬黄山,看着那么高就吓坏了,很多人就坐缆车。但对于真正的登山者,会选择自己爬上去,一路的风景纳入心中。当爬到山顶的时候就可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是一步步走出来的。三句话连起来意思:合抱的大树,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说明万事积于忽微,量变引起质变!要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任何事业都是从小事做起,离开了小事,亦无伟业可言。)这个道理适合用在生活的各个方面,学习、做事都一样。从“大生于小”的观点出发,老子阐述了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说明“合抱之木”、“九层之台”、“千里之行”的远大事情,都是从“生于毫末”、“起于累土”、“始于足下”为开端的,形象地证明了大的东西无不从细小的东西发展而来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每天花一定的时间做同一件事,日积月累就会成为某一方面的知深人士。(若樨学习道德经笔记。)编辑:屋南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150.html
上一篇文章: 感悟道德经ldquo有rdqu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