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药店
您现在的位置: 道德经 >> 道德经影响 >> 正文 >> 正文

关于老子的9个常识

来源:道德经 时间:2022/7/12

年5月12日,北京大学哲学系郑开教授做客“朝内文学讲座”,做了《<老子>:历久弥新的哲学诗》的主题讲座。以下为讲座内容整理稿。

推荐阅读:假如没有《老子》,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会截然不同

一、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历史上对《老子》这本书和老子这个人最准确、最翔实、最可靠的记载,是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的一段话,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也就是说老子看到周王朝已经江河日下,他离开洛阳出函谷关前往秦地,而当时的秦地算是文化比较荒芜的地方。他的这个行迹本身有一些异常,为什么?首先要知道老子是一个史官,这在《史记》里有明确记载。他看到周王朝江河日下的情况,从体制内辞官而去,这其实是古代王官失守的一个表现。史官是王官之一,也可以说是王官体系里最重要的一种职业,属于体制内的知识分子。而一旦王官体系崩溃,他们只能离开,变成战国年间的游士,这是很深刻的历史变动。所以我们首先要看到老子“见周之衰,乃遂去”本身反映的时代变化,看到当时知识阶层脱离王官体系而成为游士——浮游的知识分子——这个变化。二、《老子》是最早的私人著书老子出关的函谷关在陕西到河南的要冲上,是这条路上的一个关隘。当时函谷关的尹喜仰观天象,见“紫气东来”,就知道有了不起的人要经过函谷关。这种历史记述夹杂了一点儿传说因素——而传说和历史在早期是不分彼此的,更重要的是,它暗示了一个重要历史事件。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里记载了两个思想史上起决定性作用的历史事件:第一是孔子来到洛阳见老子,所谓“孔子问礼于老子”;第二就是老子出函谷关,写下了不朽的《道德经》。尹喜见到老子后跟他说“疆为我著书”,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义五千余言而去”,这是《史记》记载老子过函谷关时发生的事件。请大家注意,“著书”就是写一本书的意思,这在历史上第一次出现有一个人以个人名义写了一本书。其他地方,我们没有看到个人著书的记载。虽然老子之前书的形态已经源远流长,但都是一些官方性质的文献,不是私人著作,私人著作在春秋末年之前是不可能出现的,近代以来的学者已经反复研究过这个问题了。所以“著书”这个记载是划时代的,这是历史上有明确、可靠记载的第一本私人著书。同时老子“著书”在思想史上的意义也是非同小可的。我们知道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在《老子》之前已经开始编撰,但这些都是集体编撰的结果,而且这些书都藏于官府,因为是官修的书,不可能属于私人。而《老子》却具有私人著书的意义。为什么强调这一点?这说明哲学的思考永远都是自由的、独立的思考,自由的、独立的思考一定要打上个人的鲜明印记。三、《老子》的思想宗旨是什么《老子》的主要内容及其思想宗旨是什么?司马迁概括为“言道德之意”。请注意老子讲的“道德”跟我们今天讲的道德不太一样。今天讲的道德通常是伦理学意义上的,老子讲的“道德”包括道和德两个概念,也就是说老子把他的思想用两个字来概括,一个是道,一个是德。“道德之意”就是在道和德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一套哲学理论。四、《史记》关于老子的记载是可靠的司马迁还说老子写下的这本书的篇幅大概是“五千余言”。现在《老子》有各种各样的版本,每个版本字数不一,少一点的五千三四百,多一点的五千六七百,大概其在这个范围内变动。所以,司马迁《史记》里记载的这些内容是准确的。我之所以这样强调,是因为近代以来的很多学者都跟着日本学者的论调跑,认为《老子》这本书不可靠,是战国时期的,甚至比《庄子》还要晚,于是他们千方百计否定或者质疑司马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记载的史实,我觉得这是必须要正本清源的。五、《老子》是中国进入哲学时代的标志《老子》作为最早的私人著书,它标志的是中国哲学的发端,从老子及其著述的这本书开始,古代思想史进入了哲学时代。如果说早期思想史在老子之前还可以往前推四五百年,那么中国的哲学时代从哪个地方开始?就是从《老子》这本书开始,所以它具有划时代意义。当年陈汉章先生在北大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从三皇五帝时代开始讲,胡适先生来了之后发现,陈汉章先生这么博学,他讲中国哲学史怎么能从三皇五帝开始讲?三皇五帝那些人真的有吗?那些人到底是咋回事?这是其一,三皇五帝那些历史资料不可靠。其二,哲学怎么能从传说时代开始讲?传说时代有没有哲学?哲学算什么?这些问题我们今天也有必要澄清一下。不是说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的思维活动就有了哲学,哲学是人类在自己的文明、在自己的思想史上经过重要洗礼才能催生出来的。只有进入哲学时代的民族才会在思想史的发展道路上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所以一定要知道,哲学时代不是从一开始就有的,它一定有一个起点,这个起点要在一个深厚的思想文化史的基础上才能突破出来。这是研究哲学史的学者的基本共识。《老子》是中国进入哲学时代的一个标志,这一点正是胡适先生讲中国哲学史的时候发现的。顾颉刚先生曾回忆说,胡适之先生讲授中国哲学史,条理清楚,“裁断有制”,讲了一套前无古人的东西,是章太炎、梁启超这些学者讲不出来的。顾先生这样说有他的道理。胡适先生讲中国哲学史截断众流,就从《老子》开始讲。《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端,这个开端也使得《老子》成为一个哲学文本。这个哲学文本是可靠的,我写过文章,大家也可以参照陈鼓应先生或者其他老师的著作。六、三个哲学概念:玄、无、反如何论证《老子》是一个哲学文本?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玄、无、反”,这三个字是《老子》中经常会出现的。第一,“玄”。玄的意思是不太清楚,黑糊糊的,看不清楚。“天命玄鸟”,玄鸟就是燕子,黑的,燕子飞的速度也非常快,你看不清楚。所以玄就有黑的、幽暗的、看不清楚的意思。在思想史领域,道家的哲学理论被人称为“玄之又玄”的玄理,“玄理”的意思是不容易理解、不容易领会的、抽象的道理。抽象玄理在老子之前不太多或者说不那么充分,顶多讲一讲物极必反或者天道循环。第二,“无”。老子之前作为哲学概念的“无”是不见思想史料记载的。难道老子之前大家不用“无”这个语词吗?当然不是,只不过老子之前用“无”的时候意思就是没有,什么叫没有?没有就是某个东西缺失,或某个东西没有出现在特定时空。老子之前“无”这个语词就这两个意思,老子之后这两个意思也在讲,但老子又给它增加了一些新的意思。老子讲的“无”是针对“有”讲的,但不是针对具体的有,而是针对整体的有讲的。他上升到整体的、形而上的层次,这个层次只有哲学的思考才能把握,这个字体现出老子哲学思考的维度和思维方式,这和日常观念是不一样的。《老子》中经常出现无物、无形、无名、无为之类的一些词。无名就是要打破名的局限性;无形是说没有形状或者没有固定的形状。为什么老子特别热衷于通过无形、无名、无为等概念论述“道”?因为在老子那个时代的哲学家或者思想家,他们认为万物都是有形有名、有形有色的。但是“道”跟具体的物不一样,首先它是无形的。无形的东西不可名状,无法用语言来描述它。经过语言描述的对象,它会进入我们思想的世界。但是“道”不可以。所以老子讲的“无”跟之前的日常语义完全不一样,这可以说是一次哲学的突破。第三,“反”。老子经常讲“反者道之动”“与物反矣”。“反”的意义在于提示我们哲学思考的方式。也就是说,哲学思考经常会使我们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视野、不同的层次来审视同一个问题。哲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哲学给我们带来不了什么具体的东西,但是能淬炼我们的思想,能使我们的思想摆脱看不见的束缚,这些都是很有意义的。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能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思考问题的话,是不是我们的思想就会变得更加丰富?很多学科告诉你如何解决具体的问题,哲学告诉你的则是怎么思考问题才能打破窠臼、跳出束缚,这正是哲学的意义、哲学的力量。那么,“玄、无、反”这三个关键词跟老子讲的“道德之意”结合起来看,又有哪些重要意味?老子在讲“德”的时候经常会用到“玄”。《老子》十章讲“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这是古代历史文献里第一次出现“玄德”这个词(《尚书·大禹谟》的一段话里也有“玄德”,但据说这段话不可靠)。“玄德”当然也是德的一种。因为老子之前讲“明德”已经好几百年,我们有理由认为老子讲“玄德”是针对一般意义上的德或之前讲的明德而提出一个新概念。玄德与明德有很强的对照性。“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这三个都跟日常观念大相径庭。日常情况是,生而有之,为而恃之,长而宰之。比如我们创建一个国家,老子的想法,这个国家不管谁创建的,都是大家的。所以继承老子思想余脉的黄老学文献里,会出现思想史上讲的“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不是一家一姓之天下。“道”在老子之前大概有道路、原则、言语这几个意思,哲学意义上的“无”是老子赋予“道”的全新含义。老子通过“玄、无、反”讲了“道德之意”,使“道德”概念和常识观念有了反差,这个反差揭示了哲学思考与日常观念、哲学文本和历史文献的不同。七、《老子》是用诗化语言写哲学的典范《老子》是用诗化的语言写哲学的典范。比如通行本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读起来琅琅上口,有诗的意味。中国早期书写的特点是简明、简练,因为在甲骨文、竹简或帛上刻字写字太不容易了。《老子》不像古希腊哲学讲究逻辑严密的分析论证,老子是用诗的语言来启示世人,用一种更加灵活、更加具有文学色彩的语言来表达真理,这是中国哲学很重要的一个特点。诗化语言的短处是分析论证没那么缜密,长处则在于思想灵活,空间开阔,含义丰富,意味深长,这使得《老子》作为哲学文本,给后人留下广阔的参与其中的可能性。既然道不可言,我说的这些东西只是启发你,道德真理究竟是什么需要你的主观参与来进行印证。否则,纸上说的道离你还是很远。所以,它是活的文本,需要后代读者参与其中,正因为此,《老子》具有常读常新的经典魅力。其实作为史官,老子肯定是擅长书写历史文献的,但他在“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的著作里既不直接讲政治,也不讲历史,他写下的是诗,他用诗的语言来写哲学,这是一种新的思考方式,从而诞生了“哲学诗”这样的新文体。八、《老子》文本是开放的当然,我们今天见到的《老子》,已经是经过几百年的经典化过程、两千余年的解释史的文本了,它包含了历代学者的增补、修订、润色和加工。所以我们今天见到的《老子》,已经不仅仅是老子一个人所写,它是老子及其后学在经典化过程中不断书写改造形成的文本。经典之所以为经典,在于它通过一代代人的阅读与阐释而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老子》经典化过程本身就包含它的解释史,解释史使得《老子》变得更为丰富。比如在传世本里有一句“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历代学者发现,老子讲“无为”好理解,他讲“而无不为”这几个字,有可能是后来黄老学者添加进去的。后来有一些出土文献,这句话写作“道恒无名”,差别非常大。所以,《老子》文本是开放的,在历史进程中内容不断有变动,不同的思想史系统通过注解《老子》,就会形成不同的版本。九、直到今天,人们还在注解《老子》直到今天,我们还在注解《老子》,还在对《老子》进行丰富、发展,这当然是合理的,这使得经典能保持历久弥新的生命力。我们当代学者读《老子》,既是继承《老子》的思想精髓,发展中国哲学、阐扬道家哲学,又是以今天的问题意识和时代精神来进一步诠释《老子》,进一步发展《老子》,也进一步挖掘《老子》深刻的意蕴。陈鼓应著《老子导读及译注》(精装本)

陈鼓应先生从他的学术生涯早期就开始注解老庄。为什么?陈先生讲,时代的精神推动他要找到一些安身立命的思想依据,他在老庄和尼采思想里找到了那种力量。1979年陈先生出版了《老子注译及评介》,那时书籍很匮乏,而这本书中资料很详尽,各种各样我们不能见到的书里面都有征引。这本书出版后迄今,陈先生不停地修订,人文社今年4月出的《老子导读及译注》是从国学普及的角度,在之前做的工作上进一步做了修订。陈先生对自己作品的不断修订,其实也体现了《老子》经典化和解释史的规律。

陈鼓应著《老子导读及译注》插页·历代老子像

?

经典不是封闭的,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解释志趣和解释样态。像王蒙先生在道家学术讲堂里提到,他写的那些关于老子、庄子的书是根据个人的体悟写的。也有一些人可能用诗的体裁去阐发,比如人文社新出的《雪漠诗说老子》,其他社也有类似的书,我的一个师友卢国龙教授也写过一本《诗译道德经》,都各有特色、各具道理。用不同方式解释经典,使得我们对经典的认识也趋多元化。比如我虽然是哲学专业的老师,专门研究老庄,但我们不能独断对老子、庄子或者其他古代经典解释的权力,这个解释的权力是属于思想文化或学术共同体的。经典本身是具有开放性的,这种开放性使得历代学者包括我们当代学者,都可以把我们生命的体验和时代的精神,以及我们对于各种问题的领悟加入到经典解释中去,使经典历久弥新,与日常新。???????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mengjialaguos.com/ddjyx/11689.html