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全文 >> 正文 >> 正文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1/7/6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古之为道者”,古代按照“道”去做事的领导者。“非以明民也”,明,《說文》照也。《易·繫辭》日月相推,而明生焉。《又》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疏》日月中時,徧照天下,無幽不燭,故云明。《史記·歷書》日月成,故明也。明者,孟也。《易·乾卦》大明終始。《疏》大明,曉乎萬物終始。明,知晓巧诈。明民,意为让人民知晓巧诈。“非以明民也”,不是教导人民知晓智巧伪诈。“将以愚之也”,愚,戇也,闇也,蒙也,昧也,蠢也,鈍也,愗也,滯也,固也,蔽也,冥也。一曰愚之言寓也,無所爲,若寄寓然。《荀子·修身篇》非是是非之謂愚。敦厚。这个愚并不是愚蠢的意思,而是教导人民淳厚朴实。“民之难治也,以其智也”,老百姓为什么难以治理?智,同??。或作智。《說文》識詞也。从白从亏从知。經典相承作智。《釋名》智,知也。無所不知也。《孟子》是非之心,智之端也。《荀子·正名篇》知而有所合謂之智。《淮南子·览冥》:“道德上通而智故消灭也。”注:“智故,巧诈也。”这里的智慧是指专门为自己的利益去获取的那种心机和技巧,这叫“智”,所以我们生活中讲智慧是好事,但是智慧这个“智”,在老子《道德经》里边不是好事,他这“智”在帛书甲乙本写是知道的“知”,“智”,为自己的利益去获取的心机。可是社会上的人,为了自己的利益费尽心机,不断地想办法怎么多捞点儿,这会破坏良好的准则。一个老太太昏倒在马路上,为什么没有人扶?事情发生在湖南省凤凰县,从视频上我们可以看出老人突发疾病晕倒在地,路人看到老人晕倒在地没一个人上前扶老人,他们都害怕老人讹上自己所以都不敢上前扶老人,行走的路人看到老人晕倒之后没有一个人上前去帮忙,看着老人一个人默默的躺在冰冷的大马路上,看着都让人揪心,来往的路人看到老人晕倒在地之后也没有一个人上前去搀扶。无奈之下,路人选择帮老人拨打急救电话,交警发现这种情况之后上前询问到底是怎么回事?有的路人表示,自己也不够专业,看到老人晕倒也不敢上前扶,万一老人再次出现了什么事情该怎么办?所以我们这些过往的路人不知道什么情况,也不敢上前搀扶老人,就害怕老人的病情再次加重。还有的路人表示,好人难做呀,不是不愿意扶,而是顾忌的东西太多。围观的人越来越多,都知道老人晕倒了没有一个人上前搀扶,路人都表示自己不专业,所以不敢上前扶老人,所以只有等急救中心。交警赶到现场之后维持现场的秩序,过了一会儿急救电话也赶了过来,目医院救治,但愿老人的身体并没有什么大碍。网友表示,要是你,你敢扶吗?就是因为大家碰到过很多碰瓷事件,做好事的后果就是很有可能被人诬赖,付出金钱的代价,很多人觉得冤,不值得。谁也不想当农夫与蛇里的农夫。他们害怕扶了老人之后会讹上自己,现在的医药费那么高,假如老人有什么病估计自己也拿不出那么多的钱为老人治病。是因为碰瓷人的“智”,巧诈,所以没人敢做好事。如果人人都考虑自己的利益,都为自己的利益不择手段去争取的话,整个社会会陷于混乱。所以老子说“民之难治也”。第二层含义是在讲领导者自己,老子在其它章里也有这样的话,说“民之难治也”和“民之不治”。因为领导太有为了,太想为自己捞取功劳、金钱和地位,所以老百姓也跟领导学,上行下效。领导者自己先变得敦厚、纯朴,变得无为,放下自己的利益,老百姓就会跟着效仿,这就是老子这段话的真正的道理。就像父母管理孩子学习,让孩子好好写作业。自己和朋友在旁边搓麻将到半夜才睡。孩子能够真正的热爱学习吗?孩子心里也一样向往着玩和打游戏。父母如果拿着书和孩子一起读书,孩子心里就会平衡,就会静心好好学习。学习环境和榜样不可缺少。言传身教,以身作则必须做到。领导者应该让老百姓变成什么样,领导自己就要变成什么样。变得敦厚、纯朴,老百姓就会跟着学,这样整个社会就和谐了,就容易治理了。这是老子讲的道理,不是愚民政策。(若樨学习道德经笔记。)编辑:屋南山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30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