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又是一个非常大的主题,因为为什么时空之下有苦难,诸如疾病、灾害、困境,小到被人羞辱,大到人的死亡等等之类的,这也许是人类千百年来需要去追寻,需要去探求,需要去弄明白的终极问题之一。那我在这里讲的“力量”是什么呢,就是当生活中的逆境、苦难临到我们的时候,需要奋起反击(抵抗)的力量,或者说是我们在生活中昂首进取的姿态。我要讲好这个主题,老子、孟子、尼采这些大哲人就必须又得出场。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一定书的人,都非常喜欢孟子的“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我相信喜欢的人是希望自己也能被老天“天将降大任”,但是又有多少人能够理解“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是一个什么样的实际,或者所能够承受得了的。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参见《孟子·告子下》)这句话,不但道出或者佐证了我今天的主题,也同样道出了一个人无论是对生活的态度、力度,还是生命的丰富度都取决于他自身的忧患,或者安乐。他说的“忧患”和我说的苦难基本上是同一个的意思,只不过苦难更接近我们生活中的用语;他说的“安乐”,就是安逸、逸乐的意思。英国哲学家培根不是说过这样的一句话吗,“疾病是逸乐所应得的利息”;这里的“逸乐”,和安乐、安逸是同一个意思。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如果按照更接近我们生活用语来说,就可以改成“生于苦难,死于安逸”,或者“兴于苦难,止于安逸”。我们还有一句古语“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可以用来对应这句话,以便我们一起来分析、阐述、论证今天的主题。
我们需要清楚一点,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生”的真正意思。既然孟子都说了“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按照上下文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生”,不但是存活、活着的意思,更是生存的更好,活得更好的意思。在这里,千万不要理解这个“更好”是指大家可以过上锦衣玉食,荣华富贵的生活,即仅指物质上的,这样上下文就脱节了。孟子当然是指从人的心灵层面上讲的,按照我过去的总结,人生需要经过七大步,即播种、蕴育、破土、成长、开花、结果;而人的吃喝穿住等只不过都是辅助这些的“工具”而已。儒家文化在《大学》(备注:实质上应该是“太学”之误,在道德经里,也是存在“大”,“太”难分,不分;太即泰之义)里讲到“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备注:应该是“泰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什么是“明德”?就是知德、晓德的意思。一个把传统文化都丢弃的民族,人们靠什么来“明德”呢。什么是真正的德育课?德育课就是能够让国民“明德”的最基本的一个国家的传统文化课程。什么是“新民”?就是说一个人唯有在“明德”之后,在人的心灵(或说人格)上如同被更新,以致成长、完善,最终就是“止于至善”,“至善”就是最好的良善(即道德经第38章里的“上德”)。把儒家文化里的这三大最基本的步骤,如果要简而言之,就是“人生就是走向一个至善的过程”。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人如果要在今生在心灵上,或者说生命上结出果实来,甚至是硕果累累的话,就必须得经历这七个步骤,我把它称之为人生七部曲。很多人一生平淡、平庸就是压根没有播种,蕴育等,或者没有成长到开花、结果阶段等等。总之,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生”,是指你的心灵生长得更好,更重在人的生命质量。如果你去问一个生活中半死不活的人,或者一个财主,什么是“生于忧患”,我保证他们听不懂你在说什么(当然他们也许能够理解字面意思),“你在瞎说什么”,“现在我不是活得好好的吗,看我也没有你讲的忧患呀,苦难呀”。
那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死”又是什么意思,按照上下文的关系,显然我们也可以看出这个“死”不但是可以指人的身体上的死亡,更多的是指人在心灵上,也就是在生命上处在停止不前,无法成长,更无法成熟的状态(光景)中。如同古语“流水不腐”的反之,就是一潭死水;“户枢不蠹”的反之,就是门轴的地方容易被虫蛀掉。美国政治家、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经说过这样的一句话,“有些人25岁就死了,但是要到75岁才被埋葬”;法国的作家罗曼·罗兰在他的《约翰·克利斯朵夫》著作里写过这样的一句话,“大多数人在他们二三十岁上就死去了,因为过了那个年龄,他们只是自己的影子,此后的余生则是在模仿自己中度过”;言外之意他们大部分存在的期间只不过是一块活动的墓碑而已。所以这也是我经常讲的,新的三座大山之一的房子“压迫”下的房奴,只是在身体上活着,而在心灵上是荒芜贫瘠的。如此这样,纵使他们到了风烛残年的时候,也难逃“巨婴”(心灵上的婴孩)一个。法国哲学家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备注:网络上的翻译也不会好过大家对曾子的“传不习乎?”的翻译;我们需要深刻牢记一句,理论需要实践的验证),什么是“思”?他的意思说白了就是人需要热爱生活,唯有如此,你的大脑才会对事物是敏感的,思考的,警醒的,总结的等等,而不是我们整天只想到买房,买车等这些生活中的工具。我们的“思”(代表心灵成长,生命长进)才是我们人生的目的;而工具,无论多少,无论多昂贵,都永远不能代替我们人生的目的;否则这就是本末倒置的人生,即肉体虽然是活着的,但是他内在的生命如同是一潭死水,是“死亡”的。这也就是富兰克林,罗曼罗兰在他们的话语里想要表达的意思。
苦难出力量,或者说苦难使人成长、进步、完善(完全)。也许有人要问,这个思想概念有总的指导思想吗?这个指导思想,我把它总结为是时空之下的三大法则之一的“曲全法则”,在我国传统文化上有三个出处。1、《道德经》第22章的“曲则全”,“古之所谓‘曲全’者,几语哉!诚全而归之”(备注:后人又改为“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曲则全”是什么意思?就是说事物是通过“走”曲线往前延展、递增,以致“成熟”、完满(同完全,完善,完美)的。或者说通俗简单点,事物的发展规律是走曲线的。对于这一点,来自自然界的最大的佐证就是世界是不存在直线的,都是以曲线的形式存在。我们数学几何上的直线是先验的,是假设上的。数学几何的爱好者,自己去思考为什么π值是一个无限不循环小数(当今的超级计算机也只能测得它一小点而已)。还有,我们的DNA的螺旋型结构;弯弯曲曲的江河;最美的人体无疑是具有S(线)型身材的;我们骑自行车上坡,为了省力,就得必须走S线;导弹的轨迹,宇宙飞船上太空,走的都是曲线等等。德国哲学家尼采无疑在这方面具有超强的洞察力,因为他说过这样的话,“一切美好的事物都是曲折地接近自己的目标,一切笔直都是骗人的,所有真理都是弯曲的,时间本身就是一个圆圈”(例如:一年的四季更替;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树木的年轮等等)。说实话,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句话,我是非常震撼的,震撼尼采的伟大,如果二千多年之前的老子看到这句话,我想也当是佩服得五体投地的。我在这里需要说明一下,按照道德经第22章的结尾之句可以知道,老子的“曲则全”思想在他之前就已经存在了,也就是说这个思想在我国公元前五百年左右之前就已经有了,他应该是属于继承和发展而已。2、《周易.系辞》上的“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的“曲成万物”。“过”,即过度,过头的意思。“遗”,即遗落,遗忘的意思。按照老子的说法就是道,老百姓的说法就是老天,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自然(备注:在道德经第25章里,道就是自然,自然就是道;这是自然的原本义),既不会在化育(养育)天地万物的时候而过之,也不会使之趋向完满(成熟)的时候遗落它们任何一个。上文解释“曲则全”所举的例子,同样也是“万物曲成”的例子,因为两者虽然在文字上不同,但是表达出的核心思想是一样的。我说的人生七步曲的总的指导思想即是出自“万物曲成”。来自自然里的启示,例如不经历风吹雨打,阳光暴晒的水稻,小麦,瓜果蔬菜等,是无法结出果实来的。即便是可以结出果实(子)来的大棚种植的一切,也是在某些上违背了自然,例如缺少了阳光(阻挡了某些阳光,阳光是有多种光谱组成的),或者缩短了时间,即缩短了事物的生命过程,结果就是果实是脆弱的,“变态”或说“畸形”的;吃起来没有多少香味,多少味道。那些速生猪、鸡、鸭、鱼等,只要是违背了自然这一“曲成万物”之规律,其结果我不说你也知道了。说实话,我是已经到了,宁可不吃,也不要吃那些饲料肉;在曾经,吃得我“孰可忍,孰不可忍”;有时我在想“是我在吃肉,还是肉在吃我”。好像是前年的六,七月的时候,我从外地回到上海,在一个老太太那里买了几个西红柿,回去洗过之后放在砧板上,我无意中发现,那经过阳光暴晒的自然种植的西红柿,外表的颜色是闪光的。后来我去超市看那些大棚种植的,发现其外表的颜色是暗淡无光的,如同是哑光的。总之就是无论是动植物,还是我们人类,不经历风风雨雨的,是出不来自身生命的力量(张力)的,这个力量就是代表事物的生命的货真价实,是成熟的,完满的。俗语为什么说“慈母多败儿”,就是小孩在温暖、安逸的环境里长大(即溺爱过度),就是违背了自然的“曲成万物”之一法则,最终难逃或者说难免成为“大棚人”(我总结的)的命运。这也是我国历史上的富不过三代的本质上的原因。富不过三代,言外之意就是创业的第一代能力强,守业的第二代能力次之,第三代能力的更是次之。如果要打破这个“魔咒”,就必须要对后代接班的人的培养不能违背“万物曲成”这一自然法则。就连那些种田的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你忽悠它,它也会忽悠你”。所以自然界里的任何事物都在这个规律之下,无论是王侯将相,贩夫走卒,瓜果蔬菜,鸡鸭鱼肉等。3、孙子兵法上的“迂直之计”的“以迂为直,以患为利”。“迂”,迂回之义。“直”,笔直、直接的意思;也有全的意思,即达到目的。如果孙子是通过自己摸索、开悟、总结而知晓这一大道理,我也觉得他很伟大。“以走曲线替代走直线,变不利为有利”,虽然孙子在那个时代,或许不知道世界里不存在直线,但至少他知道事物具有两面性这一点,通过走“迂直”(同曲全)的方法达到自己的最终目的。所以以走曲线往往是通往胜利的最合适的线路,反而走直线往往是最危险的。当年我们的政党就是得益于毛ZD同志的伟大思想,以农村包围城市(走曲线)(备注:当然我们也不清楚,这个思想的指导思想是否是他自己独悟的,还是他看到过孙子兵法上的“迂直之计”;但我们至少知道,“以农村包围城市”这个口号总是他提出来的,这一点可以确定无疑;我认为他仅凭此一点,也够称得上伟大;要知道,那时也有许多从苏联留学回来的人,也没有见过谁提出什么像样的军事上的策略);而那些当年苏联留学回来的坚决反对,要以城市包围城市(走直线;也许他们不知道现实的太残酷性)。后来的历史发展,我相信已经完全证明了“迂直”策略是非常正确的。所以有时“大逃亡”也是保存实力(指长征),再司机组织力量抵抗(反抗)同样也是一个非常智慧的方法或者策略;二战时期这方面最有名的例子我想就是敦刻尔克大撤退了。当然我们说句公道话,当年蒋JS同志的曲线救国也是应用了我国的这个伟大的思想。有时我想,我认为“迟来的正义”(美国某个大法官说过“正义从来不会缺席,只会迟来”)也同样是顺应了这个自然法则。在这里需要特别的提示一下,无论是“曲全”里的“曲”,还是“迂直”里的“迂”,都代表了增加了事物的过程,加大了过程,也就等于是多,或者更多地付出其它方面的代价,例如人的时间、精力以及钱财等等。这对于天性是软弱的人来说,无异于是种种的考验。说简单点,大部分人都是短视的,喜欢急功近利;既然如此,他们即使是穷尽一生也和什么“曲”,“迂”没有半毛关系。所以我认为往往只是那些天生的英才才会应用到这些伟大的智慧之策。其实,我认为韩信当年能够忍受别人的胯下之辱,也同样走的是一条曲线之路。后来他能够统兵百万,也就等于是他的“曲之则全”的最佳诠释。以下例举些要么是遵从了这个自然法则,要么就是违背了这个自然法则的例子。
德国哲学家尼采说过一句很有名的话语,“凡不能毁灭我的,必使我强大”,翻译更浅显一点的就是“那些打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有美国孔子之称的当代著名思想家爱默生也说过一句同样的话“只有在与命运的鏖战(抗争)中,我们才会焕发出强大的力量”。为什么是这样?我们知道有其果也必有其因。这个其因显然就是“曲之则全”这个自然法则。我们需要知道,我们不应仅仅只是对“全”字望文生义,它要包含更广泛的实际意义;一个事物能够达至完满、完全、完善、圆通、圆融之境地,你能说它苍白无力吗,你能说它懦弱不堪吗?你能说它平淡无奇吗?等等。当年的尼采,或许没有看到过老子的“曲则全”这三个字,但是这也并不妨碍他对这个已经存在于自然界里的这个法则的思悟,因为他说过无异是如同划破黑夜长空雷鸣闪电般的思想之语,“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intoevil)”,“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说到这里,我认为我们国人欠尼采的一个道歉,也许是因为鲁迅的那句“自诩为太阳”的话,以为他是一个疯子,故对他一开始就存在偏见,我想我也是这样。后来发现尼采说过的那么多伟大之语,我只有震撼和佩服的余地了。按照我现在的认知能力,我认为自人类有史以来,在整个时空之下,有几个思想家能够超越过尼采。我认为,一个能够发现、洞察、触碰到事物的本质越深刻的思想家,就是一个越伟大的思想家。我想尼采的伟大就是在此。人类的大都数人都生活在如同已经隔过靴的世界里,他们怎么能懂尼采,不说尼采是一个疯子才是奇怪呢。对于他说过的“我的话是说给两百年后的耳朵听的”,我倒是觉得尼采还是太天真了些,一个人如果能不能懂你的话,跟一个人活多大年纪,或者跟哪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应该没有多大关系,事实不是也证明了这一点,我认为现在(已经是一百多年之后了)的人还不如他那个时代对他理解的人多。因为他不知道,一百多年的世界是一个更快速的,更匆忙的,更有物质欲望的等的世界,谁还有时间去理解你,去懂你。另外,我还想为尼采说一点,就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怎么可能说出“自诩为太阳”这样的话来,我的意思是说他不可能说出如此的话来。要知道一个不能够谦虚、谦卑的人是无法成为思想家的,何况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我相信他也知道古希腊哲学家芝诺说过这样的话“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当一个科学家,思想家,哲学家等面对如此情形的时候,唯有的就是对自然的谦卑和敬畏,象德国哲学家康德说的那样对头顶上的“星空”的敬畏(即敬畏大自然)。反之,往往是离卓越、伟大越远的人,越容易骄傲自满。上面不是说了吗,是因为他的“圆”小。
古罗马帝国的自朽。每一个缺少或者缺失内在生命更新、成长的事物,也就说只要违背“曲全”自然规律的事物,最终都难免走向自我的衰落、腐朽。可以说,人类的历史上所有事物的兴衰都在不程度上与这个法则有关联。按照我们所谓的正常思维,以为一个事物是被另外(外来)的事物给击倒、摧毁的。表面上看上去是如此,但我要说这不是主要(根本;本质)原因,而是次要(现象;表象)原因。一个事物如果不从内部自朽(腐烂)的话,外部的力量是很难毁灭它们的。这方面典型的例子就是古罗马帝国,你要知道,古罗马帝国那时是非常坚硬的、强大的。强大是得益于那时已经是铁器时代,其武器锋利无比。圣经上用金代表巴比伦帝国,用银代表波斯帝国,用铜代表亚历山大帝国,而用铁代表罗马帝国。它们所代表的金属一个比前一个更坚硬,更锐利,可见古罗马帝国的强大无比。也许你也看过经典电影《宾虚》,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任何与帝国敌对的,都会被帝国摧毁和消灭”。我国的古人显然也知道这个事物需要更新和成长的规律,如果停滞不前,否则就会有来自内部的自腐的各自现象滋生和兴起。如果用我们人类这方面比喻,就会有来自人的骄奢淫逸(饱暖思淫欲),好逸恶劳,争权夺利,内讧内斗,相互倾轧,道德沦丧等等,即“户枢不蠹”里蛀虫所代表的。荀子的“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说得也是这个意思,“千里之堤”是比如它的强大,好比是罗马帝国,而“蚁穴”就比如是来自自身的能腐朽、摧毁“千里之堤”的各种因素,例如罗马人的道德极度败坏,人性极度泯灭。最后摧毁“千里之堤”的某一次暴风雨就是来自外部力量,好比是攻陷、摧毁罗马帝国的那些游牧民族。用道德经里的话来说,所有的能够导致内部腐朽的因素,都可以归之为强(注意,是jiàng,是僵硬、僵直的意思;我国中医上有“强直”之语;非qiáng,强大的强;非常遗憾,同样我国千百年来,也是无一人能解出这个字,都认为是强大的强),例如道德经第42章的“强良(梁)者不得(其)死”的“强”。要知道,刚硬的东西容易被折断、摧毁,而那些刚中带(有)柔的往往容易持久。所以我们看到大桥都会有伸缩缝,受力点的往往是钢珠在支撑;建筑的大楼是有适当摆幅的等等。还有我国成语“尾大不掉”也是说到了,一个事物一旦走向(趋向)自强(jiàng;再次提醒,不是强大的强。事物的强大当然是一件好事,我们需要的是强qiáng而不强jiàng),离其死亡的日子也就不远了。事物的“自强”(jiàng)是走向死亡的本质原因,而“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的“稻草”是次要原因,即现象原因。可见,一个事物的走向死亡、消失都是由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引起的。我们需要深刻知道的是,即要防范对我们有威胁的外部力量,更要防范来自自身腐朽的内部力量;而在世界的历史中,往往是本末倒置,故有历史在循环往前。
人越逃避、躲避来自生活中的苦难(备注:逢凶化吉,趋利避害是我们的本性,这当然是无可厚非,问题是如果是刻意去追求荣华富贵的这就有“问题”了,即生活已经本末倒置了),人就越普通、平庸,好比大棚里的果蔬一样。虽然外表好看,就象从实验室里出来的一样,其内部已经是没有多少实质了。老子在道德经第70章里说的“圣人被褐而怀玉”(被,即披),就是呼吁我们,圣人就是我们效法的样式、榜样;而我们当今的国人则反之,“被玉而怀褐”,用明朝刘基在《卖柑者言》里说的就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总结,西谚有语“苦难往往是上帝化过妆的祝福”,这个“祝福”并非只是指钱财方面,而我认为更多的是指可以让我们的生命成长、成熟、以致完善的这方面的“祝福”。美国某人也说过一句很有哲理的话,如果要想“毁灭”某人,就是说如果要让某个人终其一生普通、平庸,最好的办法就是赠给它一根金拐杖(也可以指丰富的钱财方面)就可以了。用我们的俗语“玩物丧志”来说,只要那个人经常“玩”那个物,那么他就开始走向“死亡”了(备注:不是说在身体上死亡)。我有过这么想,如果我是上帝,我就给你们每一个人发一辆奔驰;我这么想,是因为我国当前在我所需要的某些资源方面很欠缺,这样就没有多少人和我去争去抢了,或许我还机会去国足踢球了等等(所以我是有私心的)。当然上帝可不会这么做,老子也知道,上帝既然是一个恒善的上帝。因为他知道,如此一来,有多少的缺乏自律(自控)能力的人就会直接开进“地狱”里去了。所以既然自然界里有风风雨雨,严寒酷暑等,那么我们人的生活中肯定也会有来自上天的“击打”,即苦难,只要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可以从心里上明了(《道德经》第16章“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常”,常理、道理),并坚强地面对生活中的苦难;我们也要象尼采那样坚信“打不死我的,必使我强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qw/96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