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古圣先贤的真情实感,还原老祖宗思想的真实面貌,倾听先祖亲近自然的谆谆教导。道德经理应成为华夏儿女看得懂、学得会、用得着的文化思想圭皋圣典,理应成为照亮华夏儿女生命征程的启明星。
“观其妙”、“观其徼”的目标就是根据天道本真特性及运行法则提出应乎天道的治国理政之策。
故“常无”的道体特征本质属性,每一点都应在“常有”之道之用(道之德)即天地、天下中相照应,而“常有”之每一点道之德都应与老子提出的相应政治治略相照应。即“常无”之每一道体特征对应相应的“常有”之道之德,“常有”之每一道之德对应相应的政治主张、纲领、治略。
通俗来讲:“常无”之道体特征即告诉我们真理是怎样的?“常有”之道之德告诉我们真理是怎么做的?即看看我们认知范围内的天地是如何由道生出的?再通过演绎归整出的道体本质属性及道之德运行法则阐释我们该怎么做?该怎么样效法真理?三维一体的文旨脉络就是我们解析道德经的有效正确途径,这种内在的对应关系,便是道德经的主旨行文脉络。
具体到每一篇章的内容,又可以从以下四个维度予以探究,简言之即喻、反、象、应。
第一:寓之喻之。
如用“冲”、“橐龠”、“谷”、“水”等作寓,多维度揭示道体的本真特征。
第二:反之返之。
比如:何为“用之不勤”呢?可以从反面理解。
勤是一种主观行为,那何为“用之勤”呢?看一看川流不息、车水马龙、熙熙攘攘的的街道,显然就是一种“用之勤”。用之勤,则“天地尚不能久”。用之不勤,则用之自然,便是道体的本真状态。
第三:入境入象。
老祖宗从“天垂象”获得启示,才有了承载华夏民族灵魂的天道文化。这种观念思维也贯串了道德经的整个篇章。如以“谷”这种象,揭示道的“用之不勤”、生生不息,便非常形象自然。
神秘、雾气缭绕的谷,汩汩山泉,不时有虫、鱼、鸟、兽等从中出现,但是它们的隐现并没有什么规律性,是偶尔不经意的出现,可能有时候很久都没有一个,可能有时候出来一些,是一种长久的既不主动也不被动的自然状态。
像“谷”一样的道,可被看作是万物的生化之源,这生化之源的关口,就是创生天地的始源。通过形容“谷”来形容道就像谷那样若隐若存,绵绵无绝,生生不息。
第四:前后呼应。
如对于“不争”的阐释,全篇共有7章内容相互呼应。即:
第3章:“不尚贤,使民不争”;
第8章:“夫唯不争,故无尤”;
第22章:“夫唯不争,天下莫与之争”;
第66章:“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第68章:“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也”;
第73章:“天之道,不争而善胜”;
第81章:“圣人之道,为而不争”。
再如第3章“虚其心,实其腹”与第12章“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相照应,同时12章也是对第3章的进一步发挥,说明了“为目”、“可欲”、“难得之货”的危害恶果,阐明了为何要“虚心实腹”。
再比如“用之不勤”,故能“天长地久”,故“希言,自然”,故“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故“企者不立,跨者不行”。即用之勤则废,则亡,故“去甚,去奢,去泰”。
“用之不勤”与“道常无为”亦相照应,强调道的不主观、不主动、不勉强而为,不妄作、不妄为。
为何“用之不勤”呢?是因为道“不自生”。
道德经前后篇章的呼应是构建主旨逻辑关系的一条主线,这样的例子还很多,可以说几乎所有的内容都是多重呼应的。
作者简介丨刘运
籍贯安徽,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信息科学技术学院,年创办优立教育,出版有《高中数学知识体系通讲》。个人尤尚传统文化,自行研习多年,在教育、历史、哲学、文化、科技等方面均有个人思考和见解,致力于从人性、自然的角度出发,感悟古圣先贤的真情实感,还原老祖宗思想的真实面貌。
“尊儒崇道”发布生活、工作实践,长按以上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01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