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废,(案)有仁义;慧智出,(案)有大伪;六亲不和,(案)有孝慈;国家昏乱,(案)有忠(贞)臣。
①大道:事物发展的规律及相应的规矩、规则和制度。大道最大的特点是普遍性,大公无私不偏私。
②案(安、焉):因为、由于、怎么。
③仁义:仁,亲仁;义,情义。有仁就有不仁,针对一些人仁和义,就会针对另一些人不仁和不义。老子的反“仁”反“义”,是要求人们勿主观意气用事,要慎重亲疏,慎重义气。
④出:离去。
⑤大伪:伪,人为,要求事物按照自己的意愿变化;大伪,过度的人为,指自以为事,胡乱任性作为,以至摭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发展方向。
⑥孝慈:老子反孝慈,反对的是当时已经出现的过于放大的父对子的恩养(孝:父母命,不敢为;慈:恩养)。按照老子的理论,功成事遂,父对子的慈养并不意味着子女人身从此依附于父母,人自出生起即拥有独立的人格。。
⑦贞臣:忠贞总有所指,指向既得或即将得利益。忠贞之人,往往是保守固执之人,爱玩道德绑架。
糟蹋规矩和规则的,往往是讲仁讲义的能量巨大之人,亲疏有别,情义有分,对一些人仁和义,就会对另一些人不仁和不义,大道当然也就废了;世间每一件蠢事总有人在自以为事、过度任性作为,以至摭蔽了事物的本来面目或发展方向,或成笑柄,或成灾难;父子、兄弟、夫妻六亲为什么和的少,不和的多?因为为了孝的兹还是兹么!强调带人身依附的孝必然引发人性的冲突!过度放大我们对别人的恩惠,不仅是对别人的枷锁,也是对自己的枷锁。家国昏乱不前,发展不力,是不是国家那些保守固执的太爷太多了呢?他们看似忠贞,不过是自觉不自觉地固守自己的既得或即将得利益罢了。
(原创作者:Meiguo梅果,;引用请注明)
附:《道德经》第十八章传统旧解
大道废,有仁义;慧智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大道被抛弃了,才彰显出仁义。智巧出现了,才会产生虚伪狡诈。父子、兄弟、夫妻不和的时候,才会显出孝慈;国家昏乱的时候,才会出现忠臣。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