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
这一章开始之前先说点儿题外话。
今天在办公室和项目组说事儿。聊完正题,大家说到了人性问题。说有些道理明明大家都懂,就是不会去做。甚至久而久之,最后连道理都懒得听了。
用这样的感觉来看一些国学文化的学习,好像也是如此。
《道德经》读完三分之一。且不论已经读出了哪些观点,学会了哪些道理。仅看文章的阅读数,那简直不是用“不理想”可以形容的。当然,也可以归结为咱学研的不到位,写得不好。不深刻、没内容,读来无味!
但联想到现如今,看电视的人少了,看书的人也少了,踏实做事儿的人少了,做好事儿的人也少了......这一连串的“少了”也会让人几多思考。
那大家又都在忙什么、做什么呢?不禁生问。
做感兴趣的事儿呗!那还用说。
问题的关键在于,在做的事儿、要做的事儿是真的对你有用的吗?难道仅仅是因为喜欢就该做、值得做吗?不禁又联想到“巨婴”和“奶头乐”。(注:“奶头乐”——在80%的人嘴里塞个“奶嘴”,用娱乐化,游戏化,机制化等一些低成本就能得到的快乐去满足底层人的愿望,用大量的娱乐、游戏充分占据他们的时间,让他们满足于此。《百度》语)
此状,或已甚。执物,当去甚!
还是一起听听老子先生告诉大家的道理吧!
“将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故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执物?去甚》(董非.4.6)
天下欲取,必不得已。
执物莫为,思行去甚。
天下以为治,莫如自然心。执物当素朴,思行宜去甚。《道德经》中的每一章,不同的人可能解读出不同的理解和道理,甚至有可能截然相反。有人可能会说了,虽然都是古文言,但也有其规律。按照古文的规矩来,咋还能出来啥花样不成?
这里倒也没有理论可以支撑我的观点,当然也未必对,在此只是说一种感觉、一个现象、一段思考。
为何这样说呢?来由于此。有时闲来无事,会模仿古人作作“诗”(当然是自以为“诗”,但肯定不是自以为是,哈)。有时就某一句,会反复问自己,会不会别人理解不是这样呢?该怎么写才能既表达想说的意思、又有点诗的意味、显得不那么外行呢?的确,这不好拿捏!(谁又能说古人没这心思!?)
有人又会反驳了,那是因为你水平不够嘛。人家都是文学大家,咋会有那么多困扰。
这又回到前面所说的“巨婴”和“奶头乐”理论了。不敢质疑,不知是不是“巨婴”心理?人家古人说的或书上写的肯定是对的。在他们看来这千真万确、毋庸置疑。被那些传颂千古的文化熏陶的五体投地的人们,有没有可能也是“奶头乐”其中的一员?
话说到这儿,看似跑题了。而且好像跑的还挺远。
其实不是。
执物,去甚。这正是我读到的这一章中老子先生想说的道理。一种情况,不要把那些看似正确的道理想当然地认为绝对正确。或许使其正确的一些条件你还并未完全了解,所以不要妄下结论。另一种情况,不要把那些本来简单的事情儿想成太复杂。因为,如果已经能够有所收获,总比一无所获要好。
别把天下想成是你自己的,因为那本来就不只是你自己的。事莫强求,强求也不得之,反而徒生烦恼。去掉那些不切实际的幻想,顺其自然,或许已是最好。
(图片来自网络)
再从咱老百姓的角度解读一下为何不要“欲取天下”、“为者败之”?天下,可指万物、可指百姓,亦可指自然。而可治天下之人,为帝王、为领袖,百姓似不可为之。人生浮世,无可妄于世。顺自然而治、或而为天下治,帝王、领袖尚且如此,况乎百姓。此为道。
而事过极则必反,故应不躁不急、泰然处之。无以物狂喜,勿以事过悲,常态人生,则更久长。
这篇的解读,有点儿怪怪的。就算做一次创新尝试吧。希望不是一无是处。有些道理还真是这样,生搬硬套反而效果不好。换个法儿,说不定还就得着了!无论得与否,还是那句话“凡事儿都会过去,不是这样过去,就是那样过去!”
道理就在其中。这篇就这样过去吧!
大道无边止,玄妙本空灵。且听下回分解。
正是:
天道在无为,思行当去甚。
执物顺自然,繁花青?衬。
.4.6于济南
(待续)
附:学研《道德经》:(0)引言
学研《道德经》:(1)总纲?道之本学研《道德经》:(2)思辨?循规学研《道德经》:(3)无为?自然学研《道德经》:(4)宗生?无形学研《道德经》:(5)不辨?超然学研《道德经》:(6)大道?开门学研《道德经》:(7)无我?大成学研《道德经》:(8)上善?若水学研《道德经》:(9)不露?留余学研《道德经》:(10)合一?不恃学研《道德经》:(11)当无?有用学研《道德经》:(12)治欲?修心学研《道德经》:(13)贵爱?天下
学研《道德经》:(14)致无?执有
学研《道德经》:(15)混沌?善为
学研《道德经》:(16)归根?往复
学研《道德经》:(17)功遂?自然
学研《道德经》:(18)兼修?不伪
学研《道德经》:(19)适弃?抱朴
学研《道德经》:(20)无止?执道
学研《道德经》:(21)大品?以此
学研《道德经》:(22)能曲?则全
学研《道德经》:(23)希言?立信
学研《道德经》:(24)处实?不赘
学研《道德经》:(25)道大?寂寥
学研《道德经》:(26)固本?自重
学研《道德经》:(27)常善?无弃
学研《道德经》:(28)无极?归朴
......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